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類這幾個階段是疾病的高發階段,養殖戶不注意就傾家蕩產

養殖魚類這幾個階段是疾病的高發階段,養殖戶不注意就傾家蕩產

魚類疾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就全年來說,主要表現在“大麥黃”、“白露”兩個"換季"發病高峰期,其次為“夏至”前後、“立秋”前後也是兩個魚病易發階段。具體情況如下

一、“大麥黃”階段

大麥黃季節,是全年魚類病害發生的第一個高峰期,做好魚病的預防工作,打好魚病防治的第一個“戰役”,對減輕今後病害防治壓力,奪取全年漁業豐產豐收至關重要。

“大麥黃”階段是魚病發生的高峰期之一,實際上就是"由冷到熱"的時節變換敏感時期。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春夏之交,氣溫、水溫逐漸上升,一般平均氣溫高於水溫。

這段時間魚類新陳代謝加快,生長日趨旺盛,同時也是水中各種病原生物繁殖的時機,應事先做好預防工作,此階段易發寄生蟲和爛鰓病為主。主要預防寄生蟲為主、細菌性病害次之,如:艾美蟲病、車輪蟲病、豎鱗病、爛鰓病、腸炎病、指環蟲病等等。

在大麥黃"由冷到熱"的時節變換期多以2齡魚種發病為主。此時氣溫處於回升階段,氣溫忽高忽低,極不穩定,魚經過越冬後體質相對較弱,抵抗力下降,遇到氣溫上升或下降,極易應激反應強烈,成為易發生疾病階段。

養殖魚類這幾個階段是疾病的高發階段,養殖戶不注意就傾家蕩產


預防措施

大麥黃期間,要做到未雨綢繆,無病先防。

① 外用潑灑藥。

廣譜殺菌劑納米銀能針對超過650種以上的細菌和病毒,超級納米銀擁有獨家制粒技術,將銀製成5—7nm的微小顆粒,可直接穿透細胞,銀的粒徑越小,穿透力越強,直接進入細胞內部,破壞細菌、病毒等的官能團,強效殺菌消毒!納米級顆粒直接穿透細菌的細胞膜,使其失去活性,不直作用於苗種,安全無刺激。

② 投餵藥餌。

用清熱解毒中藥劑或生物製劑溶水噴灑顆粒飼料投餵,定期在飼料中添加VC、免疫多糖可提高魚類的免疫力。

二、“白露”階段

白露,中國24節氣的第15個,也是9月的第1個節氣,一般在處暑後15天。在水產養殖中,白露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特別是魚(苗)種培育,如果在這個階段不注重防控,草魚魚種會長時間、大批量死亡,病情還很難控制,俗稱“白露瘟”,所以在白露前後一定要做好魚種的養護,避免白露節成為草魚魚種“白露劫”的悲劇。

白露節是"由熱到冷"的時節交換點,多以當年夏花苗種發病為主。此時的魚類還處於生長高峰時期後期。魚類大多已長到商品魚規格,但當年魚(苗)種此階段容易疾病爆發,造成大量死亡。

白露的氣候特點

目前市場上增氧產品種類繁多。傳統的增氧產品受技術和配方制約,一般為3-8小時集中放氧。該類集中放氧的產品短時間內迅速放氧,氧氣容易快速溢出水體,池塘存留效果差,且對養殖動物刺激性較大。同時使用成本高,並需要人工時時關注增氧情況。最新的技術是採用先進的緩釋技術和特殊配方,使氧氣可以在池底緩慢釋放,增氧效果長達30個小時以上。該類增氧產品成本低,放氧時間長久且持續,省時省事又省力。

養殖魚類這幾個階段是疾病的高發階段,養殖戶不注意就傾家蕩產

(2)氣溫起伏不定

氣溫不穩定會導致魚類經常性的應激,輕度應激造成生長性能下降,重者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死亡。

(3)天陰多雨

一是容易影響魚類正常攝食,體質不容易。二是藻類容易死掉。三是此時18~28℃的氣溫正適宜寄生蟲、有害菌生長、繁殖。

白露前後不管是成魚還是苗種都有發病死亡現象,特別是草魚苗最嚴重。白露期間主要死魚原因如下四大類:

1、寄生蟲病:主要有車輪蟲,指環蟲和少量的錨頭鰠;

2、細菌性魚病:細菌性出血病最常見,其次為草魚爛鰓,腸炎,赤皮;

3、真菌性魚病:鰓黴、綿黴(少量發生);

4、營養代謝病:主要為肝膽綜合症,抵抗力低下。

預防措施

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白露節前後,氣溫、水溫逐漸下降,一般平均氣溫低於水溫,魚類新陳代謝緩慢,生長日趨減弱,由於氣溫、水溫適宜,也是不少病原體繁衍的高峰,因而這時是魚病發生的第二個高峰季節。特別是草魚在此時最容易發病,應及時注意均勻投食和吃食衛生。

藥物預防主要針對細菌性、寄生蟲性以及病毒性魚病,如:出血病、腸炎病、爛鰓病、鰓隱鞭蟲病等等。同時,該階段的水質問題也很嚴重,因為經過伏天幾個月的生長旺季的大投料,魚兒的排洩及池中廢物相當大,水質會很肥沃,到秋天時水質可能會惡化,因此,調節水質也是工作重中之重。

芽孢桿菌的作用已被公認。但是,我們在使用時經常發現不同的產品會有不同的效果。有的產品用量少效果好,有的即使大量使用也不見效。為什麼呢?因為微生物製劑核心技術在於菌種的好壞和菌種的數量。很多養殖戶誤認為重量多數量就多。其實並非如此,先進的發酵技術和製劑技術可以使每克產品中的菌總數量達到500億以上。一般的小廠家受制於技術和設備的制約很難達到。同時菌種的好壞更是決定了產品的使用效果。芽孢桿菌是帶有孢子的桿菌總稱,芽孢桿菌的種類多達上百種。有的適合人類腸道,有的適合水質改良,有的適合垃圾處理。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芽孢桿菌都適合水產養殖。因此,建議大家在選擇產品的時候選擇高含量的產品,因為只有大廠家才能做出高含量的產品,同時他們也會在菌種庫當中選擇適合水產養殖的菌種進行生產。

養殖魚類這幾個階段是疾病的高發階段,養殖戶不注意就傾家蕩產

三、“夏至”階段

此階段魚類處於生長旺季。若前期投餵飼料過量,易造成肝膽綜合症和脂肪肝魚,使魚體質下降,此時也屬細菌性魚病的爆發時期,水質條件較差,是發病嚴重時期之一,此階段養殖者應高度重視防治魚病。

預防措施

伏天的到來,氣溫高,吃食量大,水體最容易缺氧,藍藻常會頑固性暴發,會讓人處於高度、緊張的戒備情緒之中,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泛塘死魚的惡性事件。因此,本階段的工作以加水換水,開機增氧,改水調水為重點工作,其次是防止暴發性流行性魚病的發生,蟲菌雙殺+水質調控為必須的工作流程。

四、“立秋”階段

此階段由於受颱風、大風的影響,雷雨、陣雨天氣較多,天氣也開始轉涼,水體溶氧波動劇烈,養殖魚的密度高,極易引起缺氧、泛塘。此階段應注意輪捕達到上市規格商品魚銷售,減小塘中的養殖密度,多投放氧化改底劑調節水質。

預防措施

此階段最易爆發細菌性敗血症病,寄生蟲次之,缺氧泛塘也時有發生,危害主要魚類有鯽魚、鯿魚、鱅、鰱等,按相應的預防措施即可。

五、魚類發病的季節性和規律性

魚類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和規律性,4-5月、8-9月是一年中氣候兩次變更的季節。魚類對環境變化必須進行生理性調節,以適應春暖冬寒的自然變化,這兩個時期是魚類生理上的薄弱環節,對外抵抗能力較差。加上這兩個時期氣溫、水溫比較適中,病原生物容易繁衍。一旦病原生物侵襲,就容易引發魚病。因此這兩個關鍵時期更要認真做好魚病綜合預防工作,以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文章來源:水花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