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重回“全國卷”,家長和考生不能只高興,有個問題要想清楚

有報道說,去年,江蘇省教育廳公佈了2021年語數外三門科目開始採用全國卷,並恢復750分制的消息。江蘇省的學生和家長都是非常的高興,網絡上關於江蘇考生將來會考得多好、會秒殺其他省份的學生等言論,就一直在各個平臺傳播。

有人認為,江蘇迎來正名的機會,江蘇教育會是全國第一。

江蘇重回“全國卷”,家長和考生不能只高興,有個問題要想清楚

為什麼江蘇省的學生和家長會高興?筆者認為可能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考題目難度會減弱,江蘇學生不再擔憂難題挫傷自信。

有一種說法:江蘇卷全國最難!

我們知道,高考江蘇數學卷沒有選擇題,學生連猜的機會都沒有,題量非常大,多數學生都做不完,填空題每道5分,稍一疏忽,數學很可能連100分都上不去。

如果遇上葛軍命題,更是一片哀嚎。 葛軍老師參加2003年江蘇高考命題,江蘇省數學平均分只有60多分,江蘇省一本線從2002年的552分降到2003年的501分。

語數外的文理試卷完全相同,其他省份的文科數學都比理科數學難度小,但是在江蘇這個情況是不存在的。英語詞彙量大,高考英語過關後,大學直接考四六級都沒有問題。

有人認為,高考全國卷數學,就是老師拿來找自信的,很多學生輕鬆考過140分。2006年江蘇高考英語曾經使用過一次全國卷,結果英語滿分一抓一大把,當年的一本線甚至提高了12分。

第二,總分恢復到750分,避免了分數扎堆,錄取更公平合理了。高考總分750分,相對總分480分,學生的成績拉大,成績不再高度集中,同一分數段的學生變少,偏向同一所大學的概率就會減小,層次變多,填報志願也會更加合理,錄取會更趨公平。

我們知道,近20年間,江蘇高考模式一直調整中,以期望找到真正的選拔人才好辦法。在1999年以前,江蘇高考採用3+2模式;1999年至2000年間,採用“3+小綜合”模式;2000年至2001年間,採用“3+大綜合”模式;2002年,採用“3+1+X”模式;2003年至2007年間,採用“3+1+1”模式;2008年至2019年間,採用“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這十多年前的模式,終於算是相對穩定下來。

江蘇重回“全國卷”,家長和考生不能只高興,有個問題要想清楚

去年,江蘇新高考改革落地,計劃2021年,根據最新政策,採用“3+1+2”模式。有關這個模式,大家也非常的清楚:

“3”,指的是語文、數學和英語3門課,每門滿分150分,屬於必考。

“1”,指的是在物理和歷史中任選1門課;

“2”,指的是在化學、生物、政治和地理中任選2門課,每門滿分100分。

至於志願填報和錄取規則,我們要等於2021年高考,才能見到最終的方案。根據現行的上海高考改革實行的“院校+專業組”模式和浙江省的“院校+專業”模式,在實行之後的家長滿意度反饋,我們認為,江蘇實行浙江模式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那麼,面對新高考改革,對於江蘇省的家長和考生,是不是一片利好,學習不再難了,考上好大學更容易了呢?

江蘇重回“全國卷”,家長和考生不能只高興,有個問題要想清楚

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知道,高考中高校的招生是將招生計劃分配到每一個省市,在同一個省市的內部進行競爭和選拔。比如,北京一所大學在江蘇省每一年的招生計劃是100名,不論是新高考模式,還是原來的素質評價模式,這所大學錄取的考生肯定是志願報考這所學校的前120名之內的考生。其他考生沒有進入的機會。錄取的競爭,是省內的競爭,不是全國的競爭。

其次,高考是一種選拔考試,是公平的能夠改變每一個人命運的機會。能抓住這個機會的人,就是努力學習,成績優秀的人。如何才能成績優秀,就要努力學習,刻苦的學習,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使用了全國卷之後,大家在數學、英語方面能拿到高的分數,相應的可能就會將努力的重點轉到其他科目,難度依然,奮鬥依舊。

再次,近些年,各地高考人數在逐年增加,高考參加者的基數增大,在錄取人數不變的情況下,競爭無疑越來越大,上好大學校的機會越來越小。

江蘇重回“全國卷”,家長和考生不能只高興,有個問題要想清楚

所以,江蘇重回“全國卷”,只是高考規則的變化,機制性的調整,家長和考生不能只高興,要想清楚錄取競爭的問題,高考錄取時,看重的是學生位次,而不是分數,難度沒有大的變化。提高分數,努力學習,超越更多的人,提高自己的位次依然是王道。

當然,這種激烈競爭狀態也有改變的可能,一是增加名校招生人數,提高錄取率。二是運用好教育分流政策,讓一些學生選擇自身適合的職業學校或者其他學習途徑,而不再參加高考。

有專家指出,江蘇將重新使用全國卷,高校留給江蘇省的招生名額沒有變多,使用何種試卷,哪個省的分數高就沒有意義。競爭卻依然激烈,還是一樣心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