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肉搏戰:一場關於供應鏈成本和效率的爭奪戰

生鮮電商肉搏戰:一場關於供應鏈成本和效率的爭奪戰

撰寫 | 鮮寶

封面 | 少鵬

百里成一的生鮮電商,猶似一場孤注一擲的賭局。賭局之上,一面是靠牌技取勝,一面是靠籌碼取勝。二者夾擊間,牌局傾向誰?


圍攻前置倉


上一場生鮮電商踩過的坑,為後來者敲響了警鐘。事實證明,無論這些明星項目是B2C、C2C還是O2O模式,無法解決供應鏈成本和效率的問題,現實就會給這些參與者致命一擊。

敢於對自己“動刀”的每日優鮮,算是上一場戰役的突圍者。2015年,當大部分生鮮電商都已經主動或被動放緩擴張步伐時,每日優鮮決定要重資產佈局前置倉,並且是“ALL in”,當時很多人沒有看懂這種路數。然而,每日優鮮的創始人兼CEO徐正似乎有更高的視野。他曾經在聯想控股做農業投資時,看過很多的生鮮創業項目,發現了它們身上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一些創業團隊衝進生鮮市場後,在幾萬億的市場裡做不到幾千億的規模,其實跟路邊擺攤一天賣幾百幾千塊錢的夫妻店沒有本質區別。”

當時也有很多生鮮電商在做建倉的事情,但大部分選擇的是前店後倉,這在每日優鮮看來就是個偽命題。“倉是倉的庫存,店是店的庫存,很難共享。如果共享庫存,一定會出現線上數據與實際庫存不符的現象,商品的庫存管理難度就會增加。”徐正說,要麼多預備出10%的損耗,要麼線上用戶會經常遭遇下完單又缺貨的情況。如果客戶長期遇到下的訂單沒有貨,這意味著用戶的留存率為零。

所以,“讓一個用戶高頻在你這下單,你的送貨就要快,品質也要好。而且超市能買到的,你這裡也都能送得到。”徐正在分析覆蓋用戶的真正需求後,認為前置倉是滿足空間和時間的不二選擇。

經過兩年的高舉高打後,至少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每日優鮮數據還不錯。2018年,每日優鮮北京地區實現了盈虧平衡,並且維持了近一年的正現金流。也正是這一年,每日優鮮又進行了4.5億美元的鉅額融資,全力推進“百城萬倉億戶”計劃,要進入100個城市,拓展10000個前置倉。

生鮮電商肉搏戰:一場關於供應鏈成本和效率的爭奪戰

每日優鮮前置微倉模式


根據諮詢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和易觀數據,到2022年,生鮮賽道市場份額有望突破5萬億元,2025年達到6-7萬億元。如果按照2022年線上滲透率12%,2025年線上滲透率20%計算,線上生鮮交易規模有望達到6000億-12000億。“如果超過1萬億的在線份額,6000億被前置倉模式佔領,前置倉的領先者再拿掉40%-50%,也有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每日優鮮的合夥人兼CFO王珺稱。

巨大的市場份額,也引來更多的參與者攻城略地,比如叮咚買菜。這家在2017年剛成立的創業公司,僅用1年的時間,就讓盒馬感到了焦慮。盒馬創始人侯毅直言“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在供應鏈上,叮咚買菜的前置倉選址在了離社區一公里遠的地方,比盒馬主打三公里配送的距離響應速度更快,讓用戶更容易形成購買習慣。短短一年,叮咚買菜月活躍用戶(去重)達到了81萬,直接成為生鮮電商第三名。

很長一段時間,侯毅對前置倉持反對態度。2018年他還在朋友圈轉發媒體報道評論時稱,盒馬不做社區生鮮小店,不做前置倉,不做社區團購。那時在他看來,前置倉作為倉庫,用戶不可能去倉庫買東西,也就不可能有線下流量,必須要線上導流。這與盒馬新零售理念並不相符。

境況急轉直下的是,2018年年中,一批模仿盒馬模式的跟隨者在發佈半年報業績時,顯示均在下滑。一時間,“被盒馬帶坑裡”的論調喧囂塵上。行業開始集體反思,盒馬的模式是否可以直接“拿來主義”。如此的言論,也開始讓盒馬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今年3月的2019聯商網大會上,侯毅發表了《2019年,填坑之戰》的主題演講,反思盒馬是否是最佳商業模式,並且把前置倉模式作為盒馬以後重點關注的內容。

侯毅公開表示,在今年,盒馬會根據不同場景,或者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場景的不同需求來做精細化運營。包括不帶餐飲區、且提供散裝菜的盒馬菜市;定位郊區和縣鎮的盒馬mini;便利店業態的盒馬F2;前置倉模式的盒馬小站。這在外界看來,盒馬正式開始反擊,以圍剿姿態直搗前置倉和社區生態。

一位專注於新消費行業的投資人曾告訴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從生鮮電商2019年Q1的數據看,以每日優鮮、盒馬為代表的頭部平臺已佔據89%以上的生鮮電商市場份額。為了擴大贏面和再次驗證前置倉的可能性,行業競爭會越發激烈,近乎是一場貼身肉搏戰。目前,永輝超市、京東生鮮、蘇寧小店等一些頭部企業也開始實踐前置倉模式。

目前,前置倉電商已經從兩小時達,提速到了最快30分鐘達。“未來,15分鐘也可以配送上門。它真的會像你家樓下小賣部一樣方便了。”知名投資人徐新在去年年底的公開演講中談到。

在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看來,未來前置倉業態的高速發展,一定會倒逼線下玩家往體驗型業態走。猶似過去的幾年,百貨商店已經變成了以MALL和餐飲為核心的業態。線下生鮮零售格局或許也因此被改寫。


成本與效率的對弈


“前置倉”解決了行業三大痛點:一是讓庫存週轉更快,縮短了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時間;二是匹配周邊消費者的需求,減少損耗;三是保證商品質量和提高運營效率。簡單來說,前置倉的重點在於場景運營、數據沉澱和決策、訂單履約服務的業務綜合前置,並非僅限於物流層面的倉配解決方案。

相較於永輝生活、盒馬鮮生、美團買菜、京東到家等平臺來說,叮咚買菜無論是從資本實力,還是流量來源方面,都處於弱勢,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到叮咚買菜的進程。據不完全消息,截至2019年1月,叮咚買菜在上海已經鋪設了200個300平左右的前置倉(也有說187個),每個前置倉服務附近1公里範圍,基本覆蓋上海市區。

“激進”,一位叮咚買菜內部人士曾公開對媒體說,叮咚迅速切割了上海地區的菜場生意,還覆蓋了上海、杭州、蘇州區域。“雖然從覆蓋的總面積來看,位置仍舊比較侷限,但對比倉的個數,其密度已經不小。這應該是創始人梁昌霖想要的效果。”

生鮮電商肉搏戰:一場關於供應鏈成本和效率的爭奪戰


叮咚買菜對大規模鋪倉這件事,可謂是信心十足。此前叮咚買菜副總裁俞樂就對媒體說,前置倉不需要運營人員的能力有多厲害,更強調倉的執行力。“倉比店簡單,我們將流程設定好,通過大數據使得整體倉的執行效率透明化,這樣就可以在整體倉裡去實現大規模的複製和擴張。”

業內有一共識,無論從政策和市場需求看,上海的生鮮市場類似處於橋頭堡的戰略地位。但是有老品牌和新玩家的雙邊夾擊,此地早已是硝煙瀰漫。僅從賽道上的同行玩家來說,有每日優鮮、盒馬重倉上海;上門配送平臺的巨頭餓了麼、京東到家駐紮上海;美團今年為了進軍前置倉,也在上海設立了6個服務站。

雖然在過去幾年,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數量在加速增長,超過了自己的預期,但王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也承認,“我們沒有想到華東有這麼多人參與進來。”據不完全統計,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到2017年底是800個,去年是1500多個,今年大概新增1000個2.0版本的前置倉。

為了守住在上海的領先優勢,徐正今年開始常駐上海,親自“督戰”,並且繼續加大投入。今年2月起,每日優鮮宣佈開啟全國範圍內的前置倉2.0版本的迭代。相比於1.0版本,不僅在SKU數量上有所增加,前置倉平均面積也從100-150平米,提升到了300-400平米。

這樣做的意圖相當明確。在新一輪的前置倉爭奪戰中,每日優鮮的野心不只是做菜市場的生意,而是一個類超市的以生鮮為核心的全品類零售。在生鮮電商的眼中,賣蔬菜客單價低,損耗高、履約成本也高,是個苦活累活。但是通過全品類的擴張,增加精選SKU的方式來提高客單價,用高頻帶動低頻,來保障整體的經濟模型。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近期透露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生鮮電商領域,大約有4000多家入局者,其中僅有4%營收持平,88%陷入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盈利。為了證明自己是其中的百里成一,這些生鮮電商也為自己立下了一個仍需努力的業績。

徐正在6月份的發佈會上說,“2018年每日優鮮整體年銷售額為100億,到2021年公司整體營業額要達到1000億。”

叮咚買菜也如此。《商業觀察家》曾寫道,在今年年初,他們去了一趟叮咚買菜總部,看到進門口貼著2019年的市場目標是70億元銷售。如果按照70億元的目標算,今年叮咚買菜年尾一個月的銷售額就要超過年初一個月的10倍。並且,70億銷售,也意味著最後一個月要達到100萬單的水平。這在單一城市,是與美團外賣、餓了麼在一個訂單級別的水平。


算不平的一筆賬


建倉容易,養倉難。

行業內有一共識,前置倉的損耗比較高。特別是在前期啟動階段,為保證商品豐富度和體驗感,但在前期還沒有多少客單量的情況下,每天的商品損耗會很高。同時,生鮮品類利潤低,在房租、水電、人力不可能再降低的情況下,只有完善的供應鏈、形成規模效應後才能實現盈利。在這之前,前置倉的搭建投入是鉅額的。

同時,在規模尚未形成的情況下,電商想要爭奪市場,高額補貼必不可免。

節點財經注意到,每日優鮮在成立初期,也採用過高額補貼。曾經用戶登陸每日優鮮的APP,可以收到滿69減15,滿79減20,滿109減25元類似額度的代金券。這讓用戶總有種“不買白不買”的心理。

有悲觀者猜測,雖然每日優鮮的高補貼會帶來更多的成本負重,但是如果取消補貼,訂單率自然會下降。

對於這一點,每日優鮮CFO王珺早有回應。其表示,從去年年底開始,公司已經調整經濟模型為低報價、低折扣模型,並在北京地區保持了近一年的持續增長的正現金流。如今再將燒錢補貼作為生鮮電商的標籤可能是一種誤解,如果公司的產品足夠好、給用戶提供的體驗足夠好,久而久之用戶便會產生依賴。王珺還提到過,吸引用戶、激活用戶也可以用更聰明的做法,比如每日優鮮與騰訊智慧零售的合作,就令其大大降低了獲客成本。

對於服務範圍始終圍繞在上海的叮咚買菜來說,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節點財經打開叮咚買菜APP看到,平臺為了設法增加客單價也在加大發券的力度——每成功邀請一位好友,就能獲得一張59減30的優惠券。

叮咚買菜的客單價目前是多少?去年11月,梁昌霖曾公開表示,叮咚買菜的客單價是50元。有超市配送專家粗略算過,50元的客單價意味著叮咚買菜還在虧損。如果叮咚買菜的客單能達到66元,毛利率達到30%才能盈利。但是,據公開消息,在過去的大賣場中,門店生鮮商品的毛利率一般只有10%。前臺後臺毛利相加,也超不過20%。

高成本成為了懸樑之劍。

毋庸置疑,為了續命,賬面上要有數億美金的資金儲備幾乎是底線。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數據,2018年國內22家生鮮電商企業共融資近120億元人民幣。

叮咚買菜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儲備,在一年的時間裡頻繁融資了8次。但每輪的交易金額並沒有公佈,這也引發了外界對融資體量的猜想。


無法繞過的巨頭和流量


無論是叮咚買菜,還是樸樸超市,它們面臨一個巨大的天花板——能否走出本地,走向全國。

儘管叮咚買菜在上海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但在其他城市的佈局卻進展緩慢。甚至去年還被傳出無錫、紹興的新店被叫停;樸樸超市雖然在福州過得如魚得水,但成立三年,始終偏安一隅,也未能走向全國。

生鮮電商肉搏戰:一場關於供應鏈成本和效率的爭奪戰

“偏安上海一隅”的叮咚買菜


相反,即便盒馬承認受到了叮咚買菜的威脅,但侯毅轉身就佈局了新一代的盒馬上線。沒過多久,一家店在嘉定,一家店在上海市區的新盒馬順利面世。包括永輝超市發現市場出現異動後,也立馬上線了“永輝生活衛星倉”。

在一些業內人看來,如果這些區域性的平臺不能走向全國,那麼在各種高毛利的全國化、全球化流通的品類裡,就很難獲得更高的利潤和規模,導致平臺品類優勢仍然走不出賣蔬菜的圈子。從某種程度看,區域短板,就是品類短板。

另外,在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的情況下,能獲得高頻次流量的生鮮行業,成為了互聯網巨頭爭奪的對象。騰訊、阿里、京東、美團等各大巨頭已紛紛攻城略地,向三四線城市下沉。

那麼,一旦巨頭全力進場,這些創業公司的護城河是否堅不可摧?

在生鮮行業,常見的蔬菜基本上都是本地化,區域化的。類似叮咚買菜、樸樸超市這種區域地頭蛇,在蔬菜領域完全可以與行業巨頭一較高低。但是,蔬菜毛利率特別低。

而一些毛利率高的海鮮和進口水果,大部分都是全球直採,規模越大,價格優勢越明顯,各種履約成本也會下降。但在一些行內人看來,這並不是誰都能駕馭的資源,能完成這部分的集採量,一定是資源豐厚、規模龐大的巨頭。如此一來,在行業大打價格戰過程中,能夠獲得更高毛利潤的巨頭玩家才能走得更遠。

當然,在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看來,這也只是發展的一種可能。誰能走到最後,更確切的是要看誰能切中行業要害和獲得更多的流量。就如目前投資人如何看這個行業?“很簡單,哪裡有獲得流量的方式,哪裡就值得投。”在專注大消費領域的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看來,流量戰爭是很殘酷的,所有零售商的本質都是在區域裡絕對的流量爭奪——即非生即死,一種熬死他人的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