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傳統企業正在跨越轉型。但是大部分處在痛苦的狀態。在這些年裡,通過和企業家們交流,仔細研究不同的企業形態,我發現它們都有一些“通病”,當然也看到了它們的一些亮點。那麼迴歸到轉型這個話題。如何治好企業的“病”?轉型升級的核心是什麼?成功經驗有哪些?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答案。

這些年,我走訪過的製造企業已經有1135家。

尤其是這幾年製造企業日子不好過,大家紛紛動起了“轉型升級”的腦筋。成功的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按照馬雲的說法,成功經驗各有不同,失敗教訓總是相似。

那麼,今天的製造型企業都是怎麼在轉型升級中把自己玩死的呢?

“巨嬰病”

在我走訪過的1000多家制造企業裡,70%都已經四面楚歌。渠道、店鋪全軍覆沒,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企業如果想突圍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聯網。

於是,這些“大佬”型企業紛紛開始“轉型”,做吸塵器的改做機器人,做農機的改做無人機,做衣服的改做定製互聯網平臺,皆被貼上互聯網標籤。

很多人以為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其實,工業4.0、C2M、互聯網+、智慧工廠……說起這些新詞,土豪們比誰都明白。因為各種培訓班他們都去參加,跟你聊3個小時內容也不會重複。

然而,他們的車間,簡直亂七八糟、一塌糊塗,連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產都沒有。你只要問一句,他們就會說:“國內這個行業都是這樣的,我們還是比較好的呢!”

我認為,傳統制造企業的困境,與其說是外部環境的挑戰,還不如說是自己內部作死。

中國的傳統制造企業總是在兩個極端上來回擺動。當土豪們聽了某位大師的互聯網思維講座,熱血沸騰,一拍腦袋可以豪擲千金。我曾見過一個做鋼管生意的公司,連口罩都不捨得給員工買,卻扔了幾千萬元去開發App互聯網平臺。

這些“跨越式”發展的企業,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縮回來,變得比任何人都保守。

我還曾見過一家企業,根本沒有技術可言,靠買兩臺設備、招一批人給別人造東西起家。當年靠著關係輝煌過一段,但是車間管理得一塌糊塗,貼上個“堅守實業”的標籤,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點。

中國的很多製造企業就像一個巨嬰,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麼激進要麼蜷縮,總是不能根據自己的現狀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如今人人都在談轉型升級,但真正能夠轉型升級的,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高舉紅旗,原地踏步”,要麼根本不動,要麼項目夭折,要麼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在一次企業調研中,有兩家食品製造企業引起我的注意。它們的管理體系很類似,進車間都要先換衣服、帶頭套鞋套,然後全身吹風,洗手消毒後才能進去。表面上看起來管理都不錯,但是我在裡面用手摸了幾處地方,一家沾了我一手灰,而另一家一塵不染。前一家是中國的龍頭企業,後一家是北京市順義區的一家日資企業。

這就是我們製造業的差距,看起來什麼都有,但是照葫蘆畫出瓢總畫不出別人的樣貌。為什麼呢?

說到底,中國的企業往往覺得企業文化就是個虛的東西,管理就是領導一個人的事,領導當然只能關注到大面,細節顧不上。而員工覺得管理跟自己無關,自然就是空有架子沒有實際。

中國製造想要振興,首先在於工業文化之振興,破除巨嬰情結,讓企業學會面對現實,學會像成年人一樣思考問題。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一場以“智能製造”為名的運動,而是一場全面的製造業文藝復興。

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中國製造想要振興,首先在於工業文化之振興,破除巨嬰情結,讓企業學會面對現實,學會像成年人一樣思考問題。

“文盲病”

去年,我去一個老朋友的企業,他的企業主營輪胎設備。他詳實地給我介紹自己轉型升級的經驗,講了一堆“互聯網+”的理念以及樂視賈躍亭的跨界顛覆生態化反理論。最後告訴我,他準備進軍醫療行業,跟日本專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帶有互聯網思維的醫院。而到今年,他投了重金的醫院沒做起來,虧了不少錢。

一個企業冒然轉到全新的行業,既沒有行業的經驗,又沒有客戶的基礎,也沒有熟悉監管的團隊,失敗是大概率事件。

轉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內闖出一條生路,在熟悉的軌道上做創新。轉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轉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中,跳出原來的框架去思考,從而改變現狀、求得生路。只有在一個行業內專注地去經營,長期地去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那個行業中的痛點是什麼,才能夠針對這些痛點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比如谷歌做無人汽車,跨界顛覆,中國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效仿之。可是,無人駕駛技術本來就是谷歌的長項,它並沒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術延伸到了自動駕駛上。很多自動駕駛原本用的就是谷歌的圖象處理技術,圖像和數據處理的技術這正是谷歌搜索多年來積累的優勢所在。

並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條的,就把油條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條,生意不見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頸要轉型,可以跳出原有路邊炸油條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標準化,能不能做成寫字樓外賣,能不能配上特製豆漿,或者能不能聯合附近的油條攤、煎餅攤做個小吃一條街,這才是真正在轉型。

轉型的關鍵在於價值創新,為整個產業鏈賦予新的價值。沒有了價值創新,“轉型”只能淪為“轉行”。

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谷歌的無人車,不是所有企業都學得來。

“模式病”

這幾年互聯網行業急速發展,有一個幽靈籠罩在中國經濟的上空,給製造企業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就是迷信“模式創新”。

今天的傳統制造企業非常熱衷於搞各種各樣的“模式”,任何一個“大師”提出任何一種模式,都有製造業的土豪前仆後繼為之埋單。而這些模式說到底就一句話——找個新渠道賣貨。

線下代理商不行了改電商,電商不行了換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營銷、做IP營銷,C2C、C2B、C2M、O2O……動不動設個小目標,砸幾億元建個平臺。最後發現,無論建了多少個平臺,用了多少種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產品還是不值錢。

其實無論是什麼模式,最終能讓我們記住的,還是那些好的品牌,好的產品,能不能給客戶,給消費者以信任感。

我走訪的另外一家德資企業,叫羅森伯格,就生產一種小東西,就是汽車上用的連接器。

老實說,我並不認為這東西有多高的技術含量,模式也很簡單。如果在國內,這種不過就是個亂糟糟的五金加工廠,而這個德資企業,生產管理體系、人才培養體系、質量控制體系之完善,讓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

我去看車間的電鍍環節,這一般是汙染比較重的,在北京都要儘量疏解的環節,但是它那裡居然一絲異味都沒有,而且連電鍍泥都要拉回德國進行二次提煉。它的品牌認知度高,產品品質好,作為汽車廠商,不可能為了在這麼個小東西上省點小錢,去買一些爛廠商做的東西。

中國製造企業不要迷戀各種模式,在賣貨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地狂奔,而忽視掉品牌和產品的建設。歸根到底,我們賣的是產品,不是模式。

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企業要有產品思維,產品的導向是用戶。

“牛人病”

如今的製造企業面臨的一系列的困境,很多老闆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去阿里巴巴挖人、在同行業大企業挖人,再不行就去美國挖人。

但是通過一輪又一輪地引進牛人大神,製造業的企業家們終於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傢伙都是大忽悠、大騙子。

很多製造業企業家的邏輯是:一幫優秀的人(比如阿里巴巴十八羅漢)湊到一起,才能做成一件非常優秀的事。所以,我只要把這些優秀的人挖過來,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真相是,當年,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一群普通人,組織到一起,通過協作,加上點運氣,做成了一件很牛的事,於是這些普通人都成為了大神。所以這些大神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機、平臺和資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業能夠匹配這些資源給他嗎?

有多少製造企業,引入了牛人大神們之後,各種大會小會地開,一下子推動這個項目,一下子推動那個項目,各種發散各種頭腦風暴。結果哪個項目討論出結果了,會議結束,大家作鳥獸散,一切歸零,然後再來一輪。

你今天做企業面對的困難,從來不是因為缺少牛人,不是因為你的人能力不行以及人的協作方式不同了,只是你的內部組織架構和溝通機制出了問題。

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企業內部組織架構和溝通機制出問題了,引進再多大佬也沒用。

“老闆病”

前兩年,有一個製造業企業家想給乾股拉我入夥。老實說他的產品還不錯,挺有前途,企業規模也不算小,拿乾股總是不吃虧的。但是,我去參加了一次公司的例會,回來後就決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參與他的業務了。

因為我關注到一個細節,整個下午3個多小時的會議,除了我這個外人說了兩句,全是他一個人在講話,講業務想法、講發展方向、講人員分工,整個公司的高管團隊缺沒有一個人說話。

這樣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闆一個人拼死拼活,其他人都是旁觀者,這個團隊肯定是沒有戰鬥力的。幫他做事,自然覺得是浪費時間。兩年過去了,事實證明,這個公司發展果然不是很好,原來的轉型項目沒了下文,蜷縮回傳統業務苟延殘喘去了。

在我們很多傳統制造企業裡,老闆、領導都是全能選手,無所不能。公司內大大小小的會議都可以成為老闆個人成功經驗的交流會,成為他傳授成功緻富秘笈的函授班,你還不敢提不同意見。要麼說你不切實際,要麼說你不服管,再給你穿點小鞋,保證你混不下去。這就是我們製造業企業家們對自己過往成功經驗深度迷信的結果。

不可否認,傳統企業家很多都經歷了篳路藍縷的發展,依靠個人的聰明才智、人脈關係逐漸壯大起來。

但悲劇就在於,這種成功對於企業家自身的束縛,已經成為了企業轉型升級最大的障礙。他們相信“道”,相信萬變不離其宗,以為自己三十幾年前的成功經驗可以指導如今新時代下的一切工作。所以,就導致他們既看不到變化,也不願意變化。

更可怕的是,這種成功的老闆,會在企業內部培養出一個依賴於這種成功的生態系統,也就是跟著老闆一起篳路藍縷開創成功的元老團隊,他們是這種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質疑這種成功經驗,改變就意味著威脅他們的地位。這股強大的保守力量,足以扼殺任何外來的新鮮血液。

這時,就算老闆們痛下決心想要變革,也只能有兩種選擇,要麼內部進行大清洗,清除元老,落下個無情無義的罵名;要麼內部進行妥協,在新晉者和元老中間和稀泥,這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長遠看必將引發更大的衝突。

所以,對於這些帶著成功光環的製造業老闆們而言,這就是一種騎虎難下、進退失據的局勢。

對於傳統制造業企業家,尤其是曾經很成功的企業家,轉型升級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破除自己的權威,摘掉自己的光環,這個過程很痛苦很艱難,但是必須去做。因為只有突破過往成功的束縛,我們才能迎來更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這幾年我走訪了這麼多家制造企業,感慨良多。感慨我們製造業轉型升級中的百態,糊里糊塗者有之、朝令夕改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在死亡邊緣掙扎著更有之……我也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亮點企業,車間裡播放著流行音樂的時尚工廠、樓道里一塵不染的精益工廠、科研能力卓越的技術工廠、智能化水平極高的未來工廠 ……緊挨著的兩家服裝企業,用一大塊布料的西裝50元愁賣,一小塊材料的內衣1 000元搶著買,同一個行業,同一個地區,冰火兩重天。

V

資本賦能 / 領袖對接峰會

為何企業遲遲做不大?

現代社會,資本正以前所未有的輻射力,擴張力與驅動力在市場競爭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京東、騰訊、阿里巴巴等叱吒風雲的領袖企業,正是藉助資本的力量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麼?

現今社會,信息高速流轉,這為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市場上湧現了一批如唯品會、滴滴打車、小米之類的成長迅速的明星企業。

其它大多都是艱難經營,在生存的泥潭中苦苦掙扎的企業。

企業不大!智慧不夠!

眾所周知,中國企業家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勤奮且富有創業精神的群體。新的市場環境,不僅僅需要企業家們的勤奮和付出,更需要持續得學習,以拓寬視野增長智慧。

資本在現在的企業經營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瞭解並掌握資本的智慧成為現代企業家的一項必備技能。我們旨在搭建廣大中小企業家與投資大咖、資本專家交流溝通的平臺。

讓資本先鋒可以“助力實業,濟世為民”,讓企業家可以“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用資本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現場授課與對接資本大咖——

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關注領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教育,先進製造業等符合條件的領域。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

調研了1135家企業,我終於明白中國企業為何死在轉型上

點擊左下角的“瞭解更多” 打開會議鏈接,查看會議流程與報名!

(如果站外看不到“瞭解更多”鏈接的話,可以進入今日頭條APP顯示點擊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