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能芯創CEO廖奇泊:希望幫助解決中國“缺芯”問題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01日期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杜壯

作為一家剛成立不到兩年的碳化硅半導體功率器件的生產商,廖奇泊笑言自己像雷鋒似的,默默地工作,但卻信心滿滿。他清楚地認識到,發展人工智能、5G等技術,沒有電不成,未來碳化硅半導體將有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

抵押了自己的大房子,放棄了令人羨慕的美國高薪,為了自己心中的芯片夢,在功成名就本可過著高枕無憂的生活之時,卻選擇了回國創業。

北京绿能芯创CEO廖奇泊:希望帮助解决中国“缺芯”问题

下午兩點,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館裡,本刊記者見到了這位“中年”創業者——北京綠能芯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能芯創”)的CEO廖奇泊。像多數創業者的“標配”裝扮,身著牛仔褲、T恤,揹著標誌性黑色雙肩包,架著一副眼鏡的廖奇泊,更像是一位大學教授。此時,他剛從一家公司談完合作搭乘地鐵趕來赴約。

創業的底氣從何而來

21世紀初,正在美國威世工作的廖奇泊,見證著這家公司最鼎盛的時期。美國半導體市場比較成熟,當時威世擁有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市場份額,然而公司卻做出一個決定,退出中國市場。

這一決定讓廖奇泊在內的很多技術骨幹無法理解。他認為,未來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一定是前途無量。因此,他做了一個令人詫異的決定,放棄美國綠卡和高薪,準備回國自己創業。

萬事開頭難。2017年12月11日,綠能芯創成立。成為這家創業公司CEO的廖奇泊,面臨著用戶推廣、資金週轉、政策支持等一系列難題。不過他卻不緊不慢,穩穩地解決著這些棘手的問題。

“先把公司的技術做紮實,未來才會向高品質發展。”超過20年的半導體產業研發、生產和經營管理經驗,擁有中美超過40項專利的廖奇泊一直堅信,擁有過硬的技術,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才能顯得更加從容。

在廖奇泊的眼中,目前國內大多數廠商停滯在研發階段無法量產,是因為很多不懂廠務和設備、製程的人在管理公司,因此品質和良率等方面做不到客戶對穩定供貨和自身控制成本的要求。“但這是我們的優勢。”廖奇泊自信地說。

廖奇泊曾帶領團隊去客戶那裡代工,產品檢測完之後,對方回覆他們的數據有問題。詢問原因,對方回答:“從圖表來看,你們的數據只有一根線,別人都是很寬的正態分佈。”

廖奇泊仔細一看,馬上笑了。他說:“數據值一般都是用50為單位分佈,我們差異值都在正負25以內,而別人都在正負200以外。我們誤差小當然顯示是一根線嘍。”

廖奇泊深知,功率半導體的技術非常重要。他告訴本刊記者,公司的產品除了高電壓以外,還有低阻抗、低漏電、高效等優勢。

“有企業曾經問我,我們有沒有次級品賣給他,他可以二次出售,但事實上,我們沒有次級品可賣。我們的產品與英飛凌相比,技術和品質方面不相上下。”廖奇泊對本刊記者說。

除了每天都在研發產品保持技術先進,支撐廖奇泊的底氣還來自於他的創業團隊。

廖奇泊說,他們不像很多初創團隊扎堆從事設計工作,而是建立了市場開發、芯片設計、工藝製程和產品應用等一系列完整創業鏈條的團隊。此外,團隊中有很多人有國外工作的經驗,所以在上下游關係的處理上更加高效。

如今,綠能芯創已經與國家電網、大慶油田、比亞迪汽車等合作企業開展一些項目,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近日,綠能芯創榮獲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電子信息行業賽(5G及第三代半導體領域)一等獎,在230家參賽企業中脫穎而出。

在頒獎儀式上,廖奇泊說:“我們常常講‘小芯片,大核心’,指的就是碳化硅的芯片。我們公司主要從事碳化硅芯片的設計、製造和研發,希望幫助解決中國‘缺芯’和‘卡脖子’問題,填補國內空白。”

半導體產業的新一代“黃金賽道”

廖奇泊認為,汽油車改成電動車是大勢所趨,很多東西慢慢都在電子化,可以感覺到周邊需要用到電的地方越來越多,功率芯片的應用隨之會增加。

如今,汽車電子、5G技術、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電子技術對高溫、高功率、高壓、高頻的器件需求,第三代半導體順勢高速發展。第三代半導體主要包括碳化硅、氮化鋁、氮化鎵、金剛石、氧化鋅,其中,碳化硅和氮化鎵是目前商業前景最明朗的半導體材料,堪稱半導體產業內新一代“黃金賽道”。

作為越來越多被硅供應商採用的寬禁帶技術之一,碳化硅具有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使功率器件能夠超越硅的極限。此外,它還具有更高的固有擊穿閾值電壓,從而帶來更好的導電性和電力性能。

從終端應用層方面看,碳化硅材料在高鐵、汽車電子、智能電網、光伏逆變、工業機電、數據中心、白色家電、消費電子、5G通信基站、次世代顯示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市場潛力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可以滿足車輛電氣化的高功率和高能效需求,碳化硅在汽車的應用成為業界焦點。廖奇泊發現,如今只要與歐洲主要的半導體供應商交談,他們都會提及如何解決車輛電氣化的問題,尤其是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大幅增長的背景下,這已成為一個列入日程的重要事宜。

目前,碳化硅獲得了包括半導體巨頭、傳統車企、電驅動零部件巨頭等企業的青睞。除博格華納外,包括東芝、大眾汽車、採埃孚和比亞迪、精進電動等多家國內外企業已開始前瞻佈局,有的甚至給出了量產時間表。

Yole近日發佈的《功率碳化硅(SiC):材料、器件及應用-2019版》顯示,到2024年,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0億美元,2018-2024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將高達29%。其中,汽車市場中,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市場份額到2024年預計將達到50%。

事實上,2015年,汽車巨頭豐田便展示了全碳化硅模組的PCU(標準車當量數)。相比之下,碳化硅PCU僅為傳統硅PCU的體積的1/5,重量減輕35%,電力損耗從20%降低到5%,提升混動車10%以上的經濟性。此外知名電動車廠商特斯拉的Model3也宣佈採用了意法半導體的全碳化硅模組。

深謀遠慮是一個公司管理者必備的素質之一。廖奇泊透露,公司發展的中期規劃就是加大在汽車上的應用。對他來說,現在就開始佈局,才能緊跟市場的脈搏。

未來標準的制定成為關鍵

廖奇泊目前把公司地址選在了北京市順義區。現今,順義區正在積極打造北京第三代半導體創新型產業集聚區。未來他將通過順義區目前籌建的工廠,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提高產能和品類。

不過,在公司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廖奇泊也存在著一些困惑。

半導體公司的產品一般需要一些檢測機構進行認證,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標準。在廖奇泊看來,標準主要分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

廖奇泊介紹,目前我國主要以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標準為參考,由於目前還沒有大量生產碳化硅芯片的企業,因此我國還未形成一個國家標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跟著人家走,包括很多產品的應用都是這樣。”

廖奇泊舉例,在汽車領域,使用了碳化硅的牽引逆變器,可將存儲在電池組中的能源轉換為電動機運行的推力,因此能量轉換中的損耗越低,設備的效率越高。“目前最大的市場和最大的客戶都在中國,但我們在這方面使用的卻是國外的標準。”

在標準制定的推動過程中,廖奇泊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聯繫上下游企業,共建研發中心。用他的話來說,一方面可以開發新產品,另一方面可以制定規格和標準,生產出真正適用於本土的產品。

多年做芯片的經驗,讓廖奇泊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標準的重要性。他告訴本刊記者,實際上,做芯片也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北京和上海的管理標準就不一樣,因為北京的冬天很乾,容易產生靜電,如果與上海使用一樣的管理標準,那生產商就會發現在北京生產的產品怎麼都不會成功。他坦言,完成標準的制定工作,需要政府來推動。

廖奇泊認為,產業不能總自己悶著頭幹,必須與國家政策匹配,這樣制定出來的標準才會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創業階段永遠都是爭分奪秒。結束了長達兩小時的採訪後,廖奇泊又將乘坐地鐵趕往下一個目的地,與另一家公司商談共建研發中心的事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