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童年的“動畫片”——皮影戲 40年過後青黃不接 後繼無人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老一輩人們童年的經典回憶之一,如果說90後的童年是動畫片陪伴,那麼70後80後甚至60後就是皮影相隨了。在老一輩人心中,皮影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圖為:皮影戲表演現場。圖:東方IC 文:白凱基。)

皮影戲,你的記憶裡是否有過?凡是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的孩子,童年的記憶裡,都曾經有過皮影戲帶來的樂趣。我也不例外。只記得有誰家娶媳婦或者葬老人的那天晚上,就可能會有皮影表演。那時,一到晚上,孩子們早早的端著自家的板凳,一行行高高低低的排列著,有說有笑,只等戲開始。這是來自一位70後大叔的敞心之言。(圖為:整理皮影的藝人。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但如果要是問到90後,00後對皮影戲的概念是什麼,那麼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隻存在於影視劇當中了,罕有人在真實世界中看到過。(圖為:皮影戲準備過程。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有著非常悠久的傳承歷史,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歷史書籍記載,皮影戲起源於於西漢,興盛於唐朝,盛起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圖為:藝人正在對皮影組裝。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後來2018年還在上海戲劇學院設立了傳承基地。(圖為:藝人正在展示皮影表演片段。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宋老師是皮影遼寧地區的主要傳承人之一,皮影表演技藝非常厲害,已經有了30年的表演經驗,如今已是到了退休年齡的他,卻是始終放不下手中的皮影,怕這一放下就斷了遼寧地區皮影戲的傳承。(圖為:皮影特寫。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60多歲的宋老師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可以傳承他手藝的親傳弟子,他還在為著皮影事業努力著。圖中就是他一早起剛做好的皮影半成品。(圖為:皮影半成品。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宋老師說皮影的主要原材料是豬皮,驢皮或是魚皮,需要經過裁切,上色,晾曬等過程,各個過程都很精細,馬虎不得。(圖為:藝人制作皮影的工作臺。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圖片裡打開的匣子是宋老師眾多皮影的一小部分,擺在我面前已經很有震撼感了。(圖為:皮影藝人家中。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皮影可大可小,大可以到半個人的大小,小可以小到拇指大小,不管皮影的大小,都是栩栩如生,老一輩的手藝人的技藝真的是讓人讚歎。(圖為:正在表演的皮影藝人。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皮影戲無年輕人願意學習有很多原因,古老,複雜都是其次,主要原因是在這個經濟時代,皮影表演的收入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問題,宋老師做了一輩子的皮影戲,如今還住在圖中的老平房中。(圖為:皮影藝人宋老師的住處。圖/文:白凱基。拍攝於:遼寧大連2019年。)

希望皮影戲可以以後重新發揚光大,一直傳承給後人。圖中是2006年10月11日,有“中國皮影之鄉”之稱的甘肅環縣皮影藝人在演出皮影戲。圖為:皮影戲表演現場。圖:東方IC 文:白凱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