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叫囂掃蕩東北基地,摧毀中國軍隊,然而……一場大決戰,騙了西方所有媒體

麥克阿瑟叫囂掃蕩東北基地,摧毀中國軍隊,然而……一場大決戰,騙了西方所有媒體

文 | 回家種菜 張鈺涵(實習生) 王芊潤(實習生)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你知道“鐵原”嗎?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鐵原 央視紀錄頻道的《鐵在燒——志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截圖)

這座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小城,地處半島重要糧食產區和交通大動脈匯集點“鐵三角”的東南部,南通首爾,北達平壤。

在近一個世紀以前,它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擁有兩萬人口,北面是富人聚居地。直到1951年,人群熙攘往來的橋樑、街道,被“聯合國軍”炸成一片廢墟。

鐵原,由此沒落。

硝煙散盡,這座小城與“三八線”為鄰,似乎用沉默祭奠著那一年志願軍為守護它而拼死與敵戰鬥的13天。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1930年的鐵原郡 央視紀錄頻道的《鐵在燒——志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截圖)

這13天,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浴血奮戰,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阻擊在鐵原城外的大山之中,終於扭轉了朝鮮戰場的戰局……

1 危機迫近!

“狂人”麥克阿瑟企圖重演“仁川登陸”

1951年4月初,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進入收尾階段。

三八線”附近的城市已成焦土。

此時,志願軍位於北朝鮮上甘嶺的指揮所中,正在召開一場重要的會議。

各方情報表明:具備制空權、掌有多軍種和機械化優勢的敵軍,有很大可能繼續北進,很可能從我軍側後方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徹底切斷志願軍與中國的聯絡。

這讓在場所有的領導面色凝重,不約而同地想到了

仁川登陸

【注:仁川,朝鮮中部西海岸的一個港口,地處朝鮮東西最狹窄的“蜂腰部位”。】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仁川登陸作戰圖)

戰爭初期,在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在此成功登陸,將朝鮮攔腰“斬斷”,在南部土地上的朝鮮軍隊陷入包圍之中,兩面受敵。這場瘋狂的反撲,讓一度處於攻勢的朝軍退至鴨綠江北岸。

如果敵軍此時重演仁川登陸,從我方側後兩側翼發起進攻,直切入蜂腰部位,中方大部隊將無路可退!

不僅如此,仁川登陸的“總導演”、美軍司令麥克阿瑟還計劃在這場登陸中啟用核廢物——

“如果我還沒被允許攻擊通過鴨綠江增援的中國軍隊,……我將使用一種放射性的核廢物來切斷從滿洲里到朝鮮的中國軍隊的主要補給線路,……並在北朝鮮的上部實施一次登陸同時配合空降部隊,這樣我們會讓中國軍隊餓死或者投降。”(摘自《麥克阿瑟回憶錄》)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如果該計謀得逞,美軍將把戰場“順利”擴大到中國大陸,掃蕩中國東北的工業基地、戰略基地,以期徹底摧毀中國軍隊!

4月初,聯合國軍空軍部隊對我軍後方交通線、物資囤積地、軍隊集結地進行了空前猛烈的轟炸,各港口遭到聯合國軍海軍部隊的炮擊、封鎖、侵擾,美國安插在日本的國民警衛、步兵團、李承晚偽軍也都準備投入朝鮮戰場。

這些都是為登陸作戰所做的準備。

怎麼辦?

志願軍首長決定主動出擊,搶在敵軍實施登陸進攻之前發動第五次戰役。“消滅敵人幾個師,粉碎敵人的計劃,奪回主動權”。

彭德懷指出:“我軍反攻時機,以現在為最好,因為敵很疲勞,傷亡還未補充,部隊不甚充實,且後備部隊尚未來到”,但考慮到我第二番作戰部隊尚未集結完畢,決定將敵大體放至金化、文登裡、杆城一線,然後實施反擊,“如敵進展較快,則決於四月二十日左右發起反擊戰役;如敵進展較慢,則擬於五月上旬開始;若再推遲,待敵登陸和增援到來後再打,可能增加我軍的困難。”

2 直逼“鐵三角”!

“鐵人”李奇微的野心

正當志願軍方面全力以赴部署第五次戰役時,大洋彼岸突然傳來一條爆炸性的新聞——麥克阿瑟被解職了!

實際上,這是“聯合國軍”各方勢力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前四次戰役,美國不顧成本、不計後果的打法加劇了聯軍內部分歧。中國志願軍入朝後,速戰速決佔領朝鮮的計劃泡湯,英法等國多次敦促美政府重新考慮對朝作戰套路。

然而,美軍一意孤行,大大增加了蘇聯干涉和爆發全面戰爭的風險,引發“聯合國軍”陣營內部的恐慌和焦慮,加上日益高漲的國內壓力,杜魯門總統不得不換人、換方案。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美國第33任總統哈里·S·杜魯門)

於是,4月11日清晨,這位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剛起床,身邊的參謀就告訴他,你已經被杜魯門總統解除了一切職務,“你要立即將你的指揮權交給你的繼任者馬修·邦克·李奇微將軍。

然而,麥克阿瑟被替換,並不意味著我方危機解除。

政府想在確保不擴大戰爭範圍的前提下確保其在朝利益,兼用談判和軍事行動向中朝施壓。因此,作為麥克阿瑟座下的得力戰將,李奇微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依然是穩步向朝鮮北部推進。

這位二戰時的知名指揮官隨身攜帶手榴彈,被美軍稱作“鐵人”,彭德懷對他也不陌生。1951年初,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攻佔漢城時,兩人便有過一次未曾謀面的交鋒——時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慌忙撤離漢城指揮部之時親手在自己辦公桌上佈下一紙戰書:

“第八集團軍司令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致敬。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馬修·邦克·李奇微)

為配合登陸,李奇微計劃了一場代號為“無畏行動”的進攻,目標就是南通漢城、北達平壤的交通大動脈匯集點,志願軍囤積轉運物資的中心地區——“鐵三角”地區。

他計劃威脅“鐵三角”,瞰制鐵原、金化一線的高地,掌控扼制對手進攻的戰略要地,切斷志願軍的交通線。

與此同時,我方入朝作戰的三個後續兵團也已完成集結:

* 中朝軍隊共70萬人,其中,志願軍的第一線作戰兵力約55萬人,3個兵團、11個軍、33個師和3個地面炮兵師、1個高射炮師;

* 敵我地面作戰兵力比為1:2.02,我方佔優勢;

* 後勤機構和部隊也均有加強,已增至6個分部、2個口岸辦事處、31個大站、39個醫院、11個汽車團、17個輜重團、8個人力運輸團又8個運輸營、8個警衛隊又7個警衛營、11個擔架團,共18萬餘人;

* 後方供應已基本形成四條固定供應線和“連點成線”的部署,並實行了“分段包運”制度,改善了物資供應狀況;

* 在物資供應方面,到四月初,已囤積糧食3000萬斤、彈藥3至5個基數。

第五次戰役,這場決定命運之戰,一觸即發。

3 一打就跑?事出反常必有妖!

4月22日,李奇微上任11天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打響第五次戰役。

彭德懷制定了明確的部署,意在直搗聯合國軍的防禦圈:

“擬從金化至加平線,利用這一大山區,劈開一個缺口,將敵人東西割裂,然後用9兵團和19兵團對西線敵人進行戰役兩翼迂迴,3兵團正面進攻,以各個分割殲滅敵人,力求在‘三八線’以北殲滅敵人幾個師,得手後再向敵縱深發展。”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第五次戰役作戰部署 )

根據作戰部署,志願軍第19兵團擔負西線攻擊任務,第63軍作為第19兵團的主力部隊,要最快速的穿插到漢城以東地域。

此時,擋在我們面前的,除了美軍的裝甲部隊,還有一道天險——臨津江,作為漢城北部的天然屏障,江面寬闊、水流湍急,鐵絲網沿江而建,今天依然屬於軍方管控的敏感地帶。

夜裡,63軍分為兩個梯隊,第187188兩個師作為先頭部隊,利用夜色掩護率先渡江,第189師與軍部作為第二梯隊。僅僅用了20分鐘,他們便在“聯合國軍”的眼皮底下抵達南岸,如同一把尖刀,結結實實地插進了“聯合國軍”的防線。

隨後,志願軍連續作戰三晝夜,在加平方向打開了缺口,對敵翼側造成了嚴重威脅。

這時,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在李奇微與半島中部從東到西佈下的嚴密防線上,志願軍“一打”,敵軍“就跑”。

今年83歲高齡的賈文岐至今仍然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況:剛剛突破臨津江的時候,一個連能抓到十多個俘虜,以後天天打仗,敵軍就和兔子一樣,雙方剛一接觸就落荒而逃,我方也再抓不到俘虜了。這樣離奇的場景在志願軍部隊的猛烈攻勢中持續了近3個禮拜。

美軍一反此前的強勢風格,難道是在示弱?

事出反常必有妖!

分析美軍這一階段的戰況,就能發現,在第五次戰役開始的前幾天,美軍撤退的距離與志願軍進攻的極限距離幾乎一致,在之後的幾週中,美軍的撤退始終保持這一節奏。

如此有規律的撤退,正是李奇微為志願軍獨創的一門戰法。

他根據中國軍隊後勤補給上的劣勢,推導出中國軍隊的作戰極限:

* 志願軍後勤補給線遭到對手的狂轟濫炸,攜帶的乾糧只能維持7天左右的進攻週期,連續作戰5到6天已經逼近極限;

* 每天作戰距離均不超過20公里。

因此,李奇微轉變戰術,把部隊撤到22公里最遠不超過25公里的地方,停下休整,不與志願軍正面接觸;同時,依靠其強大的炮火和空中優勢,不間斷地持續反攻,不給中國軍隊以補充給養的時間。

這相當於在保證自己戰線完整的前提下與中國軍隊拼消耗,等志願軍消耗殆盡,美軍依託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的優勢,可以立即揮師反撲。

李奇微對自己的獨門秘技“磁性紡線”信心滿滿。在志願軍突破臨津江之後的第二天,他勝券在握地發密電給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共軍越大規模的進攻,第八集團軍在海空軍支持下的破壞力也就更大,因此,“不要對第八集團軍的勝利有一絲懷疑!”

4 速度慢、補給困難 志願軍再遇危機

危急時刻,志願軍必須迅速尋找到切斷美軍這條“磁性防線”的利刃。

縱觀第五次戰役,整個戰場呈現從東北到西南的斜線形態勢。

截至4月29日,志願軍主力集中在西線,一度兵臨漢城。緊接著,志願軍轉向李承晚偽軍,殲滅了對手3到4個守軍的大部分兵力,撕開了“磁性防線”的東部。

看到如此脆弱的隊友,李奇微坐不住了。很快,來自西線美第八集團軍的增援部隊迅速彌補了東北方向的防線缺口,志願軍的主動權逐漸減弱。

而且,隨著戰線的拉長,志願軍後勤補給的漏洞凸顯。

白善燁(1951年4月12日,李承晚親自在青瓦臺給他別上少將肩章,後成為韓國第一位陸軍上將)曾比較過朝鮮戰場上各國部隊的糧食後勤供給情況:

* 美軍的伙食分三個等級,A級是包括牛排在內的西餐,B級是熱香腸和其他熱食,而最差的C級也有罐頭和便捷野戰食品;

* 李承晚偽軍的大米供應充足,還經常能吃到日本空運來的紫菜、魷魚;

*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口糧,是炒過的高粱米、小米、黃豆,在最艱難時刻,連這些最基本的口糧都無法保證。

由於兵站前移,運輸線短,戰爭初期糧食補充尚可勉強支撐。但“三八”線以南地區群眾對志願軍不瞭解,同時這一地區作戰頻繁,屢受“聯合國軍”和朝鮮南部軍搜刮摧殘,人民早已轉移,物資十分缺乏,形成了“三百里無糧區”,加之此次戰役又是防禦作戰,繳獲的物資少,就地取給十分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靠攜行給養作戰,嚴重地妨礙了作戰進程。如第二十軍在縣裡圍殲戰勝利後,因等待補給停止進攻三天,失去了向縱深發展的戰機。

志願軍的虧空卻正是李奇微期待已久的機會。

1951年5月19日,李奇微從東京緊急飛赴朝鮮前線,召集了第八集團軍幾乎所有的高級指揮官,下達了一道最終指令:

5月20日對志願軍實行全線反擊。

“如果可以的話,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我們可以威脅,甚至是奪取鐵三角地帶。那裡有從東北過來的鐵路,還是多條公路的樞紐地帶,這一切使得鐵三角地區成為了敵人供應補給的心臟。”(摘自《李奇微回憶錄》)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志願軍大本營就在鐵原後方)

矛頭直指美軍覬覦已久的地帶——鐵原。

“1951年5月2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第一軍和第九軍,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配屬英國、加拿大、朝鮮南部等各國部隊,首先在西線開始發動進攻,繼而在中線東線全面展開反攻。”(摘自美國朝鮮戰爭官方軍史《潮漲潮落》)

美軍反攻規模很大,第一線就派上了14個師、2個旅,還另有3個師和2個旅作為預備隊。

久經沙場的彭德懷極其敏銳地嗅到了危機。遏制和粉碎敵軍繼續擴大朝鮮戰局企圖的目標已經達到,彭德懷命令前線各部立即停止進攻,準備後撤至“三八線”附近,進入防禦作戰。

然而,由於此前的戰鬥打得十分順利,接到撤離命令的時候,從基層幹部到戰士,大家都沒做好準備,還盼著補充彈藥、維持攻勢,繼續向南推進戰線。

志願軍第63軍189師某營指導員魏應吉還清楚地記得團參謀長焦灼的撤退急電。

戰事正酣,團參謀一個電話打到陣地上,不是指導進攻,而是讓部隊趕快撤離。

魏應吉又奇怪又著急:敵人就在眼前,怎麼往後撤呢?

參謀長的命令非常堅決:“說什麼都不行,趕快撤,再不撤就危險了!”

然而,還是晚了,戰士們還來不及反應,美第八集團軍就壓上了志願軍的陣地。

由機械化步兵、炮兵和坦克組成的美軍“特遣隊”沿著公路大舉挺進,速度遠超靠兩條腿走路的志願軍。在反攻的第一天,西線美一軍便反擊志願軍直線距離達800-1000公里,直打到漢城北部的議政府

這時,守護鐵原,就是守護整個志願軍。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李奇微的“磁性防線”)

5 節節阻擊 為主力轉移爭取時間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彭德懷特別叮囑,“各兵團撤退時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監視和阻擊美軍,從撤退的位置起,採取“節節阻擊”的方式,消耗敵人,為主力部隊的轉移爭取時間。

然而,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比想象中來得更快。

5月23日,美一軍就突入中朝軍隊西部防線,給正在轉移的志願軍主力部隊帶來了致命危險。

就在這天志願軍第19兵團的前線急電中,幾份電報內容均讓彭德懷驚出了一身冷汗。電報稱,在阻擊線上,不少部隊“整營、整連與陣地共存亡,有的陣地最後人、槍、陣地均失”,整個建制被打垮,形勢對志願軍來說非常不利。

截至25日,我軍在西線的加平和東線的麟蹄兩個方向上都被敵分割,

形成了缺口,一時陷於被動,只得且戰且走。

由於部隊在轉移途中通信聯絡不暢,且敵軍空中、地面炮火封鎖嚴密,預備施行掩護任務的部隊多遭到北犯的敵軍糾纏,難以迅速到達指定的阻擊位置,防禦開始線未及形成,即被敵突入。

在這樣艱鉅的條件下,西線的第65軍、中線的第12軍、東線的第27軍等多個防禦部隊兼程趕進,殊死搏鬥,數度與敵人爭奪陣地,為主力部隊轉移和傷員後送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志願軍大部隊得以在文登裡(“鐵三角”以東的一個村莊)會師成功。

對此,李奇微不得不懊惱地承認:

“同往常一樣,敵人在如下一類地區的抵抗是很頑強的。那就是地形對他們有利的地區,道路狹窄或者無路可行的地區,以及我們的補給品不得不依靠肩扛手提運進山嶺的地區。結果,敵人再次以空間換取了時間,並且在其大批部隊和補給完好無損的情況下,得以安然逃脫。”

此時,彭德懷總司令懸著的心還遠未放下——儘管大部得以轉移,鐵原遭受的威脅一刻也未減輕。

5月26日,聯合國軍距離志願軍的後勤基地鐵原只有僅僅20公里。第二天,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在前線激動地發表聲明:

“我們的追擊戰術有用,已經突破了大量的志願軍陣地,我的軍隊已經懂得了什麼是追擊的精神,就是不停地逼近,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是鐵原-金化一帶。

情急之下,中朝司令部佈下了幾道阻擊防線:

停止部分軍和軍團的休整計劃,迅速將志願軍第63、第64、第15、第26、第20軍和人民軍第5、第2、第3軍團,共5個軍和3個軍團,於臨津江、漢灘川以北的芝浦裡、華川、楊口、杆城地區展開防禦,堅決阻擊敵軍進攻。

漣川、文巖裡、朔寧等防線直接屏護著鐵原地區,決定著志願軍大後方的生死存亡,成了整場阻擊戰役的重中之重。

6 死守鐵原!第63軍臨危受命

緊要關頭,彭德懷迅速提筆擬報。

這份電報直接發到了距離“漣川-鐵原”一線最近的志願軍第63軍軍部軍長傅崇碧手中。

司令部給63軍下達的命令是:死守鐵原至少15天。

“敵人追擊性進攻的很快,你們在文巖裡、朔寧、鐵原之間地區,應取堅守積極防禦。”

“一定要不惜代價堅守陣地,無上級命令不準撤退。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第二批入朝的63軍,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全軍人數已經由3.6萬人減至2.4人,彈藥已消耗殆盡。此時,他們剛剛艱難地撤退到預定的阻擊地點,還沒來得及進行補給和修整。

而且,志願軍的裝備本就十分簡陋。據63軍188師偵察科長王尚武回憶:

“當時的志願軍入朝帶的都是山炮,戰士手裡拿的最重的武器是反坦克雷,而美軍最小的炮都是榴炮,敵人坦克上來,拿手雷打,靠的就是勇敢啊!

他們的對手是美騎一師、美第三師等美國陸軍的精銳部隊。

從裝備來看,美軍步兵的主要武器是伽蘭德M1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勃朗寧M1918A2式自動步槍,此外還有湯姆森衝鋒槍、M3M3A1衝鋒槍,勃朗寧重機槍與火箭發射器,等等。

這些配置可靠的輕武器,使得士兵即使在塵土飛揚、傾盆大雨或暴風雪等惡劣天氣中,也能可靠地射擊。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手持上刺刀伽蘭德M1步槍的美軍步兵)

美軍還配備各種火炮1300多門、坦克180餘輛,並有空軍支援,人數是63軍的近兩倍,從團到排一級都擁有完備的電臺設備,可以隨時獲得空軍火力支持。

就戰術而言,李奇微在工程兵陸軍制圖局製作的高質量地域地形圖上仔細瞭解戰場的每一條山道、每一條河流及每一座山頭,力圖改變之前採用的追擊戰術和過度依賴公路的習慣,集中步兵、炮兵和空軍火力,以消弭志願軍善於利用地形地勢進行攻擊的優勢。

【注:志願軍擅長利用地形以巧取勝,避免與敵人正面交鋒,並且,充分利用對手的防禦間隙和側翼,實施各種穿插迂迴,使對手腹背受敵,以減輕主攻部隊的壓力。】

而聯軍多過度依賴公路,不重視奪佔沿途高地,不熟悉也不利用地形,不願意深入山地、叢林到敵人的駐地作戰,且不願放棄某些物質享受,更不願在沒有無線電和

電話聯絡的條件下實施運動。大部分裝甲車輛也無法適應朝鮮多山少路的地勢特點。

此外,鐵原南部平坦開闊的地勢,給美軍高度機械化部署所提供了便利,成為志願軍撤退時需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要知道,從鐵原城往南部行駛,到達鐵原阻擊戰打響的位置,不過40公里,步行速度跟機械化部隊的行進速度沒法比!

傅崇碧和63軍面臨的是一場註定要付出重大犧牲的生死狙擊戰,甚至是一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63軍尚未佈置完,敵人先頭坦克和汽車部隊已到漣川附近。

5月28日,聯軍投入了6個師、1個旅和1個團的兵力,開入了鐵原-漣川一線的公路,直通志願軍要害,一個小時內向63軍第189師阻擊陣地上傾瀉的炮彈竟然達到了4500噸,一個晚上用完了44000發炮彈。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戰後的彈殼可以堆成小山)

範弗裡特因為這場反撲而一夜成名。

據美國國防部統計,他在反擊作戰中使用的彈藥量是美軍作戰規定允許限額的5倍以上!“範弗裡特彈藥量”成為人們常用的專有名詞,用於形容不計成本、火力制勝的瘋狂打法。

阻擊戰之初,美軍火力集中在我方右翼漣川山口地區。美軍進攻第一天即投入5個步兵營,並得到4個炮兵營的支援,氣焰極為囂張。

志願軍187師第561團3營在師團火力的支援下,堅守陣地4天3夜,頂住了數倍於己的敵軍10餘次進攻,與敵反覆爭奪,斃傷敵達1300餘人,為穩定線陣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防禦戰中的巨大犧牲讓傅崇碧心中萬分焦急。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缺糧少彈的撤退之師對陣銳氣正盛的機械化部隊,志願軍第63軍幾乎沒有任何勝算。

7 種子山之役

“陸地沼澤”首戰告捷

為了把優勢敵人頂住,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將對方打疼。

這時,傅崇碧的目光落在了“鐵三角”東南面87號公路旁僅有的幾個高地據點上——由南向北坐落的種子山、高臺山、內外加山。

標高643米的種子山成了傅崇碧的首戰之選。這裡一面是漢灘江,遭襲的可能性很小,另一面俯瞰朝鮮南部的87號國道,且恰恰毗鄰87號公路的一個迴環轉彎處,只要陡峭的種子山上有志願軍的部隊,就能用重機槍切斷公路,為美軍量身定製一片“陸地沼澤”。

標高832米的高臺山,在種子山東北方向,是漣川鐵原一線的制高點,明顯的地理優勢給予了63軍彌補軍備、人力不足的希望。

於是,傅崇碧把志願軍第63軍的三個師布成了一個“品”字形,

189師、187師,分別駐守在漣川至鐵原一線公路的左右翼,188師563團、564團擔任預備隊。三個部隊遞相屏護,憑依三座山的地勢展開阻擊,將鐵原牢牢守在中央。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傅崇碧可以暫時緩一口氣,想辦法破解敵軍協同作戰與機械化開進的優勢。

他發現,美軍主力在陸地行軍中絕不肯將自己的側翼和後方暴露給對手,每到一處,必先將周圍的對手陣地清掃乾淨,之後才繼續前進。李奇微驕傲地稱之為自己最擅長的

“美式橄欖球”打法,他認為,機械化推進的部隊必須牢牢“形成一條線向前進攻”,才不會給對手有機可乘。

這種作戰習慣給志願軍留下一個絕好的機會,傅崇碧預備用一塊連一塊的陣地,拖垮美軍的進攻節奏。

這一戰術在首當其衝的種子山之戰上發揮了良好的效用。

5月28日前後,傅崇碧將第189師的14000人從左到右一線展開,分佈在種子山周圍的各個陣地上,每一個陣地上配置的兵力火力都能使其變成為一根插在美軍身旁的“釘子”。

於是,在開赴漣川一線的最初3天內,美軍陷入了不斷“拔釘子”的狀態,雖然火力兵力優勢依舊,但卻不可避免地放慢了前進的節奏。

鐵原就在眼前,但卻沒法前進咫尺,不甘被困的美軍火速增兵。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1951年6月2日拂曉,美軍在志願軍第189師正面發起輪番進攻,調集航空兵用重磅炸彈轟炸第189師縱深,導致其損失慘重,種子山一度失守。

83歲的當地老人任榮浩回憶起那天的情形:由於武器裝備懸殊極大,志願軍的抵抗效果,微薄而壯烈。

擔任預備隊的志願軍第188師已經開始進入陣地,準備接防。不過,由於第188師的工事還沒有完成,第189師至少還要在自己的陣地上堅守一天。

此時,戰況十分慘烈,189師的幾個營已經打得沒什麼人了,炊事員、團部幹事都上山加入了抵抗。

“我們整個排,排長犧牲了,副班長犧牲了,班長也掛花了。算下來,真正的戰鬥兵,只剩了我一個。我們副連長說了這樣一句話,‘子彈、手榴彈,都沒得補給了,但就算只剩下一個人,也要把陣地給守住,人在陣地在!’”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戰士楊恩起回憶戰況)

這樣的第189師如何還能熬過這24小時?

而美軍還在不斷向種子山的陣地上增派火力。6月3日,美第25師主力也投入了對種子山的進攻,在航空兵密集火力支援下,以坦克為先導,多路猛攻志願軍第189師陣地。

第63軍軍長傅崇碧親自下到前線督戰。他帶去的命令是:夜襲剛剛被美軍攻佔的種子山,死守到最後一刻。

入夜,志願軍夜襲突擊隊兵分兩路,從種子山腳下的陣地開始向前摸進。“這一仗打敵措手不及,殲敵50餘人,收復的種子山陣地”。

美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奪下的種子山,不到12個小時,就又回到了我軍手中。

次日,憤怒的美軍再次捲土而來,第189師死守陣地,很多連隊打完最後一個人都沒有後退半步——他們“把新衣服、新鞋、新帽子都穿上了,隨時都準備赴死”,戰爭異常慘烈。

直到6月4日凌晨,他們終於接到電令:

“第189師全部戰鬥力除重火器外尚有數百人,故決定將第189師撤到鐵原,第188師全部進至高臺山,金鶴山及以南地區阻敵。”

此時,聯軍已經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山包前停滯了整整7天。

然而,這場戰役還遠遠沒有展現出它最猙獰的一面。

8 人間地獄!

“雁翎隊”血戰高臺山

繼種子山之後,高臺山被炮火轟擊成了人間地獄。

在高臺山的主峰前,有3座可以依託的高地,高地中間的山谷較平緩,是美軍機械化部隊前進的必經之路,因而是扼住美軍攻勢的重要咽喉地帶。

這一地勢特徵也伴隨有致命的缺陷:高臺山正面非常開闊,寬度很大,直通高臺山縱深的主陣地,如果防守人數不足,很容易被敵人從正面攻破。

換句話說,若是守得好,高臺山將是一道出色的天然屏障;若守不好,兩側高地被突破,大後方將受到直接的威脅。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188師全部進至高臺山)

為此,563團團長馬兆民急命1連2排12人和8連50人,分別駐守主峰前的兩個高地,沒有命令不得後撤。

【注:563團前身是抗日戰爭中活躍在白洋淀上大名鼎鼎的“雁翎隊”,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新安城,由3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他們利用白洋淀的天然屏障,用小船或冰橇當交通工具,來無影、去無蹤,開展水上游擊戰,伏擊日偽軍過往船隻,與敵人交戰70餘次,僅犧牲8人,卻擊斃、俘獲了日偽軍近千人,繳獲大量軍火和軍用物資。】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雁翎隊爬冰臥雪堅持鬥爭 河北省省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6月3日清晨,當馬兆民率領戰士們冒著大雨趕往高臺山時,全團上下只剩約1/2的兵力,戰士們已經七天七夜沒有得到任何糧食和彈藥補給。

這次,他們的對手是著名的美軍王牌部隊騎一師。

根據馬兆民在《硝煙戰事》中的回憶,八連連長郭恩志指揮戰士們在戰壕裡嚴陣以待。當美軍進攻到距離陣地只有

二三十米的時候,戰士們突然用猛烈的火力將其打亂,然後以小分隊乘勢反衝擊。

美軍頓時方寸大亂,指揮官惱羞成怒,加大攻勢——美軍每日火力定額的上線原本在40輪左右,然而在應對阻擊的這段時間裡,範弗裡特每天都要用250甚至280輪!

凝固汽油彈釋放出的熊熊火焰把土地燒焦,重型火炮所到之處,土地被美軍的炮火翻起兩米,似乎永不停歇的炮火將天空染成了一片紅色,防空洞裡頭全部都是血,有的傷員由於出血過多,沒等包紮完血已經流乾……高臺山已成人間地獄。

“我563團八連控制233高地,敵在坦克十餘輛、戰鬥機四架掩護下三面攻擊,輪番七次。最後敵方增到一個營,先後組織六次反擊。敵雖發炮彈千發轟擊,工事被毀,然戰至15時陣地始終未失守。

6月5日晚,1營8連陣地上只剩下不到50人,與之相連的1連2排陣地上只剩12個人在頑強戰鬥。

據老兵王尚武回憶:“連隊有個同志,早晨還是班長,到了5號中午,就當上副連長了——因為(打仗)骨幹都打沒了!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馬兆民)

美軍久攻不下,竟迂迴到563團西面的一座海拔約600多米的高山上,俯窺8連陣地全貌,見到只有不到半個連的志願兵力在阻擊,美軍感到勝券在握,不斷增加進攻兵力,包圍圈越來越小。

一時間,陣地上濃煙四起,成排的炮彈接連飛來。

在團指揮所裡,馬兆民心裡已是翻江倒海。

眼下如果八連要想要突圍,必須由從東側山頭的1連2排作掩護;一旦8連撤出,美軍必定馬上包圍1連2排。以1連2排十幾個人的兵力,要想突圍幾乎是不可能的。

94歲的馬兆民回憶起那一天的情景,依然情緒難平。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這個決定救了一大批戰士,同時必然會有一小批戰士犧牲。這是何等殘酷的生死抉擇!

最後,留在陣地上死守的是1連2排,8連在1連2排的掩護下殺出重圍,轉到新的組織陣地。

隨後,馬兆民立即電令,試圖解救被圍困的一連二排的戰士,但最終因兵力不足而失敗了,在東側高地的一連二排戰士與指揮所失去了聯絡……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8連被美軍包圍)

唯一能找到的資料,是志願軍第63軍抗美援朝軍史上,記錄了1排的最後幾個小時:

“在副排長李炳群率領下,將敵放至二十米處,衝鋒槍步槍一起開動,連續打退了敵人兩次進攻,敵人不甘心用炮火猛烈攻擊,並把坦克開到了我陣地前行直瞄射擊。八名戰士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越戰越勇,直至彈藥用盡,突圍已不可能,八人高喊‘勝利屬於我們!祖國萬歲!’便縱身跳下了懸崖,最後有三人被崖下樹枝拖住,帶傷穿越敵人封鎖,一步步爬回了自己的部隊,剩餘五人壯烈犧牲。”

這八位英雄的名字分別是:

李炳群、賀成玉、崔學才、張秋昌、孟慶修、翟國靈、侯天佑、羅俊成。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八勇士”宣傳畫)

直到6月9日接到撤退命令,563團共遲滯聯軍7天,全團1600多人,到撤退時,只剩下247人。

這時,距離美軍在漣川-鐵原一線投下第一顆炮彈,已經過去了11天。

9 最後的防線

564團“水淹七軍”

途徑種子山、高臺山,沿著87號公路繼續由南向北而行,途經一座孤山後,便又到了大面積的平原地帶,這條公路開始分出多條岔路向西北方向延伸。當時,北部平原西側的山林是我軍主力部隊的集結地,北部不遠處的空寺洞是志願軍司令部所在地。

志願軍退出高臺山後,天然地形的防禦也就自此消失了。一旦美軍機動部隊利用87號公路的岔路,以坦克與飛機配合、從側翼包抄鐵原北部駐地,志願軍就危在旦夕了。

要想扼制美第一機動部隊的快速穿插,

擺在鐵原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只剩下87號公路上坐落的一座不足300米高的孤山,即內外加山。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內外加山地形)

俗話說,孤山難守。在危急時刻,188師564團毅然開赴內外加地區,投入了這場決定命運的倒計時賽。這個團此時能拿出的全部資本,只有二營五連兩個排70多人,補給幾乎為零。

【注:564團的前身,是冀中平原的抗日遊擊隊,大部分戰士都是打地道戰和麻雀戰的老手,挖坑道築工事是他們的強項。】

在一馬平川的開闊地勢上,團長曹步墀急需一個阻擊美軍前進的契機。

時間一點點流逝,志願軍部隊加緊在北部構築新防線,留給李奇微的時間不多了,若無突破,美軍截斷鐵原、打垮志願軍的目標必將破產。因此,範弗裡特急切敦促前線部隊,“務必要盡最大的可能發動進攻”。

6月10日清早,美第1軍的機甲部隊加速向鐵原北部平原挺進。讓美軍始料未及的是,迎接他們的竟是滾滾洪流!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水庫位置)

原來,經過勘察,曹步墀發現了公路附近的一個水庫,如果炸開水庫,奔流的洪水必能遲滯美軍的機動部隊一段時間。

9日傍晚,564團兵分兩路,一部分人負責炸水庫,另一部分戰士組成敢死隊留在了內外加山的山頭上,連夜挖工事,迎接惡戰。

炸燬水庫後,焦急萬分的曹步墀帶領弟兄們血戰到底,試圖救出負責阻擊的五連戰士們,可惜,勇士們最終還是被困在山丘上,與指揮所失去了聯繫……

好不容易衝出種子山和高臺山“泥淖”的美軍,本以為不到1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志願軍大本營,卻又被洪流結結實實地釘上在了地上。於是,8架美國遠東空軍的戰鬥機在內外加志願軍陣地上方不斷盤旋,攻擊目標鎖定在位於水庫南側的內外加孤山上。

10日早上8點,戰火驟開。

8架戰鬥機、2個炮兵群,共40多門重炮,持續轟炸了半個小時。

這是什麼概念?按山上有一個連的兵力計算,每個人承受的彈藥量比體重還沉!

志願軍戰士身旁隨時炸出一個又一個池塘大小的彈坑。在曹步墀指揮下,70多名戰士臨危不懼,子彈打完了,就接著用壘工事的石頭和敵人拼命。

幾輪轟炸後,美軍轟炸機開始向內外加山陣地上投擲燃燒彈和凝固汽油彈。據美軍空軍的作戰日記,6月10日,空軍出動飛機707架次,向鐵三角地區投下200枚500磅破片彈和凝固汽油彈。

內外加山瞬間變成了火焰山,原本森林茂盛的鐵原也宛如熔爐。

山川草木都承受不住的狂轟濫炸,63軍的戰士們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頂了上去。到下午兩點左右,內外加陣地上的5連與團指揮所徹底失去聯繫,沒有一個人離開陣地半步。

曹步墀和團指揮所裡的所有人期盼著時間能過得再快一些。只要天色暗去,不擅長夜戰的美軍就會暫停進攻。這樣在內外加戰鬥的勇士們,就能在那個點位阻擊得更久一些,生還的希望就會更大一些。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被美軍炸禿的山)

10 向世界宣告勝利?

範弗裡特再遭打臉

正當內外加孤山陷入火海時,範弗裡特的另一隻殺手鐧正在向志願軍第43軍死守的鐵原逼近。

10日下午,傅崇碧忽然接到第188

師的報告:鐵原以東發現美軍,急需派兵增援。

這意味著敵人已經從鐵原北部迂迴滲透到志願軍東部側翼,聯軍合圍鐵原的態勢已經十分明顯!而開赴63軍側翼的是綽號“消防隊”的美國陸軍第三步兵師。這支部隊自1950年11月9日登陸朝鮮半島後,一直擔負支援性作戰任務,它的出現意味著美軍即將在多個方向的配合下展開最後攻勢。

此時,在鐵原戰場上,傷亡巨大的第187師和第188師還在各自的防禦前線艱難阻敵,第189師早在幾天前就因傷亡過大而縮編為一個團。

志願軍無兵可調——鐵原命懸一線!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準備拼死一搏的傅崇碧接到彭德懷總司令的急電:

“鐵原的物資和傷員基本運完,3兵團已轉移出來,你軍的任務已經完成,現由二梯隊第40軍接替你軍。”放下電話的傅崇碧半天沒轉過神來。

從5月29日到6月10日,志願軍第63軍已經在寬25公里、縱深20公里的防線上死命阻擊13天。

這時候,範佛里特認為自己贏定了!

6月10日,在範弗裡特辦公室裡,美軍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一場宣佈美軍勝利佔領鐵原的記者招待會。

18點30分,範弗裡特和他的媒體顧問進行了商討,並發表了一份聲明:由坦克支持的美第一軍已經佔領了鐵原-金化一帶。

第二天,關於美軍攻佔鐵原的報道充斥了美國的各大媒體版面:

《太陽報》刊出醒目標題——盟軍奪得“鐵三角”;

《哈特福德報》發表文章,“聯合國軍”使鐵三角地區安全,中國志願軍向北撤退;

《芝加哥論壇報》刊文稱:範弗裡特說第八軍將會贏得戰爭;

《紐約時報》則說,範弗裡特看到了勝利……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美國各大報紙報道“勝利”的喜訊)

然而,事實是,6月11日,當兩支美軍特遣部隊殺進鐵原之後發現,在鐵原的北部又出現了一道新的志願軍防線。

利用鐵原阻擊戰爭取來的13天,志願軍補足了後勤、建立了防線,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把絕對劣勢轉化為“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撤退,為反擊了積蓄力量。

至6月12日,鐵原一戰以敵人佔據了底線的鐵原和金化、志願軍佔據了平康以及中部的各制高點結束,成為了第五次戰役乃至朝鮮戰場上的一次關鍵轉折。

在鐵原阻擊戰中,美軍發起的又一次瘋狂的速戰反撲,再度帶來了遠超預期的損失。6月2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田納西州發表講話,表示願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剛剛就任兩個月的聯軍總司令李奇微下達命令,暫停超越鐵原一線發動攻擊權限,就地轉入防禦。

第五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交戰雙方投入總兵力達100萬。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投入了11個軍和4個軍團的兵力,聯軍幾乎投入了所有地面部隊並有大量航空兵部隊的支援。在持續了50天的激烈戰鬥之後,志願軍和人民軍終於取得了期盼已久的勝利。

此後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美國國內反戰輿論日漸高漲,朝鮮戰場上的局勢明朗起來: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朝鮮戰場的大規模運動作戰告一段落,侵略者“全面佔領朝鮮”的計劃終成黃粱一夢。

1. CCTV-9,五集紀錄片《鐵在燒——志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

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戰爭史》,2014年

3.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2011年

4.羅元生,《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給養供應保障》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5. 李奇微 著,王宇欣 譯,《李奇微回憶錄》,2013年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為庫叔提供20本《絲綢之路的世界贈予熱心讀者。一部圖文並茂的絲路世界史,一覽波瀾圖景,體悟文明興衰。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贈書。

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麦克阿瑟叫嚣扫荡东北基地,摧毁中国军队,然而……一场大决战,骗了西方所有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