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住人是沒問題,但爆炸後幾年時間內白血病和癌症發病概率遠超其他地方,直到最近二十年的時間才恢復到正常輻射水平。下圖是一個外國小哥在廣島原子彈爆心位置實地測量的輻射水平,大概0.3微西弗/小時,低於世界陸地輻射平均值。而我們坐飛機在1.8萬英尺高空為0.5微西弗/小時,也就是說廣島實際已經正常了。其實從廣島和長崎的例子也能看出:遭遇核武器打擊並沒有所謂“幾百年寸草不生”那麼誇張。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首先能“居住”和“正常居住”是兩回事,其實廣島和長崎在遭受原子彈打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輻射水平並不低,受輻射地區的白血病發射率是未受輻射地區的17-30倍。在爆炸後3年也就是1948年開始,白血病的發病率開始逐年升高,到1952-1954年發病率達到高峰,直到1965年以後白血病發病率才開始逐年降低。而廣島受到原子彈爆炸後當日死亡人數在4.5萬人左右,到1945年年底死亡人數為6.4萬人。但到2007年8月,廣島因為原子彈爆炸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達到25萬人(各種各樣的死亡原因),遠遠比1945年年底的6.4萬人要多的多。所以我們說“居住”和“正常居住”是兩回事,在1945-1970年代裡,整個廣島的人都處在患白血病和癌症的風險當中。


​那麼為什麼原子彈爆炸對廣島的影響只有短短几十年而非大家想象的幾百呢?其實當地的輻射水平與原子彈類型、爆炸方式、當地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都有關係:

1.“小男孩”槍爆式原子彈。“小男孩”本身屬於初代原子彈,而且是槍爆式結構,爆炸後核材料利用率非常低,整個64千克鈾235裝藥只有1千克真正發生裂變,利用率只有1.5%,其他部分都被炸飛。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只有1.5千克的鈾235裂變過程中釋放出高能輻射。而鈾235裂變後產生的高放射性碘131半衰期只有8.3天,也就是爆炸1個月後的碘131只有當時的6%左右,一年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另一種放射性物質銫137半衰期大概30年,經過了60年的衰變已經不足當時的25%。長崎的“胖子”雖然是內爆式鈈彈,裝藥鈈239,從效率上比槍爆式鈾彈要好,但也沒有好到很好的程度。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2.原子彈空中爆炸。攻擊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都是距離地面600米左右爆炸,這就形成了“天女散花”的效應,放射性物質被散佈到面積很大的區域,單位面積內的放射性物質聚集沒有那麼多。所以空爆的方式比原子彈直接落地爆炸的方式殺傷能力強(衝擊波、光輻射),但事後造成的長期危害較小。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3.廣島長崎的沿海地理位置。廣島和長崎這兩個地方都是日本的沿海城市,夏季易受西南季風影響,所以放射性塵埃飄散的比內陸地區要快很多。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綜合上述三個因素,廣島和長崎核武器爆炸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恐怖,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重新居住。並且廣島是很繁華的現代都市,從GDP上看廣島排名日本第10,長崎則排名32。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日本廣島


當然,很多朋友總是拿廣島原子彈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相比較,一個是繁華城市,一個是人類的禁區,但核武器爆炸和核電站事故這是兩個性質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並不是核爆炸,他是壓力容器內蒸汽壓力過大導致的純物理性爆炸,壓力容器被衝破後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反應堆嚴重破損

深究切爾諾貝利為何仍是禁區,其實切爾諾貝利的放射性物質跟廣島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如果說廣島原子彈只有1.5千克的鈾235發生裂變,那麼切爾諾貝利長期聚集的放射性裂變產物多達8噸,是廣島地區的5000多倍。而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原地引爆”方式加重了放射性物質在核電站周圍地區的聚集。下圖還是上面那個小哥在切爾諾貝利外圍測量的輻射值,達到5.16微西弗/小時,是廣島的將近20倍。而進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內部,這個數值又提升了上百倍。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所以我們看,切爾諾貝利的事故包括其他核電站類的事故其實是比原子彈的爆炸危害性要大的多。日本福島核電站到現在都還是處理不了的狀態,以至於現在對海洋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這也與日本政府對待的態度有關。但不管怎麼樣,核電站一旦發生重大事故真的能形成“百年禁區”。

為什麼廣島能居住但切爾諾貝利是禁區?放射性物質相差5000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