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祕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在尋訪過的古建築中,山西的應縣木塔始終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純木結構的高塔留存近千年,非常珍貴。誠如中國建築史大家梁思成所言:

「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裡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

在之前的這篇 中我已經介紹了木塔的基本情況和歷史淵源,下面就來具體看看木塔在建築設計上究竟厲害在何處吧!

佛宮寺塔院的佈局

應縣木塔名叫釋迦塔,它所在的佛宮寺如今位於縣城的北端,在明清時期則位於城西北角。而在遼代,這裡很可能正是應州城的中心地帶,可見佛宮寺在當時的地位之高。元末大亂時,應州人口逃亡較多,明洪武年間,舊城西部、北部都出現了許多廢棄的空地,知州陳立誠便依著原來的東南城牆進行了改築,縮小了城池的範圍。如今在佛宮寺西邊可以看到一段城牆遺址,正是明洪武時期新築的西城牆。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遼代應州城想象圖(圖:陳明達《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應縣木塔遠景,左側夯土堆即為明代應州城牆遺址

整個佛宮寺建築群的最南端是一座木牌坊,正面書「浮屠寶剎」,斗栱密集,為清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所建。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三樓四柱的木牌坊

站在牌坊所在處往北看,釋迦塔已成視線中唯一高聳之物,寺前廣場的空曠更加劇了這種高大感,此時的木塔真如一層匾額上所書「天柱地軸」一般,矗立在蒼茫的天地間。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廣場上遠觀木塔(圖:LCmoon)

走過廣場,面前五間的山門為近年重建,山門與釋迦塔之間的鐘鼓樓、配殿等則基本為清代所建。塔後有一磚臺,通過甬道與塔下月臺相連,磚臺上是一座七間的清代大殿和左右配殿。磚臺本身應是遼代原物,根據田蕙《應州志》和同治五年的重修佛宮寺碑的記載,至少在同治年間,磚臺上還有一座九間的大殿,很有可能與釋迦塔同時建成,也符合遼金寺院大殿建於高臺之上的特點。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塔後的甬道、磚臺與清代的大雄寶殿(圖:Afio)

山門、鐘鼓樓、釋迦塔、大雄寶殿所構成的應當就是遼代時寶宮寺正中間的塔院。最早的佛寺多以塔為中心,到了唐代逐漸改為以佛殿中心,然而以釋迦塔和其後大雄寶殿的體量來看,至少在遼代也還存在著圍繞塔來佈局的寺院。據陳明達的考察,雖然寺內的遼代建築只剩釋迦塔,但其他建築的位置基本和遼代差不多,塔前的配殿為清代新建,原來應當是以垣牆相連。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佛宮寺塔院復原想象圖(圖:陳明達《應縣木塔》)

塔院的南北長度依據塔的位置來定。首先塔要位於軸線的中點,然後山門的位置保證進山門後視線恰好能夠到塔剎頂端(同為遼構的獨樂寺山門和觀音閣的間距設計也是按這個思路來的)。這樣塔院的長度就是山門到塔中心的兩倍,塔後大雄寶殿的位置也就此確定。

由於大殿和磚臺的體量較大,也就形成了塔前空曠、塔後緊湊的空間佈局。此處設計者用帶劵洞的甬道巧妙地連接了釋迦塔的月臺與大殿的臺基,一方面避免了短距離上下的不便,同時也將塔後殿前的空間融為一體,使得原本略顯狹小的空間變得開闊起來。

在此基礎上,大殿的高度也用上述方法確定,即保證觀者站在塔後簷柱內,可看到大殿全貌的最高高度。大殿臺基的高度也由此確定。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塔院佈局的空間關係(圖:陳明達《應縣木塔》)

釋迦塔的精巧結構

這幾年我去過兩次應縣,每次第一眼看到釋迦塔都會被其體量所震撼。雖說史料上曾記載過更為宏偉的木塔,但留存至今的僅此一座。純木結構建築造到這個高度,就算拿到當今世界範圍也是數一數二。直到今年,應縣木塔保持的最高紀錄才被挪威一座高 85 米的木構大樓打破,一想到木塔用的可是近千年前的技術,就很能理解梁思成當年對那些古代建築師和工匠的極度佩服。

待走近細看,則更為其結構設計所折服。從外面看,木塔為五層,實際還夾著四個暗層(平座層),一共是九層。與國內現存的很多塔不同,釋迦塔並沒有塔心柱,而更像是一層層疊起來的樓閣,給每層的佛像與禮佛的人都留下了足夠大的空間。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釋迦塔剖面結構(圖:國家地理中文網)

我們拿釋迦塔和另一座遼構——獨樂寺觀音閣來對比一下,就會發現這兩者的整體結構其實是一樣的。觀音閣外觀看上去是兩層,實為三層,中間為平座層。這倆都屬於殿閣式層疊構架:平面都是兩圈柱子,其中外柱逐層內收,內柱則主要用叉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詳見 )上下對接;內外柱基本等高,上接斗栱承託樑架,使內槽(內柱圍合的安放佛像的位置)獲得較高的室內空間,構造非常簡潔。

把下面觀音閣的剖面圖按結構層來劃分,可以看到完整的一層(也就是圖中觀音閣的第一層)包括四部分:樓層柱框、腰簷鋪作、平座柱框、平座鋪作。第二層因為直接承託屋頂故而沒有平座。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分層圖(圖改自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

應縣木塔的構造幾乎與此一樣,只是平面為八角形。除頂層以外,下面四層中的每層都由同樣的四個結構層堆疊而成,最後再一層層疊起來,同時柱子靠側腳(柱子向中心傾斜)和內收保持穩固,最終成為這宏偉又精巧的高塔(也可看作多層樓閣)。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佛宮寺釋迦塔底部三層剖面分層圖(圖改自陳明達《應縣木塔》)

如果把木塔內槽的佛像、地板都撤去,中間就成了一個很深的八角形空筒,和獨樂寺觀音閣非常相似。這種殿閣式(殿堂式)的做法很可能承襲於唐代,斗栱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結構作用。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釋迦塔層疊構架(圖:潘谷西《解讀》)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釋迦塔平座層結構(圖:陳明達《應縣木塔》)

木塔每層都有平座,可飽覽四周風光,同時在邊境也能起到觀察敵情的作用。可惜由於塔身現在比較脆弱,遊客已經無法登塔,我也沒法近距離觀賞這些精妙的結構。不過就算在第一層,也能體驗到不少巧妙的設計。

我去的時候木塔一層正在維修,外面圍了一層。但也可清楚地看到,一層最外有一圈副階(走廊),為重簷。裡面和其它層一樣,分內外槽兩圈柱子,外槽和副階一樣同為面闊三間(一圈 24 根柱子),內槽面闊一間(一圈 8 根柱子)。根據陳明達的考察,一層的內外厚牆應是明洪武年間拆舊重砌而成,同時將東西兩門給拆除,只留下如今的南北兩門。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釋迦塔一層平面圖(圖:陳明達《應縣木塔》)

塔的臺基有兩層。第一層為方形、第二層為八角形。底層四個方向都有月臺,但只在南面有臺階,登塔之人便由此而上。第二層只在東、西、南三面設月臺,月臺旁都有臺階,這裡也可看出原先塔第一層東、西兩面應當都是有門的。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釋迦塔一層副階(圖:Afio)

南面臺階的設計很注重用戶體驗。

底層的臺階沿南北方向設在月臺兩邊,而二層則沿東西方向接在月臺兩邊,兩個臺階無縫對接,在有限的空間內規劃好了最短的入塔路線。同時在南邊向外佔用副階一間,擴為門廳,既突出了入口,也擴大了內部狹窄的空間,引導人們進入內槽禮佛。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臺階的設計(圖:陳明達《應縣木塔》)

進入塔內,透過內槽的門已經能看到巨大的釋迦佛,佛像為遼代原塑,後世有過重妝,高約 11 米,在較小的內槽中顯得尤為高大。佛像四周的牆上繪有六個如來像,頂部則是精美的八角形陽馬藻井,營造出神聖的空間。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一層的釋迦像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釋迦像背面與內槽北門的壁畫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南門兩側的壁畫,繪天王、弟子

斗栱的交響

從塔裡出來,繞塔而行,吸引眼球的一是充滿歷史感的匾額,能掛這麼多匾的建築可不多見;再就是密密麻麻的斗栱了,

釋迦塔一共有 54 種斗栱,冠絕八大遼構。

這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數平座內槽頗為原始的「斗栱」,其實就是短枋互相承託,用料單純,做法簡單,不加任何裝飾處理,整體更接近井榦結構,也可能就是斗栱的原型。只可惜現在我們無法登塔一覽,只能找來老照片看看。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第五層平座(圖:陳明達《應縣木塔》)

平座斗栱的結構其實也反映了整個塔用殿堂造的特點,也就是斗栱和梁枋結合緊密,共同起到穩固結構的作用。

而外簷的斗栱,更是豐富多樣,讓人應接不暇。不同地方安置的斗栱也各有講究。比如低層柱頭鋪作用了下昂出跳,而高層沒有用,就是因為在每層屋面高度固定的情況下,低層需要出跳更遠來挑起更為平緩的屋簷,同時又要符合斗栱高度的限定,故而用到了下昂。

此外,每層所用斗栱與面闊也大有關係。尤其是明間的補間鋪作,面闊大的如副階直接出 45° 斜栱,面闊小的則用直鬥將鋪作提高,如第二層,同時斜栱也只出 60 °。不同樓層也可看到柱頭鋪作和明間補間鋪作形成了一張一收的節奏。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塔西面的斗栱,可看到不同斜栱的運用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複雜的轉角鋪作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各具特色的補間鋪作

而說到匾額,木塔上掛著大大小小几十幅,其中最厲害的都在正南面。

第五層「峻極神工」為明成祖朱棣所題,第四層「天下奇觀」則是明武宗朱厚照所題,兩人都是打敗蒙古韃靼人之後登塔抒發豪邁之情,誇塔的同時也順帶自誇一下。第三層「釋迦塔」則是所有匾額中年代最早的一塊,這三個顏體大字是金代書法家王瓛所書,邊上的小字題記則陸陸續續記述了木塔的歷史。一層平座的「天柱地軸」描述了塔的宏偉,它的作者正是萬曆年間編纂《應州志》的本地人田蕙。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釋迦塔南面匾額

塔的每一層都保留了遼代的佛像,題材囊括顯密二宗,非常珍貴。由於我們無法觀瞻,這裡也就不再多提。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塔西北面

應縣木塔應當是國內現存元代以前建築中知名度最高者,也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奇蹟。也許當時還有更為宏偉的木構建築,但留下這一座已是萬幸。其實也不用深究這些結構設計、建築方法,我相信每一個走近它的人都會被打動。像我就很喜歡坐在塔下,聽簷角鈴鐺清脆的響聲,看一群群麻燕不知疲倦地繞塔飛舞。它們以塔為家,一代代繁衍著,和木塔一起見證著這些歲月,一個個王朝崛起又衰落,而塔和燕依舊在此,成為永恆。

我還想一再地去看這座木塔,也非常希望它最後能得到妥善的修繕,繼續屹立於此,讓我們的後人也大大驚歎一番。

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我與木塔的合影(圖:LCmoon)

《應縣木塔》 陳明達

《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 梁思成

《解讀》潘谷西


喜歡四處訪古、逛博物館的朋友歡迎關注本頭條號「時差博物院」,讓我們一起跨越時空的差距,感受古代藝術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