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1開創中國隱身飛機先河,偵察核武器情報,不料變成送溫暖上門


說到D21,很多人都會想到小湯山航空博物館裡的那個曾經被扔在垃圾堆,後來被網友發展的“鎮館之寶”,不少人都去摳過它的蒙皮和複合材料。然而,那只是一個破損得非常厲害的殘骸,完整的D21無人機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咱們就來仔細看看。

民間有一種說法,稱D21就是在SR71黑鳥的一臺發動機上裝上翅膀,這麼看,還真的挺像的。

在面世的很長一段時間內,D21都是絕密的項目,比SR71黑鳥偵察機的保密級別還要高,直到2019年3月21日,美國國家偵察局才公佈了有關D-21無人機項目記錄的解密文件,而現在,D21可以隨便拍了。

1960年,加里·鮑爾斯駕駛的U-2偵察機在蘇聯上空被擊落後,美國人不得不研製一種飛行速度更快的偵察機,這就是SR71黑鳥。可是面對當時的對手,即使3馬赫的SR71也不敢絕對保證安全,因此無人版的SR71,也就是D21應運而生。

當時,美軍執行對蘇聯和中國戰略腹地偵察任務的典型做法是先用B52或者SR71的改進版A-12,將D21馱載到靠近對手的空域,然後發射放飛,有人機立即返航,無人機繼續前進。

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1966年7月30日,被改裝成D21無人機母機的一架A-12在距離加州海岸約300英里的地方進行測試發射,無人機的衝壓噴氣發動機未能點火。在飛行速度超過3.2馬赫的情況下,無人機猛地落回了A-12的機身上,將機身從機翼上扯了下來。當機身無可奈何地向下翻滾時,飛行員和工程師都能彈射出來,但工程師最終還是淹死了。

因此美軍決定調整計劃,使用B52發射D21。然而B-52飛行速度太慢,D21不得不改用火箭助推器來攜帶它達到所需的速度。

D21雖然耗資巨大,但是從誕生到退役,僅執行過四次任務,而且全國針對中國。

第一次偵察任務在1969年11月9日,行動代號“高級碗”,經過尼克松總統親自批准實施。專門執行D-21無人機作戰行動的“A飛行隊”的一架B-52H轟炸機的翼下掛了兩架D-21,從加州的比爾空軍基地起飛,經過1次空中加油12小時飛行後,載機抵達南中國海發射地點。

編號為517的D-21發射後,加速到3.3馬赫3.3萬米高空。最後蹤影全無,任務失敗。冷戰結束後,從俄羅斯方面獲悉:該機最終燃料耗盡,飛越中國後,著陸在蘇聯拜科努爾附近的基尤臘塔姆地區。

第二次偵察任務是在1970年12月16日,完成對中國預定偵察任務後成功返航,但在太平洋彈射的偵察設備艙的降落傘沒有打開,從1.8萬米高空直接墜入大海。

第三次偵察任務在1971年3月,一切順利,但在海面最後回收偵察設備艙時因為風浪原因沒有打撈成功。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偵察飛行在1971年3月20日,飛行途中失蹤。2010年8月10日該機殘骸在中國航空博物館正式公開展出。根據中國的報告,該機因為墜毀在西雙版納的雨林中,樹枝降低了衝擊比較完整,是價值很高的戰利品。

所以D21僅執行的四次任務,四次失敗,運氣差到極點,這也許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吧。

而第四次任務,有關這架D21失蹤的說法,有兩種。有人任務是它自身飛控發生故障,導致無人機墜落在雲南的雨林中。而近年來隨著解密的資料越來越多,有觀點認為這架D21是撞上了我國在其飛行路線上佈置的高空氣球陣,才導致墜毀。

如果真的是第二種原因導致D21墜毀的話,那麼當時咱們對它的飛行路線、飛行高度有著極為精確的計算,才能達成這樣的效果。也許除了此前防空部隊和空軍對其飛行路線的頻繁觀察之後,還少不了情報人員的功勞。

不管怎樣,正是這樣墜落,使得我國獲得了較為完整的D21無人機,其採用的材料、隱身設計對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而說到D21的機身材料,很多人恐怕會有親身感受。它的骨架和蒙皮都是用鈦合金製成的,不僅非常堅固,而且非常鋒利,沒有工具想從殘骸上摳下來一塊,非常的困難。

可是在堅固鋒利的蒙皮下面,則是柔軟的填充材料,它是由幾層金屬編織網、類似鋸末壓制的三合板和其他的一些材料組成,這也許就是最早的複合材料之一吧。

今天,航空博物館已經認識到了D21珍貴的歷史價值,將它和殲10、飛豹戰機一起放到了新館裡,不能隨便摳蒙皮了。而在美國,多家博物館也收藏了D21的完全體,這種3馬赫無人機一共生產了38架,飛行用掉了21架,剩下的還挺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