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譜是作曲家留給人類的“公開信”


樂譜是作曲家留給人類的“公開信”





樂譜是作曲家留給人類的“公開信”。樂譜上記載著作曲家希望傳遞給他人的全部信息。當演奏家拿到一份新的,不熟悉的樂譜,就開始了由陌生向精通的過程。

提到正確的讀譜,許多人認為只是音符的正確、節奏的正確。而事實上除了這兩者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標記,都直接影響對樂曲的理解、表現對樂曲風格的處理。

1、音樂術語:樂譜上的術語乃至文字亦隨時代發展而越來越多,越來越詳,越來越長。包括樂曲情緒、表情、音樂的性質、速度等等。這些術語提示學生,樂曲是歡快的或抒情的、是快板還是行板或慢板,這直接關係整個作品的風格把握。

趙曉生在《鋼琴演奏之道》中談到貝多芬是第一位在樂譜上詳細作出各種演奏指示的作曲家。無論是在速度方面還是表現範圍及力度上都大大擴展了表情術語。這與巴赫幾乎完全不作指示,與莫扎特只作很少一點指示,形成很大對比。在貝多芬以後,作曲家們註明的演奏指示越來越詳細,發展到20世紀作曲家經常用大量文字來闡述他們對演奏家的要求。所有這一切都是任何演奏家在“讀譜”階段必須注意的,不可半點粗枝大葉,不可半點疏忽遺漏,不可半點掉以輕心。


樂譜是作曲家留給人類的“公開信”



2、表情記號:包括力度記號,踏板記號,延長記號,反覆記號,高八度或低八度記號,重音記號,等等。在歐美鋼琴音樂發展史中,不同時期作曲家給自己的作品所加上的表情記號是不同的。比如,巴赫幾乎不在自己的手稿上標明任何表現或表情記號。除了極少例外,沒有連線,沒有力度,沒有踏板;不標明哪裡應該斷,哪裡應該連。他的手稿除去音符而外,幾乎是一塊“白板”。有時甚至連運用什麼樂器演奏也不加以註明。莫扎特所標明的連線指示了基本樂句的劃分,力度記號也多於巴赫,但一般只在p與f之間的範圍內。貝多芬是所有作曲家中第一位詳細註明表情記號的人。越到晚期作品,注得越詳盡。把強弱之間的對比擴大到極弱(pp)與極強(ff),而且經常使用突強(sf),強後突弱(fp或sfp)等等極端的力度對比。浪漫主義作曲家一般都相當詳細地標明瞭他們對音樂的表現要求。20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往往每一個音就有關於不同的力度,踏板與演奏法的指示,從pppp到ffff,幅度更加寬,還有sf、sfz或crese、dim等等。這些體現了各個不同時代作曲家的差別,是每位演奏者在接觸樂譜的一開始就必須充分加以注意的,它同樣關係到了樂曲演奏中音樂的表現。

3、表現符號:包括連線、跳音、重音、頓音等等。這些符號對於音樂的分句、語氣,乃至風格關係極大。哪幾個音應該連在一起,哪些音應當斷開,哪些音應該跳,跳音又各有多長,這一切不僅是讀譜的問題,而完全與音樂風格聯繫在一起。然而,一位演奏者從一開始就應當把作曲家在樂譜上所指示的一切準確地演奏出來,音符時值長短,音與音樂之間的連斷,樂句的劃分,都是十分重要的風格問題。從一開始視譜時,就必須非常謹慎小心,一絲不苟,不要養成了錯誤的習慣後再來糾正。

總之,讀譜可以使演奏者獲得他應當在演奏中加以體現的一切內容。演奏者從譜中讀到的東西越多,他內心的音樂就越生動,越豐富,越充實。於是,他的演奏也會越規範,越具有學術水準,也越有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