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風趣顯清流——追憶汝州著名劇作家韓宗皋

儒雅風趣顯清流——追憶汝州著名劇作家韓宗皋

儒雅風趣顯清流——追憶汝州著名劇作家韓宗皋

張松法、屈江北/文

韓宗皋(1870-1935年)字裕如,汝州市紙坊鎮紙北村人。民國時期臨汝縣戲劇編劇,以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切中時弊著稱。

韓宗皋自高祖父起,世代為官,成為一鄉望族。韓自幼聰穎,博覽群書,通古曉今,尤熟知藥理,歷史典故,詩詞韻律。21歲前因父患病,在家侍奉。父親病故後,韓準備科考,走仕途之路。適逢時局混亂,科舉制度廢止,仕途之路壅塞,韓失望之極。辛亥革命後,河南經歷了政權更替,動盪與嬗變。韓宗皋雖然先後出任長阜里長、臨汝縣東區區長兼保安團長、臨汝公款局長,但心中的迷惘、鬱悶、失落始終難以排解。於是辭官不做,專事編寫劇本,諷刺一些社會不良現象,以發洩自己的不快。

韓宗皋家庭優越,在家組織嶽定(文生)、李萬邦(醜)、何守義(醜)、李河(旦)、秦景周(旦)、李志民(旦)焦金頂(旦)、花米苔(旦、藝名)、李章栓(旦)、韓保貴(老旦)、花科(大弦)等十幾人的私人曲子班,由他管吃、管住、管胭脂粉。湊巧的是,這班玩友大都生於1910年,屬狗,人們戲稱曲子班是韓家的“一窩狗”。韓宗皋見曲子戲本少,就自己編劇、導演了《錯中錯》、《巧中巧》、《打沙鍋》、《勸墳》、《東郭饌》、《南北會》。改編了《朱買臣休妻》、《十五貫》等劇目為曲子戲所用。韓所編劇本具有濃郁的地方戲色彩,構思巧妙,矛盾突出,語言活潑,諷刺辛辣,幽默風趣,妙語連篇。但韓礙於官宦身份,劇本從不外傳,多組織曲子社在家或在紙坊街演出,供自家消遣,影響甚大,但流傳較少。

為整理、挖掘曲劇歷史文化,筆者多次走訪健在的曲劇老藝人和戲劇愛好者,試圖還原韓宗皋所編劇本。但因時代久遠,被訪老人多無文化,僅憑點滴記憶,實難再現原貌。通過隻言片語,筆者窺斑見豹,略知韓宗皋所編劇本之風格。

儒雅風趣顯清流——追憶汝州著名劇作家韓宗皋

《錯中錯》基本梗概是:李學究和王明齋結成兒女親家,李學究愛咬文嚼字,辦事較真,王明齋粗通文墨,假充斯文。兒女成婚後不足三月,適逢元宵佳節,王明齋欲邀親家到家共同賞月,給李學究發出請帖,“正月十四湯餅候”。李學究接帖後,勃然大怒,殊不知湯餅乃為添子吃喜宴之意,心想女兒出閨僅三個月,難道不守婦道,未婚先孕。怒衝衝到女兒家,見到女兒因感冒臥床,不論分說,將女兒暴打一頓。然後,怒氣不息趕到家中,斥責其妻教女不嚴,傷風敗俗。其妻不服,趕到女兒家中一探究竟,見女兒臥床,信以為真女兒生子,問女幾天了,女兒答三天了,問女何人所為,女兒答父親所為。其妻趕回家,怒斥李學究為“血扒灰頭”,夫妻各不相讓,爭吵不休,鬧出很多笑話。後弄清事實真相,原來是“請帖”惹的禍,使人啼笑皆非。

儒雅風趣顯清流——追憶汝州著名劇作家韓宗皋

《南北會》的基本梗概是:人之初到南方經商,巧遇性本善,在性本善的幫助下,人之初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後人之初染上不良習慣,日醉酒肆,夜眠柳巷,置生意於不顧,性本善反覆勸解,人之初仍痴迷不悟。後負債累累,逃回故鄉。性本善為幫助人之初改惡從善,不遠千里到人之初家中,見到其弟人之倫,人之倫認為其兄在南方所為均為性本善教唆之過,不願搭理。問其兄何時能回,人之倫敷衍塞責,曰春夏,曰秋冬。後終於弄清事實真相,人之初表示痛改前非,真誠的認下性本善這位誠信的朋友。

儒雅風趣顯清流——追憶汝州著名劇作家韓宗皋

《巧中巧》基本內容已失傳,現年86歲的夏店鄉毛寨村曲子老藝人王奎生還記得其中四句唱詞:“叫聲親家你別惱,俺的女兒跟人跑。萬事總有錯中錯,今天這事巧中巧。”有的老藝人還記得,韓宗皋劇本中有:一相公外出,遇一老漢,問老漢今年高壽,老漢答曰:俺家住草房,無有獸頭;問有幾個令郎,老漢答曰:俺這一馬平川,沒有狼;問有幾個令愛,答曰:俺這是遍地黃蒿,沒有艾。惜不知出自那個劇本。

民國十九年(1930年),韓宗皋患病,到焦村鄉李樓村休養,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病逝,享年6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