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蘋果樹 結出“致富果”——平涼市發展蘋果產業助農增收側記

——平涼市發展蘋果產業助農增收側記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朱宇鯤

今年,平涼的蘋果豐收了。行走在平涼大地的鄉間村社,蘋果的清香撲鼻而來,運輸車輛穿梭在碩果滿枝的果園裡。蘋果產業已發展成為助力小康平涼建設的生力軍。

“解饞果”已成為“致富果”

“今年是蘋果生產的大年,蘋果豐產。”十天前,果農賈四有把今年豐收的3畝蘋果在地頭賣給了廣東客商。

賈四有是莊浪縣朱店鎮朱河村二社建檔立卡貧困戶。2012年以前,妻子常年患病,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靠農村低保接濟日常用度。靠什麼來致富?思來想去,還得依靠務果。但家中僅有4畝耕地,務果規模太小,怎麼辦?2012年開春,賈四有流轉了村民的3畝耕地,栽植了4畝果園,打算務果脫貧。

務果需要技術。賈四有隔三差五往村幹部家裡跑,詢問村幹部果園培訓信息。每有果業技術人員進村培訓,他一邊認真聽,一邊用手機攝錄,把技術人員示範的動作要領拍攝下來,修剪自家果園的時候,就打開手機,根據技術人員講解的圖像修剪自己的果樹。親手實踐了一年時間,他基本掌握了果樹修剪技術。果樹生病,分辨不出病症的時候,他就用手機對著樹葉拍攝照片,發給果業技術人員,在指導下對症下藥,實施病蟲害防治。

如今,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扶持下,賈四有鉚足勁頭,每年除了春節幾天之外,一直守在果園裡。“今年豐收了1萬來斤蘋果,在地頭按每斤3元的價格早早賣掉了!”賈四有算了一筆賬,今年年底有望脫貧。

來自平涼市林業和草原局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平涼市沒有出現災害性天氣,果樹整體長勢良好,掛果面積比去年增加5萬畝,達到142萬畝,全市完成蘋果套袋111.6億隻,預計總產量達到210萬噸以上。

“致富果”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大力推廣蘋果種植這麼多年,平涼市意識到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但是,蘋果豐收了,如何賣個好價錢,這才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

見到田積林時,他正忙著聯繫蘋果終端銷售。

“今年全國的蘋果市場價格不及往年,但作為經銷商只能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蘋果賣出去。”5年前,從事房地產開發的田積林轉戰蘋果銷售,破解蘋果產業發展難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5年來,田積林一心為靜寧蘋果打品牌、走高端,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在北京、上海、重慶、西安、蘭州等地設立了“靜寧蘋果”品牌形象店,靜寧蘋果直供終端市場。

為從產地源頭嚴格把控質量關,田積林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成立了德美地緣林果專業合作社,納入了城川、餘灣、雙峴、賈河等鄉鎮600多戶果農加入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

“我們每年以高出市場價0.3-0.5元優先收購合作社果農的果品,特別是268戶貧困戶的果品,4年來超支1000多萬元。”田積林說。

秋末冬初,在平涼大地,像田積林一樣的蘋果銷售商活躍在蘋果產地與全國銷售終端市場,與果農一起收穫豐收帶來的紅利。

至2018年底,平涼市的蘋果年產量接近200萬噸,蘋果主產區果農人均果品收入5000元以上。蘋果產業的發展,鼓起了平涼農民的“錢袋子”。

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如何讓蘋果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是擺在蘋果產業發展道路上的一道難題。平涼市通過推廣新品種來推動品種結構轉型升級、培育新模式推動經營管理轉型升級、構建新機制推動服務體系轉型升級等舉措,在優化品種結構、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蘋果產業開發等方面大做文章,真正實現果農富、果業強、果鄉美。

靈臺縣緊盯世界果產業發展前沿,全力推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相繼建成了海升、東都、齊翔等一批高標準矮化密植示範園。在新品種推廣方面,靈臺縣不光推廣種植優質紅富士,同時引進種植了瑞陽、瑞雪、米奇拉、蜜脆、艾達紅等優質品種,著力構建“短枝型—中間砧—自根砧”梯次推進、“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生產—加工—銷售”無縫對接、“育苗—技術—品牌”有效保障、“領導—幹部—群眾”合力落實的產業發展體系,預計今年出產果品18萬噸,產值達到7.2億元。

“通過招商引資、項目扶持等方式,我們引進果袋加工、有機肥生產、農資銷售等服務果產業產前、產中、產後的企業和合作社落戶靈臺。”靈臺縣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落戶靈臺的涉果企業達17家,註冊成立涉果專業合作社18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1家,已吸納35個合作社抱團發展,建設果品交易市場3個,建成果品氣調庫11座,總貯藏量達到5.7萬噸,初步形成了生產有基地、營銷有組織、流通有市場的多元化經營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