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近年來,部分省份錄取批次將三本與二本進行合併,2019年多地區更將錄取批次進一步合併。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儘管高考錄取批次合併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但是一二三本的傳統觀念已經在中國人的腦海裡根深蒂固!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那麼“一本二本三本”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同?

在本科一批招生的大學,主要是教育部直屬、其他部屬及部分省屬重點大學(大部分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

在本科二批招生的大學,多為省屬大學或非985、非211大學。和本科一批招生院校相比,兩類院校的發展側重不同:前者注重理論研究,後者更注重理論的實踐應用。此外,在師資、硬件等方面也有一定差距。

其實,985/211高校與“普通本科院校”同屬本科學歷層次的教育,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本科層次的高校),學制都為4-5年,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也不會標明“幾本”,都將獲得國家和社會承認的學歷學位證書。而專科的畢業證書會註明“專科”字樣,且沒有學位證書。

“過來人”沒有經驗,都是教訓!

一二三本及專科的差距可能只有到了找工作時才能真正體現出來,雖然教育部一再強調

“嚴禁在招聘中出現‘985’、‘211’等院校歧視字眼”,但情況依舊沒有太大改善。

去年一篇名為“對不起,我們公司不要二三本大學的學生”的文章火了,文章大概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二本生在找工作時的經歷!

前些天朋友給我轉了一條新聞,說某大型企業HR在某所工業大學校校招時涉嫌歧視學生,稱管培生只要985/211。

因為沒有事先說明,該工業大學屬於二本院校,致使部分投遞該公司的學生計劃落空,雖然事後該企業做了道歉,但還是引起眾多師生不滿。

分享完信息後,朋友說起了自己的經歷。大學畢業前夕,因為他所在的學校也是一所二本院校,所以他去參加211學校的校招,面試的是一家五百強企業。

收到的回覆很簡單:“你們怎麼跑這裡來面試了?不好意思,我們公司不收二本大學的學生。”語言簡潔,態度堅決,對方揮手的動作和嫌棄的表情,彷彿多看一眼簡歷,就會髒了他的眼。

“一二三本,甚至專科畢業後到底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呢?大家為什麼這麼追捧985,211呢?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網友:快速奔跑的蝸牛 —— 我連得到機會的機會都沒有!

我是普通三本的,即將畢業,校園招聘的企業少得可憐,幾乎連一個像樣的都沒有。所以我的同學基本上都跑去名校參加招聘會。

名校招聘會基本上都是五百強和知名企業。一般實習工資在3500-5000,二本三本以中型企業為主,還有少量和學校有長期合作的企業,實習工資2000-3000。

我們去其他211名校聽宣講會投簡歷,很多企業簡歷都不收。我至今都記得一家招聘單位的HR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的樣子!

所以學校的好壞真的很重要,人家分數比你高,能力也很強,招聘單位有啥理由選擇你?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那麼多,名校學生都用不完,你哪還有機會?

網友:@林途裡 —— 周圍的人和大學氛圍影響你的一生!

1.教學資源

好的高校,無論是教研實力還是校園環境,最直觀的表現可以查詢各學校簡介裡擁有多少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等等,還有博碩士點的數量以及圖書館的藏書量。

2.平臺不同,眼界差異

學校越好,舉辦頂級學術活動越多,學校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的越多,提供深造的機會同樣也越多。

3.學習氛圍

能考進越好學校的等於高考分數越高,這說明要不就是智商相對較高,要不就更勤奮和自主學習能力越強,總得來說綜合能力更強。

你大學四年周圍的人以及學習氛圍會對你的影響很大。

可能很多人說大學裡逃課打機頹廢每間學校都會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校越好這部分人的比例越小。

4.結識的人脈也不一樣

對你未來的幫助也不一樣,這點在你將來步入社會可能體會更深,更好的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普遍平臺更高,所以可以獲得的校友資源也更多。

5.社會對學校的認同度不一樣

到你畢業出來找工作你會發現,很多企業就是認定非985、211的不要。

舉個栗子:企業招聘一個人,有十位畢業生面試,五位985、211和五位雙非,在第一輪大部分HR想都不會多想,直接就篩掉後五位了。

雖然都說現在人人平等,但記住:平等不是完全對等,其實這個社會很容易潛移默化地給人劃分階層的,或以權力,或以金錢,或以學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網友@小新與小心 —— 找工作太難了,感覺自己就是個loser!

我在一所公辦二本工科院校,學的是最苦逼的專業土木工程。已經來西安找了20來天的工作了,天天跑各大高校的宣講招聘會。投了有無數份簡歷,但人家一看學校名字(後面兩個字是學院)就把簡歷扔一邊或者讓我們去別的公司看看。

也有五次進入第二輪面試,但即使進第二輪,我們的簡歷也是被壓在最下面,我們是備選的!我也沒放棄,每次也都等到最後,希望能有個面試的機會。結果有三次到最後給我們說招滿了或者是直接給把簡歷退回來,兩次說再看看讓回去等消息。(ps:簡歷上該寫的都寫了,工作經歷,證書榮譽也都有,成績也可以。)

這五次面試,我也很感激,畢竟沒有第一眼就淘汰我們給了我們進一步的機會。多麼希望其他的一些更多的公司不要唯學校論,因為沒聽過、因為是學院、因為是二本,就淘汰掉我們。今早又八點過去投簡歷了,然後等了一早上,最後把簡歷又退回來。

以前自己各種不服,相信自己堅持,每天多投多跑多纏最終總會有人要的,但整整20天了,仍然毫無結果,倍受打擊,很心累難受,現在感覺自己就是個loser,茫茫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一個。

所以說,學歷還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學們能抓住機會,給自己一個更好的平臺。高考加油!

網友:@魔都 —— 學歷是塊敲門磚,二三本畢業後要更吃苦!

本人三本普通院校,畢業已經6年多了。身邊很多都是985、211的高中同學(鄙人高中還不錯,只有鄙人高考不咋地…尷尬)

說一下我的感覺吧,整體來說好學校畢業的入門起點還是普遍高的,無論公司性質,還是收入。

基本上我比較認同的是,學歷是一個敲門磚,在畢業前後,學歷的重要性非常高。但基本上三年之後,學歷只是很輔助的功能了,學習力、能力、責任心、為人處事這些點成為工作能否快速上升的關鍵。

其實學歷歸根究底折射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學歷本身,而是很多三本的學生自律能力、學習力、持久力、領悟力普遍比一本的學生要差(當然也不絕對,但應該涵蓋大部分)。

所以用人單位在錄取時,勢必會考慮這些背後的因素。三本的學生要得到更好的待遇、職位和公司,在前三五年的學習、累積和吃苦是非常必要的,當然要用巧勁。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專科和本科學歷,工作中差別巨大

看完985、211與普通二三本大學的差別,那麼,對於很多不得不選擇專科的考生,專科學歷和本科學歷對今後發展又有哪些影響呢?是不是即使選擇專科,也得努力專升本呢?

就業

1.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招聘都要求本科或碩士以上學歷,專科沒有應聘或考試資格;

2.如許多學校招後勤管理人員及實驗員都要求本科,一些中小學招聘老師都要求本科以上,專科以上學校招教師都要求碩士或博士,本科生都基本沒有機會;

3.公務員,大多也只是部分艱苦工作崗位允許專科生報考,而且工作地點基本在基層。由於學歷原因,會喪失許多理想的工作機會。

考研

有了本科學歷,不需學位證,就可以直接報考全國統招研究生,而專科生只能在專科畢業滿兩年後以同等學歷報考研究生,或專科畢業滿5年報考統招研究生;

儘管國家規定允許專科畢業滿兩年後以同等學力報考研究生,但許多大學實際上卻不願招收專科生,會在許多方面設障礙,要求發表論文,加試專業課,英語達到什麼水平等;

另外,在職獲取碩士學位還要有學士學位,如果是專科,今後若想在職獲取碩士學位,機會相對很少。

考證

許多國家職業資格證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如司法考試報名條件要求必須是本科以上學歷,國家承認均可,不分專業。許多律師本科都不是學法律的,學中文的、經濟的、化工的,什麼專業都有。

如果只是專科,不管是哪個專業,也不管畢業於哪個學校,也不管個人有什麼背景關係,就基本做不了律師、法官和檢察官了。

留學

現在許多國家都承認我國的本科學歷。有了本科學歷,就可以在國外直接報讀更高一級學歷了,不需要在國外再浪費時間,這樣會省許多費用。

不過,我國的自考在幾種專升本途徑中相對難度高,在國際上的認可度非常高,世界上二十幾個主要發達國家都承認我國的自考。

工資定級

目前,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基本都是按照學歷定工資,本科工資比專科工資高一檔次,較規範的企業也是按學歷定工資;而且本科以上的獎金和提升機會都比專科相對多一些。

當然,大部分企業並不以學歷定崗,而是從員工創造的效益出發。

職場競爭

許多單位(尤其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提拔幹部、競選領導基本條件都是本科以上學歷,即使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卻沒有競選資格,機遇擺在面前卻抓不住,專科以下即使找到工作,在以後的工作中晉升中也面臨諸多困難。

職稱評定

如今各類職稱評定幾乎都與學歷掛鉤,在評定高級職稱時專科以下基本上沒有機會,而現在許多的單位的主管領導幾乎都是由高級職稱的人擔任的,沒有高級職稱會與許多當主管領導的機會失之交臂,而沒有本科,又會失去了評高級職稱的機會。

現實就是這麼欺負人

到現在都依然記得胡歌主演的電視劇《獵場》中,主人公鄭秋冬冒充覃飛找工作的時候的場景,他就頂著這個身份去面試,基本拿到了各大企業的Offer,過程可以用“不費吹灰之力”來形容。

其中有兩個場景,特別耐人尋味。

第一個面試官,他的外甥,恰巧是秋冬名義上的“師弟”。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第二個面試官,她竟然是秋冬的“師姐”。

面試細節沒有過多呈現,甚至在第二次面試時,秋冬僅憑“簡單介紹母校”,就打動了面試官。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很多人覺得這裡太草率了,電視劇才敢這麼演吧?

這是真實存在的。和我們購物時候會更傾向名牌產品一樣,企業在招聘時候,品牌效應同樣適用。

因為,任何的企業在選擇人才的時候,都需要考慮效率和成本問題。而當有了名校的信用背書,企業在選擇人才時,只需要考核他的職業素養,用人效率會大幅提升,也能從更短的時間內看出求職者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在多個候選人中,面試官會更傾向自己的校友,或是某些名校出來的學生。

人們習慣於先看見你的成就,再推測你的能力;而不是根據你的能力,估出你的成就。

無形中,“北大才子”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打消了很多企業對秋冬的疑慮,成為了當時最好的掩飾。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2015年,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名校光環在給你在找工作的時候,帶來過什麼方便?”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議論,最高點贊答案提到的一樣:

大約,別人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證明自己。但是很多時候,可能沒有這個機會。

所以,你不曾察覺或習以為常的便利,其實有時候已經是別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沒有這張北大文憑,秋冬的能力是不值錢的。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對啊,條件優越的人這麼多,人家憑什麼重用你?

高校鄙視鏈

在網上,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張“高校鄙視鏈”。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而清北> 985>211>一本> 二本>三本>專科的隱形“鄙視鏈”也一直存在。

很多人說,靠,考不上又不能怪我,當時年少不懂事,或是教育條件不好,這也不是我的錯啊。

成因無法追究,但最終為此埋單的,卻還是我們自己。

安徽衛視曾有一檔節目,叫《學霸是怎麼煉成的》。一個普通本科畢業生小何參加了150多場招聘會,共計投遞近15000份簡歷,卻全都沒有收到回覆。

他在節目裡對話某大型企業HR,HR爽快地給出了答案:

因為收到的簡歷多、時間緊,所以大企業篩選簡歷的時候,會把985學生的簡歷和非985學生的簡歷分開放,招聘會結束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

非985學生的簡歷,往往會被直接掃進垃圾桶,HR還表示,不僅僅是她,普遍大型企業都存在這種情況。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HR“懟”小何:你有什麼值得我給你機會呢?)

這意味著,如果只是普通院校畢業生,寫著畢業院校的那一欄,將成為阻隔他和優秀企業的高牆。

這期節目播出後,有人說,這就是明顯的歧視嘛。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除了把簡歷扔到垃圾桶,還有更殘酷的——

在節目《演說家》裡,考研名師張雪峰就反駁“學歷無用”時,他拿了500強企業招聘為例,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500強企業,都告訴你學歷不重要,但他們不會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

他之所以認為考研可以改變命運,站的角度是很多二三本學校,根本沒有像樣的企業去招聘。他說的是事實,985/211和二三本大學的校招現場,天差地別。

說好的公平呢?在二本大學努力了四年,最終收穫了無數個“不好意思”。那種心酸和無助,很多人不懂,但還有很多人懂。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王健林還說過“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可你忽略了,這句話是說給有能力讀清華北大的人聽的。

你可能沒有察覺,在職場上,學歷鄙視鏈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殘忍百倍。

高學歷誘人,不只在於分數

每個人都帶著學習的名義聚在一起,卻抱著各種真正的社交需求。

採銅老師在《精進》裡提出了一個觀點:

我們選擇一所學校,真正選的是環境,是階層。

“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或許優秀無法更優秀,但平庸必定會容易變得更加平庸。

正因如此,在職場這個大江湖裡,企業以學歷篩選員工,除了方便對能力的評鑑,更看中隱藏在這個人背後的朋友圈資源——

我的一個HR朋友和我說:如果選擇畢業自人大的應聘者,還有可能會撬動同是人大校友的劉強東,其他重點學府亦如是;如果選擇普通學校畢業的應聘者,其中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甚至丟失。

致2020屆高考生:一本、二本、專科到底有啥區別?現實很殘酷

合併錄取批次,減輕現狀

1.

合併一本、二本招生批次,並不代表著招生“一窩蜂”“一鍋粥”,而是要求高校用辦學特色和不同的功能定位來吸引生源,原來的一本高校不能高枕無憂,有特色的二本、三本院校則有希望借勢崛起。

2. 考生選擇餘地增大

 當三本合併到二本錄取,對學生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今年本二批次的分數線會降低。學生選擇餘地更大,機會也更多了,但考試志願填報的難度加大。

二本、三本合併錄取,就意味考生能填的志願也減少了。往年上了二本線的考生可以二本填寫6個平行志願,三本填寫6個平行志願,今年就只有6個志願可以選擇了。

往年這部分考生即使沒被二本院校錄取,也還有三本院校作為保底,而今年這樣的保底不再存在,考生需要慎重考慮,照顧到兩個層次的學校。

3.三本“帽子”取消,高校界限淡化

  三本多為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儘管按設置初衷,“一、二、三本”僅是錄取批次的不同,沒有高低之分,公辦本科文憑與民辦本科文憑都屬相同水平的“普通高等本科文憑”。然而,不少學生會因考取三本而選擇復讀,而諸多優秀民辦院校卻帶著三本的“帽子”,艱難地在招生中獲取優質生源。

  取消三本批次招生,對於實力較強的民辦院校來說是“春天來了”,而對於實力較弱的民辦院校卻可能是“寒冬將至”。

 4.引導高校迴歸辦學實力的競爭

  面對這樣的形式,不論是傳統的二本公辦院校,或是民辦院校,都將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沒有特色的高校將很難生存,高校之間的招生競爭最終要回歸到辦學實力的競爭。

  三本併入二本招生之後,對於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社會、家長來說,是一個正確導向,引導他們由“重名”轉向“重實”。

我是圈圈,更多升學資訊、教育熱點,每天第一時間與你分享,記得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