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傳統的“糧食放大器”,走村串巷生意紅火,看看啥情況


隨著“砰”的一聲聲響,老遠就聞到蹦玉米花的香味,孩童時的記憶瞬時融上了心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到立冬過後,地裡的莊稼活忙完後,蹦玉米花的師傅就帶著“糧食放大器”走村串巷,開始了一冬的生計。孩子們總是圍著爐子,捂著耳朵,時刻準備這搶崩到外面的玉米花。 ’

記憶中的蹦玉米花師傅到了村裡,往往第一鍋不收錢,你要從家裡拿上幾塊煙碳。因為第一鍋爐子加熱需要碳,炮彈容器的溫度不好掌握,加上玉米的乾溼情況,往往出現崩不開或過焦的情況。

蹦玉米花的師傅非常幽默,在爐子加溫過程中,給人們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有關中國“糧食放大器”故事的來歷,講述他走村串巷奔波的艱辛經歷。告訴攝影師說:就是現在有的上了年紀的老人,一天就圍在你這兒,你讓他吃他不吃,讓他買他也不買,就是為了聽著聲音、聞這香味。

上世紀,秋後玉米曬乾歸倉,村裡隔三岔五就有蹦玉米花師傅光臨,家家戶戶蹦上一鍋,成為孩子們冬季的最愛美食,有的家在蹦玉米花時內面再放一點糖精,更成為孩童們在一起炫耀的資本。

每一鍋的玉米放入多少,也是有計量的。師傅長年累月幹這行當,放入的計量一看就知道。

傳統的蹦玉米花兩隻手就不能閒著,右手拉動風箱,左手還要轉動屢似炮彈的容器。如今風箱用成了鼓風機,轉動也用成了鏈條傳動,全部就一塊充電電池搞定。老人抽空還要自己卷一鍋子旱菸抽抽,他說:蹦玉米花多年了,現在不圖掙錢,就圖熱鬧,畢竟和這聲音、味道很有感情。

蹦玉米花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個力氣活,每一鍋崩完後都要把容器內清理乾淨,幹活時還要小心防止把手燙傷。填裝玉米後還要藉助槓桿加力,把容器蓋子擰緊防止漏氣。

成品好的玉米花老人利用間隙時間,及時裝袋,來保證玉米花的口感處於最佳狀態。

剛出鍋的玉米花,色澤金黃,香脆可口,讓人看著直流口水。

當今已是互聯網5G時代,區塊鏈也離社會應用不遠了,人們的購物大多都是手機微信支付。這不顧客用手機支付後,還特地讓老人看一下,因為老人不會使用手機微信。

老人非常細心,現款支付不用記賬,微信支付每筆都有記錄。因為微信的二維碼是使用的別人的。

一鍋蹦好的玉米花大概可以裝10袋,每袋2元,大袋5元。老人的生意還是很可以的。美女說她聽到蹦玉米花的響聲,就找過來了拿了一大袋,並告訴老人過兩天吃完了,還在這兒等你來,買玉米花。但願這樣的鄉愁味道不會消失,得以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