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頭們做了哪些新能源項目?

石油巨頭們做了哪些新能源項目?

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擁抱可再生能源,是石油企業向能源企業進軍的一條可取之路。

作者 | Weldon

近日,一則消息引起了人們關注,BP與殼牌聯合競標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商業規模太陽能項目。上述兩家公司當前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進行著天然氣開發業務,產量約該國總產量的70%,今年早些時候,BP和殼牌還就三個淺水勘探區塊提交了聯合競標申請。

本次再度聯手,競標項目變成了太陽能,兩家石油巨頭聯合競標太陽能項目究竟是一時興起,還是早有佈局?仔細梳理發現,兩家公司在新能源上的投入已經持續多年,並在鉅額投資下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國內外的石油巨頭企業,都在佈局新能源。

1. 國際石油巨頭向新能源砸錢

大約20年前,BP宣佈了“超越石油”運動,該運動旨在向太陽能和風能注入數十億英鎊的投資,但最終被嘲笑為“綠色清洗”。如今,該公司似乎正在努力朝著這一方向大步前進。

作為“推進能源轉型”戰略的一部分,它宣佈了一項目標,即到2025年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0萬噸當量。

為了幫助自己向清潔能源過渡,BP一直在增加對非石油業務的股權投資。2018年初,以2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已經擁有約2000兆瓦光伏發電能力的Lightsource 43%的股份收購後,以新的Lightsource BP為平臺,大舉進軍太陽能領域。2018年8月在PJM互連市場購買了135兆瓦的太陽能項目,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提供70兆瓦的異地設施和位於加利福尼亞的Wildflower Solar 1項目等。Lightsource BP在歐洲的投資組合包括英國,愛爾蘭,意大利和荷蘭的太陽能資產。在過去的一年中,Lightsource BP還進入了澳大利亞,巴西和埃及市場。目前,Lightsource BP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太陽能發電商。

此外,BP及其附屬公司擁有和運營容量為1175兆瓦的風電場項目。

自2009年以來,BP Technology Venture的33項股權投資中有43%被歸類為其他領域,即天然氣公用事業和非能源領域。根據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其約18%的投資用於汽車/電動車技術,佔15%,石油和天然氣佔12%,電力佔6%,可再生能源佔3%,能源存儲佔3%。

石油巨頭們做了哪些新能源項目?

殼牌新能源美國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6年,已投資約16億美元用於新動力和運輸燃料,包括高級生物燃料和氫氣。2018年,殼牌新能源擴大了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業務,同時在荷蘭和美國開發項目。

目前,殼牌北美能源(美國)有限責任公司是北美最大的電力批發商之一,已在美國和加拿大簽訂了購買4,435兆瓦總風能的合同。殼牌新能源計劃在2019年增加100兆瓦的太陽能產能和800兆瓦風電容量。

2018年12月,殼牌新能源公司與法國公用事業法國電力公司的子公司EDF可再生能源公司組建了一家合資企業,以收購新澤西州沿海的一項租賃許可,該合同的潛在海上風力發電能力為2500兆瓦。

近幾年,殼牌還收購了歐洲電動汽車充電站公司The New Motion BV,持有德國電池公司sonnen GmbH以及電力供應商First Utility Ltd的股份,First Utility Ltd今年3月更名為Shell Energy Retail Ltd,將在英國的超過700,000個客戶用電轉換為100%可再生電力。

據分析,自2009年以來,殼牌子公司Shell Ventures的股權投資中有39%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而技術領域有21%,可再生能源領域有13%,能源存儲領域有2%。

殼牌和BP在向新能源領域的過渡中並不孤單:挪威石油公司State Oil在去年正式更名為Equinor ASA,顯示出能源轉型的決心,目前已經在風能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埃克森美孚公司正在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為二疊紀盆地的石油業務提供動力;道達爾成立了能源效率公司GreenFlex;雪佛龍科技風險投資公司(Chevron Technology Ventures)也投資了電動汽車充電公司ChargePoint。

2. 中海油重回海上風電業務

視線轉向國內,近些年,三桶油布局加電站、推廣清潔能源的報道並不鮮見,而真正大規模進行過可再生綠色能源探索的非中海油莫屬。早在2006年底,中海油就專門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業務範圍主要包括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生物質能、太陽能及氫能等業務,當時被中海油列為六大業務板塊之一。

中海油藉助海上作業的先天優勢,是中國最早探索海上風電的能源企業。2007年,中海油與山東威海簽訂了總投資210億元的海上風電開發協議。2008年,在渤海灣建成併網了中國海上風電的第一臺風機。

此後短短几年時間內,中海油業務已覆蓋風能、煤層氣及其裝備製造、動力電池、生物質能和光伏等多個領域,包括與中國普天合資成立普天海油新能源動力有限公司,專門運營電動汽車能源供給網絡,斥資百億元收購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企業——天津力神股權。現在來看,當時的佈局頗具前瞻性。

然而當時新能源領域並沒有可以實現盈利的環境。超低的風電招標價格讓中海油無利可圖,而已開工的項目也不得不遭遇因電網配套跟不上等被迫“棄風”的問題,同時國際油價的上升也讓公司決策層把專注重點轉回到油氣上來。

2014年,中海油開始大幅剝離風電業務,並提出將油氣主業擺在突出位置,新能源公司也隨之解散。直到2019年1月,中海油進入江蘇省海上風電項目,意味著中海油又重新開始了可再生能源的探索。

石油巨頭們做了哪些新能源項目?

2019年7月2日,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融風能源的成立,回應了今年初《中海油2019年經營策略展望》,積極順應全球能源行業低碳化發展大趨勢,探索海上風電可再生清潔能源發展,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低碳產業競爭力。

在中海油2019年經營策略和發展計劃新聞發佈會上,中海油首席執行官袁光宇表示:“海上風電在諸多可再生能源之中跟公司業務契合度最高,中海油以海上作業為主,有很多經驗、能力以及施工的作業裝備都可應用到海上風電的業務中,而在國際石油公司中已有發展海上風電業務的先行者。”

傳統能源消耗的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已是大勢所趨。全球領先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預計,到2030年左右,全球石油消費量將放緩,而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其總體能源結構中的份額預計將從19%增至34%,幾乎翻一番。在2019年發佈的《全球能源展望》中預測,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將提供全球超過50%的電力。

石油巨頭們在可再生能源的探索上一擲千金,意圖佔領有利的地位,以便在更長期更深遠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擁抱可再生能源,是石油企業向能源企業進軍的一條可取之路。在此過程中,更要注重科技研發投入,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才能自立自強,更長遠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