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科恩》:一個間諜的傳奇,真假難辨

在電視劇《特工科恩》(The Spy)的結尾處,寫著這樣一段話: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在他死後兩年爆發的‘六日戰爭’期間,伊萊在敘利亞掩體上種植的桉樹,被以色列軍隊用作攻擊標記,戈蘭高地兩天就被拿下了。”

以色列所稱的“六日戰爭”,即發生在1967年6月初的第三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世人皆知——以色列以較小的傷亡代價贏得了一次決定性勝利,戰鬥在6天內結束,以色列在“六日戰爭”結束時將軍隊推進到距離約旦首都安曼不到31英里,距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38英里,距埃及首都開羅69英里,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老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在“六日戰爭”裡,戈蘭高地的戰鬥爆發的最晚,直到6月9日才打響(而“六日戰爭”始於6月5日),從目前公開的史料來看,以色列高層曾一度猶豫是否在已經同埃及、約旦開戰之後,再對敘利亞進行打擊,而且當時國際社會(無論是以色列的盟友美國,還是阿拉伯聯軍的盟友蘇聯)都對以方施加了巨大的停火壓力,但有一個說法是,6月9日凌晨,摩薩德截獲了埃及總統納賽爾與敘利亞總統努爾丁·阿塔西之間的電報——敘方承認無力抵擋以軍的攻擊——這下定了以方“痛打落水狗”的決心,隨後的兩天內,以色列佔領了戈蘭高地,“六日戰爭”至此結束。

總共才6集的《特工科恩》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如果對相關背景不甚瞭解,可能很快就墜入了真相與虛構的泥淖裡。這裡還需要補充一個有關“六日戰爭”勝利對以色列的影響——它彌合了阿什肯納茲人和塞法迪人之間的矛盾。所謂阿什肯納茲人即歐美猶太人,以色列建國之初的主要人口構成就是阿什肯納茲人,而塞法迪人則是東方猶太人,是因為以色列建國之後,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猶太人處境不斷惡化後才逐步搬到以色列的。隨著大量塞法迪人的湧入,以色列移民安置體系亮起紅燈,阿什肯納茲人和塞法迪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特工科恩》海報

《特工科恩》的故事原型伊萊·科恩(Eli Cohen)便是塞法迪人,是埃及猶太人,青年時代曾參與歌珊行動(Operation Goshen),幫助當地猶太人搬回以色列。科恩的妻子納蒂亞同樣也是塞法迪人,是伊拉克猶太人。因此在第一集裡,科恩曾說,納蒂亞的老闆之所以邀請他們夫妻參加派對,並不是因為把納蒂亞當朋友,而只是因為他們膚色是“棕色”的,可以讓派對顯得多元化。劇中還有許多細節表現出當年塞法迪人在以色列社會中受到的歧視,比如科恩夫婦在商場購置家用電器,卻被保安當作是小偷。

然而恰恰是因為科恩長得像阿拉伯人,又從小在阿拉伯社會長大,他被摩薩德看重,成為潛伏在敘利亞的間諜。

隨著“六日戰爭”的勝利,以色列方面不斷“神話”科恩的間諜經歷,最終令其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最偉大的間諜。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關於科恩公開的肖像照片(上),薩莎·拜倫·科恩飾演伊萊·科恩(二者並無血緣關係,薩沙是英國猶太人,以電影《波拉特》聞名世界)

本文開頭提到的戈蘭高地的桉樹,便是科恩的“神蹟”之一,直至今日,被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上那一排排桉樹,仍然會被人唸叨,那是當年科恩的功績。而有關科恩另一項“神蹟”並未在劇中體現,但亦可算在以色列家喻戶曉——在“六日戰爭”期間,兩架敘利亞戰機準備執行轟炸特拉維夫的任務,摩薩德通過無線電廣播方式聯繫上飛行員,詳細告知他們的家庭成員情況,並威脅如果他們敢把炸彈扔到以色列領土之上,他們的家人全都要被做掉,最終飛行員將炸彈扔進了海里——這多虧了當年科恩將全部敘利亞空軍信息發回了國內【見《Israel's Secret Wars: A History of Israel's Intelligence Services》(以色列的秘密戰爭:以色列情報部門歷史)】

以心疼敘利亞士兵在沒有遮蔭之處的戈蘭高地站崗為由,贊助敘軍桉樹樹苗,應該確有其事,但以軍僅憑桉樹為記,兩天之內拿下戈蘭高地,這符合軍事常識嗎?再者,科恩於1965年5月18日便被處死,距離“六日戰爭”爆發尚有兩年時間,敘利亞空軍在此期間就不徵新兵了嗎?以及那些升空的飛行員具體名號,以方又是如何確認的呢?

很明顯,在以色列方面幾十年來不斷宣傳的科恩事蹟裡存在著虛構痕跡,其中的原因不難猜測——他們需要掩蓋真相,保護那些尚未被發現的以色列間諜。當然,這同時也是摩薩德開展的心理戰。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科恩(中)在戈蘭高地

當年科恩被敘利亞方面抓獲並被審判,曾是轟動國際的大新聞,圍繞是否釋放科恩,曾牽動多個國家的神經。也就是說科恩是“六日戰爭”爆發前,以色列國內最為人熟知的間諜。但在“六日戰爭”前,他的出名僅僅是在戲耍了敘利亞高層及為國捐軀。直到“六日戰爭”之後,他的事蹟突然不斷解密,並與那場戰爭的勝利變得息息相關。1987年播出的電視電影《The Impossible Spy》(不可思議的間諜),最終奠定了科恩的公眾形象,而由於播出平臺BBC的巨大影響力,這位以色列間諜在20世紀諸多間諜排行榜上有名。

《The Impossible Spy》是BBC於1985年至2002年間播出的系列劇《兩世奇人》(Screen Two)中的第六季第五集,時長1小時36分鐘。片中講述了科恩如何被摩薩德招募並被派往敘利亞的過程,在敘利亞,科恩與多位敘利亞高官建立聯繫,並不斷把情報送回國內。當他返回以色列後,他的妻子希望他不要再冒險,他的長官也認為他給出的情報已經足夠多了,但科恩仍然決定回敘利亞開展工作。最後,當他得知敘利亞要對以色列的一個集體農場(即“基布茲”,kibbutz)進行攻擊,科恩不顧個人安危把情報傳了出去,最終導致被抓。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The Impossible Spy》海報

《The Impossible Spy》裡的情節同樣出現在了《特工科恩》裡,但卻重新了進行了演繹,科恩在前往戈蘭高地的旅行中獲知敘軍將要對以色列的一個集體農場發動襲擊,他不顧個人安危把情報傳了出去,但並未導致被捕。

在《特工科恩》裡,是以色列高層要求科恩必須返回敘利亞繼續從事間諜工作的,而並非完全出於科恩本人的愛國情操。之所以與1980年代的《The Impossible Spy》存在情節上的不一致,是因為幾十年裡,更多有關科恩的檔案被解密,或者說科恩的故事在幾十年裡又被不斷豐富。

這裡需要提到一個人,即當時敘利亞的實權人物阿明·哈菲茲。據稱哈菲茲把科恩視為親信,想要讓其出任敘利亞的國防部副部長,這讓以色列高層認為,科恩必須要潛伏回去。但這個故事如果成立的話,那麼圍繞科恩的許多事情反而說不通了。假設科恩真的能夠成為敘利亞國防部副部長,那麼他的價值之高難以估量,從情報工作的一般邏輯來看,如此重要的棋子,絕不可輕易暴露,而摩薩德方面仍然要求他每日早晚發報聯繫,不就是等著敘利亞人來發現嗎?

哈菲茲後來倒臺出逃國外之後,曾堅稱他從沒想過要讓科恩擔任國防部副部長,並宣稱自己跟科恩根本不熟。這話當然也只能信一半。哈菲茲說自己1962年時還在蘇聯呢,言下之意科恩潛伏進敘利亞的時候,自己根本不在敘利亞國內,但不可否認的是,哈菲茲的確在1961年於阿根廷擔任敘利亞使館武官,而科恩以卡邁勒身份在1961年開始間諜工作之初,落腳地恰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中東社區。

歷史上的科恩與影視劇中的科恩或許從來就是兩個人,但《特工科恩》就算全部都是虛構的,但劇中關於間諜科恩的雙面人生段落,仍然值得一看。本劇主創吉迪恩·拉夫(Gideon Raff)是以色列版及美版《國土安全》的編導,他對於特工心理變化的把握,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我特別喜歡劇中兩處分屏,一處是他和妻子相隔萬里,同時打開冰箱拿出黃油塗麵包的段落,另一處則是科恩兄弟相隔千里通過電波評論足球賽的橋段。一個間諜身處敵營,寂寞、恐懼、悵然的心態,不經意間便呈現在屏幕上。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特工科恩》:一个间谍的传奇,真假难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