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例,淺析南部農業經濟為何停滯不前?

美國作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

農業出口國,其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 深入瞭解美國的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美國農業的的發展。而美國唯一的一次內戰“南北戰爭”是其中的重要分水嶺

美國早期的移民者在歷經了獨立戰爭後,雖然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控制,但南方種植園奴隸制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的衝突,使得美國南部農業在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陣痛後找才到了方向,這期間南部被動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使得發展落後於北部,甚至於落後收益於《宅地法》的西部。這段南部農業的痛苦經歷既有

戰爭因素,也有歷史因素。本文就此特定時期內影響美國南部農業經濟發展受限的眾多因素中試著在三個方向上進行分析。

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例,淺析南部農業經濟為何停滯不前?

一、 南方經濟的歷史成因及其特點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提到農業經濟不能不提美國地理環境。美國的北部在寒流和南下冷空氣(受阿巴拉契亞、喀斯喀特兩座山脈夾擊)影響下,氣溫偏低,而且降水偏多。而南部則以平原為主,土地相對肥沃,降水偏少,溫度也偏高。

十七世紀早期以來,北美洲大陸南部的歐洲移民受重農意識和英國奴隸制的影響下,幾乎都以農業生產成為主。適宜的環境,和大量販運而來的廉價勞動力——“黑人奴隸”,使得南部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農業經濟為主導的“農業國”。而惠特尼軋棉機的發明使得棉花出口佔比迅速攀升。到南北戰爭爆發前原棉在外貿出口中佔比超過

50%豐厚利潤使棉花種植者主導了南方政治和社會,奴隸種植型莊園經濟盛行

在既得利益思維影響下,南方的農場主的主觀思想並不願接受由戰爭失敗而帶來的奴隸制廢除。他們通過“創新”形成一種植園租佃制,通過分成,抵押借款賒購勞役補償等手段,使得被解放出來的黑人奴隸依舊以一種新型的主僕關係束縛在原來的土地上。這一點從美國人口的統計中就能看出。

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例,淺析南部農業經濟為何停滯不前?

1910年美國黑人的分部比例與1860年是一樣的,仍然是大約90%的黑人生活在美國南部。使得這一時期的莊園農業經濟效率低下,人力成本偏高且種植品種單一。富裕的農場主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南部農業經濟發展,讓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進程陷於停滯。從而影響了南部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 戰後美國政策對南部農業發展的影響

1. 內戰前美國南方已經形成了一種以棉花出口為主出口導向性創匯經濟,對於關稅自然希望越低越好,好讓南方的農產品更具優勢。而北方的工業資本經濟尚處在起步發展期。自然希望通過提高關稅以自保進而求發展。這也形成了南北戰爭爆發

的一個誘因。

2. 戰爭的最終爆發更是讓美國南部的原棉出口幾乎停滯。戰後由於北方勝利導致美國共和黨執政長達20年,而這一時期美國的關稅更多傾向於保護北方工業資本實行較高的稅率。雖然1885年民主黨上臺後想下調關稅,但最終未能實現。在1890年,共和黨的本傑明.哈里森更是將關稅提高到50%,這一高稅率一直持續到1913年才通過《安德伍德-西斯蒙法案》重新降到25%,重回戰爭爆發前的水平。而長時間的高稅率顯然對於內戰後急需通過出口來修復的南部農業經濟十分不利的。

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例,淺析南部農業經濟為何停滯不前?

3. 戰爭中北方為了改變不利局凡一家之長或年滿21歲、從未參加叛亂之合眾國公民,勢而頒佈的《宅地法》,在戰後開始全面實施。儘管法律規定:“在宣誓獲得土地是為了墾殖目的並繳納10美元費用後,均可登記領取總數不超過160英畝宅地,登記人在宅地上居住並耕種滿5年,就可以獲得土地執照而成為該項宅地的所有者”但由於這部法律天生就存在缺乏實際性弊端,被史學家普遍認是一個偉大悲劇的存在。

而《宅地法》派生出來的,具有濃厚奴隸制特性租佃制,在破壞原有生產關係後,建立起來的新型生產結構更具剝削性。它嚴重製約了南部農業經濟的發展。美國學者艾博羅.馬丁指出:“分成制和穀物滯留權制度的出現使南部在40年內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恢復

三、 戰爭本身對美國南部農業的影響

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承載體,勞動力的極速缺失也嚴重影響了南部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這一局面的,是由於美國內戰是蒸汽時代後爆發的一次大戰,使得工業革命後,所產生的新技術在戰爭中被廣泛使用。如無線電、魚雷、地雷、機關槍等新武器的裝備。

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例,淺析南部農業經濟為何停滯不前?

科技的進步使得南北戰爭死亡人數超過75萬,受傷人員超過40萬,這其中不包含受傷的平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的傷亡,造成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嚴重不足。而戰爭還造成了大片農舍被毀奴隸丟失,農耕機械缺失。這些農業生產要素的破壞都對戰後南部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一定制約作用。由於勞動力缺乏,部分原來相對優越的白人被迫參與勞動。而在南部地區,種族歧視現象依然嚴重。就造成了這部分白人勞動積極性不高,部分黑人在轉變為自由人後由於思想上不在受到束縛整體勞動率也有所下降。

四、 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判斷失誤造成的影響

南方經濟一直以出口棉花為主要支撐。這取決於歐洲市場在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對棉花的大量求需。而戰後南方棉農受以往

利益思想,優勢影響,大部分依舊迴歸棉農時代。甚至向西部擴張的土地依舊大量種植棉花。

而此時的歐洲由於人口激增,農業人口不斷減少的影響,對小麥畜牧產品的進口需求量擴大。棉農的“棉花國王”已經退位。而歐洲市場的這兩項需求正是北方農業的出口優勢,所以南部奴隸主在棉花問題上的短淺目光,導致他們對外政策基本點的錯誤,最終在農業經濟中自食其果

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例,淺析南部農業經濟為何停滯不前?

五、總結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戰後對於南部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問題值得探討,有些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儘管這場戰爭不是為解放奴隸制而發起的,但這場戰爭摧毀了奴隸制,對於美國南部農業進步發展意義重大,而且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間接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