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記憶:當兵的日子——招人嫌的哈爾蓋

接下來文章中我將以第一人稱敘述“家公”(我家先生的父親)記憶中的哈爾蓋。

走過青藏鐵路線的朋友,一定不會忘記哈爾蓋這個地方。

哈爾蓋,大概位於西寧和德令哈的中間位置。80年底,一輛軍列載著我們這些新兵,經鄭州、西安、蘭州、西寧,慢騰騰地一路向西,終點站是青海省西州的首府德令哈。

當時的軍列,依舊是蒸汽機和悶罐子。所謂悶罐子,就是那種黑色的密閉的車廂,新兵們白天坐在裡面跟帶兵排長學唱軍歌,晚上可以打開被褥睡覺。

到哈爾蓋的當晚,排長帶大家到軍供站吃飯後,就安排大家在車廂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醒來,車仍在原地。當時的哈爾蓋,放眼望去,視野內是一望無際的沙漠,車站附近有幾間低矮的土屋和成片的鐵道兵的軍旅賬房,軍供站是一棟最好的建築了。

那時的青藏鐵路,已經從西寧修到了格爾木了。哈爾蓋以東,已交給西寧鐵路局,哈爾蓋至格爾木段,仍由鐵道兵運營。由於當時修路的鐵道兵與駐青海的二炮部隊存在一些溝通問題,二炮的新兵軍列,鐵道兵怎麼也不拉,我們只好在哈爾蓋呆了三天三夜。

對哈爾蓋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風沙,二是軍供站的飯菜。

說起哈爾蓋的風,簡直是令人難以相信。坐在車廂裡,總感覺外邊有千軍萬馬在嘶鳴,車廂老在鐵軌上擺動。排長命令,下車時一定要扣好皮大衣上的每一個釦子,大頭帽上的袋子一定要紮緊。我的一個戰友,剛出車門帽子便被風像籃球一樣吹走了,人是追不上的。至於帽子被吹到哪裡,就只有風知道了。

再說軍供站的飯菜。剛在農村能吃飽飯後出來的小夥子,對吃是不會挑剔的。但軍供站的一日三餐的土豆,實在是難以下嚥,土豆沒有削皮,隨便在刀下一過,就下鍋了。當時軍供站沒有高壓鍋,由於海拔的原因,米飯不熱,饅頭一抻老長,連土豆塊中間都是白色的,除了有點鹽味兒,再也沒有其它的味道了,以至我在西寧服役的四年,很少吃土豆。

三天後,我們終於走了。一段時間後,從德令哈坐客車返回西寧時,在哈爾蓋停車三十分鐘,我卻沒有下來再看它一眼。

父輩記憶:當兵的日子——招人嫌的哈爾蓋

圖片來自於網絡,哈爾蓋

父輩記憶:當兵的日子——招人嫌的哈爾蓋

圖片來自於網絡,哈爾蓋

父輩記憶:當兵的日子——招人嫌的哈爾蓋

圖片來自於網絡,哈爾蓋

父輩記憶:當兵的日子——招人嫌的哈爾蓋

圖片來自於網絡,哈爾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