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業績背後,聯想的危機與現實

亮眼業績背後,聯想的危機與現實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陳石磊

2019年11月7日,聯想集團正式發佈2020財年中期財報業績。

最新財報顯示,從2019年6月1日到2019年9月30日,聯想集團季度營收人民幣948億元,實現連續9個季度同比增長;稅前利潤21.7億元,同比增長45%;淨利潤14.2億元,同比增長20%。

財報公佈當日和次日,聯想集團股價小幅下跌,最新市值699億港元(約623億元人民幣)。

業績發佈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聯想的增長動能持續加速,證明我們的智能化變革戰略方向正確清晰,執行堅定有力。”

但在聯想各業務增長下所隱藏的危機是:根據聯想財報的業績披露,聯想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營收額為747億元,佔到了整體營收的78.8%,和過去6個財年中最高的75.4%相比,創造了新高。

亮眼業績背後,聯想的危機與現實

這揭露了聯想在過去的變革中,依然依賴並進一步依賴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這一傳統業務的事實。

而個人電腦與智能設備作為一個週期性市場,從2016年聯想為個人電腦業務、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以及雲業務定下小目標至今,顯然只有個人電腦業務實現了重回第一和高速增長的目標。

增長來源

聯想過去的營收貢獻來自三大業務,分別是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

在2019年11月7日,聯想披露的2020財年第二季度營收報告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營收747億元;移動業務營收108億元;數據中心業務營收93億元。三大業務對總營收的貢獻比重,分別佔78.8%、11.4%和9.8%。

而結合第一季度的財報數據來看,三大業務在2020財年上半年的營收及貢獻比重分別為: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77.9%、移動業務11.8%、數據中心業務10.3%。

亮眼業績背後,聯想的危機與現實

其中,結合聯想2015財年至今的財報數據來看,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在聯想集團營收貢獻上的比重,已經從2016財年連續4個半財年增長至今;而移動業務則在2016財年達到21.8%的營收貢獻最大比重後,連續4個半財年持續縮減至2020財年第二季度的9.8%;和上述兩大核心業務不同,聯想的數據中心業務在聯想集團的貢獻比重,自2016年以後一直徘徊在10%上下。

基於聯想2016財年後整體營收一直正向增長的事實,三大業務只有移動業務處於下降趨勢,而個人電腦、智能設備業務和大數據中心業務則在上升趨勢中。其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上升趨勢明顯,除了助力聯想在2018年重回世界第一PC製造商的寶座外,也成了聯想財報在過去4個半財年營收不斷增長的最大動力。

亮眼業績背後,聯想的危機與現實

但和聯想營收持續增長的趨勢不同,從2016年至今,聯想公司的股價一直在4港元和8港元之間持續震盪,並未伴隨聯想的營收增長而出現明顯上升。

亮眼業績背後,聯想的危機與現實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據一名PC市場的從業者石浩介紹:“聯想的高增長來自PC市場的換機潮,但這種換機潮並不持續,比如今天的Windows系統已經長達4年未進行更新,在不缺少性能吃緊的前提下,隨著芯片性能的提升和PC壽命的延長,電腦換機週期也在被無形延長。”

亮眼業績背後,聯想的危機與現實

Avast2018年報告

與此有關的佐證是:據安全廠商Avast 2018年發佈的報告顯示,2015年以後的“新”電腦約佔電腦整體比重的10.4%,Avast在報告中指出,當下PC的換機週期是5年,這一週期遠遠高於手機市場的2年,所以PC市場的高增長隨著Windows的停滯更新等外部原因的變化,並不持續。

而這種不持續性的增長,在石浩看來:“隨著聯想對三大業務中另外兩大業務——移動業務的倒退和數據中心業務的不及預期,導致了聯想市值的停滯”。

不過,燃財經在整理聯想2020財年第二季報告時也發現:和過去的財報相比,新財報中聯想三大業務的毛利潤均得到了提升,其中公司整體稅前利潤年同比增長45%。

聯想的痛

2019年,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曾發內部信稱,聯想年收入已超過3500億人民幣。

但撐起這一目標背後,移動業務的連續下滑和數據中心業務的慢速發展卻成了聯想陽光之後所必須面對的痛。

作為聯想品牌的代表,聯想手機曾和PC一樣輝煌,而基於在PC上的成功,2014年1月聯想斥資29億美元從谷歌手中收購了被技術剝離後的摩托羅拉移動。

但和PC不同的是,摩托羅拉併入聯想後並未給聯想帶來新機會和新起色,反而在2019年以前連續虧損累計超過了20億美元。

為了縮減虧損,2016財年至今,聯想的營收總貢獻佔比中,移動業務已經從當年的21.8%,縮減到今天的9.8%。

持續縮減背後,在2020年的第二季度財報中,聯想雖然討巧式的在移動業務介紹中,用到了“盈利水平持續改善,創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以來新高,實現稅前利潤5810萬人民幣”的描述,但108億元的營收背後,稅前利潤卻只有5810萬元。

對此,一名手機業內人士評價說:“手機市場的寒冬下,聯想的移動業務作為一個連續虧損多年的板塊,盈利了就是好的。”

聯想的數據中心業務和移動業務的誕生時間相同,2014年10月1日,聯想斥資21億美元從IBM手中買來了IBM X86服務器業務,這一業務就成了聯想數據中心業務的前身。

和移動業務相比,數據中心業務雖然在2020財年第二季度營收93億人民幣,但聯想卻並沒有主動公開稅前利潤的具體額度,而提到了同比增長19%的變化。這一額度,在2020財年的第一季度時是負5200萬美元。

據石浩介紹:“聯想當年買入的IBM X86服務器業務趕錯了時間,當時全球的科技巨頭都在發力雲計算服務,作為新技術,原有的服務器客戶都轉向了雲計算市場,聯想守著技術沒市場,只能自己消化。”

對於這一業務的未來命運,2016年聯想CEO楊元慶結合當時的市場判斷,提出了“三波戰略”:一是在PC領域進行持續創新;二是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要打造成未來的新增長引擎;三是發力“設備+雲”,打造下一代智能設備和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聯想在2019年的三年後並未實現“三波戰略”的第二目標,但據一名技術人員介紹:“從IBM買來的IBM X86服務器業務,成了聯想在第三目標上的技術基礎。”

這一結果的間接體現是:在聯想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的數據中心業務描述上,聯想最後提及“我們還將持續投入於邊緣計算、電信和A.I.人工智能等基礎架構,把握新的成長機遇。”

在石浩看來:“作為科技公司,聯想現在的規模已經很難通過收購實現增長,而PC市場的消費週期有限,所以聯想現在的挑戰依然艱鉅。不過,基於數據中心業務的發力,聯想依然有機會、有空間去實現對自己的破局。”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應採訪者要求,石浩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