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城之大事

踏訪南昌,城深似海。

古老的城市作為經濟文化中心,往往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這些精華既因歲月的沉澱磨洗而愈加厚重,又因現實的勃勃生機而綻放光輝。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內涵,走近南昌,更感“國防”這個詞的凝重,也找到真正讀懂這個城市的關鍵所在。

18世紀,著名哲學家康德發表了《論永久和平》,首次提出“政治地理學”的概念。其實,在人們的認知裡,地理學從來都不只是地域的劃分、居民的遷徙、水土的分佈……

地理學源於城市的出現。在古代,城市是由一堵堵的牆、一道道的門構成的。修築這些高牆厚門、築城而居的目的,顯然不僅僅是為了遮風擋雨,更重要的是為了抗禦刀劍。簡言之,城市是為了戰爭或者避免戰爭而出現的。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修城牆比扎籬笆難多了。為了獲取一片安全、穩定的繁衍生存之地,這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如今,雖然那些斑駁殘存的老牆古門已成為遺蹟,但是,防禦、守護自己的生存權利及空間,從來都是一個民族的頭等大事。

馬克思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現代國家概念產生之後,國防,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同時也成為每一位國民的權利和義務。

到南昌,必登滕王閣。可在這個以錦繡詩文著名的亭閣,我在扼腕嘆息間潸然淚下,因為我看到這樣一個數字——如此絕境勝景,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動盪年代,竟然13次被毀壞,其中,多數是戰亂兵燹。

不讀中國史,不識中國之偉大;不讀軍事史,不知國防之生死攸關。是的,如果我們擁有強大的國家防務、堅實的防禦力量,萬里江山、無數瑰寶,何至於曾經無助地被一次次焚燬掠搶。

既然是國防,就必須是有力量的防備。讀到這樣的史料令人哭笑不得,晚清時招募兵員的條件竟如此奇葩:“手提百斤”者即可。一個王朝的沒落,從這羸弱不堪兵員中已見端倪。

記得參觀出土於南昌的“海昏侯”考古文物時,那些依然熠熠放光的上百公斤金飾、不可勝數的精美儀仗酒具令人讚歎不已,但按照軍人的習慣四下搜尋,在那些據說保存得比較好的文物中,竟然沒有找到任何兵器劍戟,哪怕是一件。

不知當年這位侯爺是否讀過先秦典籍《鶡冠子》,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我們當然不能苛責古人,歷史事件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但是,此君擁有如此奢侈的金玉香車,卻無手持之劍,亦無護衛之戟,難怪在一座“不設防”的城市中得“昏”為封號了。

建設國防需要武器的力量,也離不開思想的力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務須在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對英雄精神的敬仰和踐行,對國防觀念的宣揚和深化,就在於築起今日保衛和平之屏障的無形之城。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