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區的俗神信仰

古時候泉州城內及附廓的地域分成三十六鋪九十二境。每境有一所擋境的鋪主宮,奉祀著一種神祇及一些輔神,多為俗神,主要為地方性的民間神,也有全國性的民間神。其中,以來源於歷史人物的神明居多,他們生前或為封建王朝官員,忠勇節義,愛國愛民,功績顯著,從而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祀;或為有一技之長的平民百姓,誠信仁孝,多有善舉,堪為表率,也受到人們的懷念和奉祀。當這些歷史人物由人成神後,據說又能顯靈護國佑民,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求必應,能隨時為民排憂解難,消災納福,這就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信仰者,而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利用神權來支持政權,也十分重視“賜命馭神”,這就使得俗神崇拜代代相傳,並形成了相應的信仰民俗。

閩南地區的俗神信仰

泉州關帝廟

關羽和岳飛是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陶冶下成長的歷史英雄人物,都具有“浩然正氣”,後人以關壯繆戮力王事、嶽武穆精忠報國,合祀而稱“雙忠”。泉州通淮關岳廟,坐落在泉州塗門街,歷史悠久,香火鼎盛,是泉南著名古蹟,馳名海內外,分靈遍及臺、港、澳和東南亞;是海內外人士旅遊觀光、謁祖朝拜的聖地。近年來,關岳廟積極開展有關民俗、民間信仰的宣傳交流活動,既提高了泉州在海內外的影響,又發揮了通淮古廟“窗口”的宣傳作用,為泉州增添新的魅力。

“三月十五風吹頭巾,三月廿三雨澆花粉。”閩臺志書“風信”中,把三月十五的風叫“真人颶”,三月廿三的風稱“媽祖颶”,還說“真人颶多風,媽祖颶多雨”。

吳夲,北宋泉州同安人,民間名醫。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疫癘流行,吳夲設醫花橋,拯民無數。景祐年間(1034-1038年)卒,泉州人在花橋建宮奉祀,神宗時賜名慈濟宮,俗稱花橋宮。宋、明代分別賜封吳夲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俗稱花橋公。民間奉吳夲為醫神,上宮燒香禮拜,祈求平安,求醫求藥者甚眾。

閩南地區的俗神信仰

泉州天后宮

媽祖,名林默娘,生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生前常為漁民預測出海時的天氣情況、義務採藥治病、拯救遇險漁船,還曾點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當做航標引導迷航的商船脫離險境,後因在海上救人而犧牲。後人懷念其生前時常扶危濟險,救人於水厄海難,敬奉之為海神,行香祈禱,泉州各縣均建有天后宮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