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炮兵精確彈藥的最新發展(1)

近年來,得益於微電子系統和微機電系統的技術進步,設計、研製和生產精確制導野戰炮兵彈藥的趨勢明顯。就野戰炮兵彈藥而言,雖然單發制導彈藥在價格上高於對應的非制導彈藥,但實現對目標的毀傷效果所需要的彈藥數量大幅減少。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發射較少數量的精確制導彈藥還意味著降低附帶損傷的危險性、減輕後勤保障的負擔以及減小可能會暴露在敵軍攻擊之下的補給車隊規模。

野戰炮兵精確彈藥的制導方式

就野戰炮兵的精確彈藥而言,制導方式有兩大類,兩者之間存在一條清晰的界線:一種是使射彈飛到預定地點;另一種是藉助目標反射或輻射的能量使射彈尋的到目標。前者使用衛星或慣性導航(或衛星導航+慣性導航),或依靠上行的彈道修正指令;而後者依靠可以直接“看到”目標的傳感器。第一種的價格往往會低於第二種。當然,也能夠使用它們的幾乎任意組合,具體取決於任務要求、SWaP限制和預算。

無論是依靠GPS(全球定位系統)、INS(慣性導航系統)還是上行彈道修正指令的制導系統,通過目標座標測量(TCM)來精確知悉目標的位置變得比以往更為重要,因為藉助不準確數據發射的精確彈藥將肯定會“錯過”目標。這裡所說的測量是指地面特徵或位置的測量過程,以確定絕對緯度、經度和海拔。

激光制導炮彈是最先問世的野戰炮兵精確彈藥,也是第一種在實戰中得到成功應用的野戰炮兵精確彈藥,如美國的“銅斑蛇”,俄羅斯的“紅土地”等。但發展激光制導炮彈並沒有得到一致認同,因為激光制導炮彈存在多個戰術缺點:(1)前方觀察員必須在整個攻擊過程中始終將激光放在目標上;(2)惡劣天氣或複雜地形會造成目標捕獲和指示困難;(3)攻擊運動目標也有一些問題,因為運動目標能夠移動到瞄準線之外。此外,裝甲戰車現裝有激光報警接收機,可警告乘員裝甲戰車是否已被激光所照射。這裡順便指出,美國早已對研製激光制導炮彈失去興趣,轉向研製其他類型的精確制導炮彈。

下面,簡要介紹近些年世界軍事強國在野戰炮兵精確彈藥領域的最新發展。

激光制導炮彈

繼美國陸軍在多年前率先裝備155毫米“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之後,俄羅斯、中國和其他幾個國家也研製了多種激光制導炮彈,通常可攻擊距離20千米左右的目標,具體距離取決於主導條件和前方觀察員。

俄羅斯 俄羅斯是激光制導炮彈的最大用戶。KBP儀表設計局牽頭開發了多種激光制導炮彈。一種是152毫米“紅土地”,安裝HE-FRAG戰鬥部,彈體尾部有4個尾部翼片,彈體靠前位置有4個控制翼片,配備152毫米 2S19自行火炮系統和一些牽引火炮系統發射,射程通常20千米左右。“紅土地”結合三腳架安裝型ID22激光目標指示器/測距儀使用,在20千米距離上的命中概率70~80%。“紅土地”先後還推出有兩種155毫米出口型產品——“紅土地”M和“紅土地”M2。“紅土地”M2最大射程25千米,尾翼由原先的4個增加到6個,這一改變可使炮彈在高海拔山區和複雜氣候條件下的飛行更加穩定。另一種是122毫米“捕鯨者”-2M,安裝HE-FRAG戰鬥部,能夠通過122毫米火炮系統(例如廣泛使用的D-30牽引火炮和2S1自行火炮)發射,最大射程20千米,命中概率80%。

雖然俄羅斯在相當長時間內曾一直只是發展激光制導炮彈,但有報道稱,俄羅斯最近也推出了可利用其GLONASS衛星定位系統的152毫米精確制導炮彈,能夠從俄羅斯最新型大口徑自行火炮——2C35“聯盟”СВ自行火炮的152毫米/52倍口徑2A88榴彈炮發射。

中國 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現正在銷售至少兩種155毫米激光制導炮彈——GP1和GP6。GP1最大射程20千米,命中概率90%。GP6最大射程25千米,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而且採用可實現協同多目標攻擊的多激光器編碼技術。此外,NORINCO還正在銷售GP5 122毫米激光制導炮彈,射程5~14千米,安裝HE戰鬥部,可通過俄羅斯大量出口的D-30火炮發射。NORINCO也在銷售配套使用的激光目標指示器/測距儀OL1和OL2。 烏克蘭 烏克蘭銷售有2種激光制導炮彈。一種是面向海外市場的152毫米Kvitnyk-E,可從152毫米牽引式和自行式火炮發射,例如俄羅斯設計的2S3和2S19火炮系統,最大射程20千米,彈丸長度1 250毫米,彈丸重量不到50千克。另一種是155毫米激光制導炮彈,可從西方155毫米火炮系統發射,例如採用155毫米/39倍口徑身管的M109A3/A4/A5自行火炮。

伊朗 據報道,伊朗開發了一種類似烏克蘭Kvitnyk-E的Basir激光制導炮彈,但二者主要區別在彈丸,伊朗Basir採用的是環繞式尾翼,而烏克蘭Kvitnyk-E採用的是彈出式尾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