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現在不給孩子立規矩,等你老了孩子給你立規矩

“本文由硬核媽媽原創、歡迎大家評論、轉發”


這是上個月,在火車上發生的一幕。

“奶奶太煩人了,不想跟奶奶玩”一個小男孩,大概五六歲的年紀,因為快要到站了,孩子興奮地在車廂裡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吵醒了別人.奶奶看到人家瞪了孩子一眼就讓小孫子小點聲,可是孩子哪裡管那麼多。

正常的教育應該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制止,而不是當影響到別人時候再去管教孩子。

至少在孩子吵鬧的時候就該告訴他,公共場所要安靜不能打擾到別人休息,而不是當別人投來厭惡的眼神時才去提醒孩子,我當時內心是這樣想的。

可是隨著事情的發展,我發現是我想多了。奶奶可能覺得孩子那樣講話很丟人,稍微提高嗓門說“不能那麼說話啊,沒禮貌,沒看人都瞅你麼?!”

本來以為可以震懾到孩子,誰知孩子接下來的話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誰讓他們看我了,看我的都是傻X!”

語驚四座,我抬頭環繞一圈,發現好多人都同我一樣看了一眼這個孩子。

小小年紀出口成“髒”, 到底是誰教的孩子說髒話又是誰任由孩子以小范上,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學校教的是知識,家裡教的是做人,年齡不大口氣不小!再看奶奶則是無奈的搖頭。

“慈母多敗兒”,現在不給孩子立規矩,等你老了孩子給你立規矩

而坐在一旁的爺爺批評孩子:“誰教你沒大沒小的,這不是在家裡!”我以為爺爺講話可以治住這孩子。

可是萬萬沒想到,這熊孩子這是語出驚人死不休“你再給我說一遍!”站起來插著腰,食指指著爺爺“你信不信待會我給你踢下去!”

爺爺很生氣動手打了他的屁股,罵道“你是不是虎!傻啊”接下來就是孩子爺爺的“四字成語”時間。

當時我真的恨不得想拍個短視頻拋到網上,後來我剋制住了自己,內心單純的希望他們快點下車。

報站說“齊齊哈爾站到了,下車的旅客請……”不容我內心竊喜他們終於要走了。

孩子竟然衝著列車報站的小喇叭大喊“討厭XX齊齊哈爾”邊喊邊用手敲打車窗,還拒絕跟爺爺奶奶下車回家,直到警察叔叔來……

家庭教育的失敗

可以說這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大聲喧譁,沒有規矩。

以下犯上不尊重老人,“口出狂言”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究竟是從何而來呢?他的父母一定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所謂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像這位“小皇帝”一樣的孩子之所以敢這麼不分場合的“造次”,想必在家一定是要風有風,要雨有雨的主兒,顯然是沒規矩慣了的,缺乏管教。

也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沒把規矩當回事,時間長了沒有可約束的條件,孩子很難聽家長話了。

其實讓孩子聽話最重要一點就是認同你,尊重你,願以你為榜樣。不然給孩子制定再多的規則他都不會遵守。

那麼家長要成為一個表率,從改變自身惡習開始,如果寶爸寶媽們連對自己的約束能力都沒有,那又憑什麼可以教育好下一代呢?

“慈母多敗兒”,現在不給孩子立規矩,等你老了孩子給你立規矩

及時教育來得及,孩子還小別放棄,如何給娃立規矩? 有的家長想跟孩子親密無間沒有代溝的相處,這種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拉近彼此的距離固然重要,但是需要掌握時機,所以在孩子立規矩的年紀,沒得朋友做。

1)重視禮儀,普及中國傳統文化

不建議太早跟孩子成為朋友,在他學前教育的時候尤為重要,如果在最初的認知當中,孩子沒有把你當成家長而是朋友的話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

甚至有的孩子還會知乎父母大名,那些在孩子年幼時以朋友方式溝通的家長們,漸漸會失去孩子的尊重

久而久之父母再無權威可言,那麼教育起來會更被動。親生父母都管不了孩子,長大進入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呢?

建議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帶他學習《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講講《弟子規》裡面的典故,培養孩子向優秀的人學習。

2)給孩子從小立規矩,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立好規矩,他容易分不清場合。

比如親朋好友一起吃飯,這時候孩子如果“出言不遜”跟家長沒大沒小的,豈不是容易被人笑話?跟父母任性調侃慣了出門可不見得會被所有人接受。

家長不論何時何地都要給孩子作出合理的行為準則,做朋友固然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便於打開心扉,但是也要有適合的相處模式。

“慈母多敗兒”,現在不給孩子立規矩,等你老了孩子給你立規矩

3)樹立家長的權威地位

如果沒有權威地位的家長,在未來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可謂是非常的被動,等孩子長大了,難免會產生挑戰權威的行為。

作為家長會容忍他,可未來道路上會遇到同學師長、領導老闆,如果去挑戰權威的話,沒有人會慣著孩子的。

熊孩子都是因為有熊父母,他們通常以孩子“小”為理由,放縱他們做很多事情。但是隨著年齡的成長,會發現小孩越來越難管,越來越任性

而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比較“嚴格”,從小嚴格要求,這樣的孩子長大了非常聰明懂事,這兩者的區別就是教育的不同。

最重要的就是“規矩”二字,記住,你教孩子規矩,總好過等他長大了被別人教規矩。

在哪個年齡段立規矩效果最好呢?不妨這樣試試

孩子2歲之前“不懂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兩歲的時候一般孩子還不太會流利的講話,不管是語言還是行為控制力都還處在發育的階段。

就算是你想教育他,他們也很難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

但是2歲以後,大人說話的意思他們基本可以瞭解。3歲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事情對錯的判斷能力也逐步提升。

這個時候是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黃金時間,抓住這個黃金時期,拒絕成為“熊孩子”!

“慈母多敗兒”,現在不給孩子立規矩,等你老了孩子給你立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要求別人之前,父母先以身作則

立規矩之前父母一定要做一個好榜樣,孩子3歲的時候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父母以身作則孩子耳濡目染教育起來會更容易。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位老菸民抽了半輩子煙,後來戒了,再也不抽。

朋友問他怎麼做到的,他說:“我兒子跟我講,爸爸只要你不抽菸,我長大以後絕對也不抽菸!”就是孩子這句話,讓他扔了手裡的煙,一堅持就是好幾年。

為防無理取鬧,制定有效的獎懲措施

規矩立下之後就要嚴格執行,做得對可以獎勵,做得不對適當的懲罰,賞罰分明,讓孩子知道規矩的重要性,同時也樹立了父母的權威。

另外要看孩子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的嚴格要求,在

保證孩子的基本自由的前提下制定規則,規矩定下就要嚴厲執行

規矩的界限感越清晰明確,孩子就不易無理取鬧,因為他知道規矩是不可侵犯的,哭鬧威脅沒有用。

“慈母多敗兒”,現在不給孩子立規矩,等你老了孩子給你立規矩

規則之下的家長,溫柔且堅定

如果孩子哭了,作為家長心軟了怎麼辦,有的家長會想:哎,算啦,這次這樣吧,一點一點來。

如果這樣的話你會永遠用不上你的規則,孩子發現“奸計得逞”不會善罷甘休的,反而會變本加厲。下次鬧的會更厲害

所以一旦制定了規矩,就要嚴格執行,雖然過程當中語氣不能太“嚴肅”,但是底線一定是不可動搖的。

不要生氣,溫柔平和的語氣跟孩子溝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跟他聊天,讓他覺得媽媽是愛他的。

一個合格負責人的的父母要在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時候,可以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再慢慢和孩子成為朋友,青春期時的孩子更需要緊密溝通。


我是硬核媽媽,是3歲男孩的媽媽。關注我,給大家分享最“硬核”的育兒知識。記錄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故事,不錯過他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