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住墳園旁,奶奶夜晚為我掛燈指路,我收萬件古燈建博物館


我叫王現貞,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人,我出生的地方已經被陸渾水庫淹沒。1959年,國家提倡“戰天鬥地、大興水利”,76年我家作為庫區移民,搬到了大坪鄉。當時居住條件不好,我和大哥、爺爺奶奶住在墳場附近的羊圈裡,每天晚上自習課結束,奶奶都要提前掛馬燈給我們指路。奶奶去世後,我就對燈有了別樣的感情。後來一有錢就會收藏各種古燈、古物,現在收藏各類藏品幾萬件,2013年建成全國第一個燈具博物。#自拍我的故事#

1959年,為治理黃河,作為黃河重要支流的伊河,要修建水庫,防洪蓄水,同時給下游的伊川、偃師等縣提供水利幫助。當時我們國家正處於極度困難的時期,提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等口號,庫區居民紛紛離開自己的家園,洛陽市組織周邊諸縣十餘萬民眾,參與建設。我的爺爺、父親都在大壩勞作。1976年,我9歲,陸渾水庫進行二期建設,我們家再度從庫區搬遷至大坪鄉莊科村。

搬遷地住所有限,當時我和哥哥,爺爺奶奶住在一個墳園邊上的羊圈裡。我記得非常清楚,土牆草房,門上還有一個能伸出頭的大窟窿。當時上學有晚自習,每天晚上回家路過墳園,都有些害怕。奶奶就用一盞馬燈,掛在牆上,遠遠地給我們照明指路,我和哥哥順著燈的方向,飛快跑回家。有一次,奶奶在家紡花,誤了時間,我們兄弟倆只好在墳園外面等,看到奶奶打著燈出來,哭著跑過去。從此,不管颳風下雨,奶奶給我們打了將近兩年的燈……


後來新房蓋成,我們住進了新家,不用奶奶再每天惦記給我們打燈了。上高中時候,我喜歡化學,買了一臺照相機,到城裡照相館買回來顯影粉,在家自學沖洗照片。那時候,照相機很少,拍全家福的時候,設置成延時拍攝,然後趕快跑回要站的位置。這張照片也是我們家最珍貴的照片之一。

1985年,高中畢業後我選擇參軍,當時是在新鄉武警消防部隊服役。曾經有一輛拉汽油的罐車著火,隨時可能爆炸,駕駛員嚇跑了,我們通過泡沫降溫等方式,撲滅明火。我自告奮勇上車打開通氣口,排放罐車裡擠壓的廢氣,螺絲稍微鬆了一點,罐口二指多厚的鋼板蓋子就飛了起來,大量的廢氣撲面而來,帶著防護帽,臉上還沒啥事,只覺得喉嚨裡就像著火了一樣……

油罐車滅火之後,我們保住了半車汽油,把群眾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我卻因為呼吸道灼傷住院。1990年,因傷退伍,回來後在閆莊鄉派出所開車。97年清退非公人員,選擇了買斷工齡。當時嵩縣還沒有正規的公交車,我貸款6萬元購買了第一臺公交車,三年後轉讓,獲得16萬餘元,賺取人生第一桶金。之後又購買一輛長途客車,跑嵩縣到洛陽,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有1萬左右的收入。之後又開了一個副食批發部,做點小生意。


在派出所的時候,經常下鄉,就有意收藏一些民間散落的古玩、古董。有一次,看見一個收廢品的,板車的車杆上掛著十幾個馬燈、風燈,正在逐個往地上摔,砸破玻璃罩。我就問他,他說:玻璃沒人要,燈還能賣廢鐵。我讓他別砸了,5毛錢一個,全收了,後來他又給我找來幾百個,有的燈連我也沒有見過。於是引起我極大地興趣,到處尋找各種各樣的燈具。

在嵩縣陸渾水庫的下面,有一處仰韶文化遺址,水庫沒建成前,我從地裡就找到過很多陶器的碎片。通過對不同燈具的瞭解,加上接觸其他類型的東西,我發現嵩縣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華夏文明發展的縮影。後來就專心收集各種資料,實物,如今已經有幾萬件各類藏品。收的東西太多了,耽誤做生意,媳婦都問我:別人做生意多少都掙錢,你做生意咋會光出不進呢?其實我沒敢讓她見倉庫裡那上萬件寶貝。

1996年,縣裡組織元宵節燈會,我拿出來一百多件各種樣式的燈具進行展覽,沒想到吸引了很多人,圍的裡三層外三層的。就連當時的縣委書記也來觀看,他問我還有多少燈,我告訴他最少有兩間房子那麼多。書記讓我做好清點工作,要幫我申報民間博物館,我也是第一次聽說還能有民間博物館。2013年,經過縣裡的協助,我申報成功全國唯一的燈具博物館。


作為個人愛好,能夠得到領導的支持,以及國家的肯定,我的信心更足了。1997年冬天,我到南陽去收購燈具,晚上回到伊川火車站,地面上已經是一尺來厚的積雪。我當時拿回來五個紙箱,一個紙箱用塑料繩綁著,背在背上,另一個捆好掛在脖子上,可是還有三個呢,怎麼辦?只好用螞蟻搬家的方法,一隻胳膊夾一個,向前跑幾步,再回來轉運最後一個。好不容易遇上一個三輪車,好說歹說把我送到路邊,等了半個小時,還是沒有到嵩縣的車。

等到腳都凍麻了,一輛路過的販牛車,才停下來,一個人伸頭喊了一聲:“是現貞不是?回城不回?”他穿著大衣下來幫我拿東西,還讓我坐駕駛室暖身子。說起來話了,才知道他是在燈會上認得我的,知道我是個光收“破爛燈”的神經蛋。

有一年,我到農村收東西,看見一家農戶擋豬圈的板上有字,我拿水衝了一點,看見有“宋天才”的字樣,我知道辛亥革命時期,我們嵩縣出了一個軍官,就叫宋天才。一塊擋豬圈門的木板而已,我問他5塊錢賣不賣。農戶說好歹也是扇門,一個勁嫌少,最後掏50塊錢才買了回來。這是研究嵩縣革命文化的物證,在他手裡是塊門板,在我手裡就是個寶貝。


博物館成立以後,經常參加一些交流會,南方一個城市領導找到我,說讓我把藏品帶過去,每年給我100萬,一直到我下世,之後所有藏品歸人家,算人家當地的文化遺蹟。甚至有一些外國人找過來,要收購一些藏品。當時收的多,花錢地方大,說實話,我也猶豫過……

知道文物收藏的困難,家人悄悄給我很大的支持。我的爺爺、父親都是在陸渾水庫建壩時候立過功勳的人,我不能把屬於嵩縣的文物史料賣給別人,就算再困難,也只能留在嵩縣。

2016年,第二個博物館--嵩縣紅色革命歷史展覽館成立,共展出1000多件實物,有辛亥革命時期的鎮嵩軍遺物、嵩縣抵抗侵略日軍遺物、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嵩縣遺物,河南大學在嵩縣辦學,以及嵩縣解放等歷史時期的各種物證。

我比較自豪的是,嵩縣紅色革命歷史展覽館是實物展品最多的展館之一,而且展品全部出自嵩縣境內,也是目前國內規格較高的紅色文化展覽館,每年約有3萬餘人參觀。

2017年,嵩縣政府依託本地文化,打造兩程故里家風教育基地。北宋時期的兩程兄弟(程顥和程頤),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康熙皇帝曾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在當今國際上是僅次於孔子的漢學文化先賢。在原村小學的基礎上,開設“兩程故里家風教育展覽館”,我整理上千件藏品布展,政府委任我為館長進行管理。到現在為止,除了已經建好的三處展館,河南大學抗戰辦學遺址紀念館、陸渾水庫建設紀念館也都在快馬加鞭建設中。


兩程館的鎮館之寶是一次偶然收穫的清代書信,由南陽市鄧州寄往兩程祠的,有完整的信封和信件。上面兩枚“大清國郵政”的郵票,據說有極高的文化收藏和研究價值。從收藏燈具到現在,我受到縣裡支持,嵩縣父老鄉親的理解和鼎力相助,所有的收藏品,全部編號存放,概不變賣,交換。我是嵩縣人,這些藏品是嵩縣文化的代表,我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讓它們脫離嵩縣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