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人類軍事史上,首次運用空降作戰是二戰中的德軍入侵丹麥。雖然戰果不大,卻讓美國軍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1942年,美軍參戰後不久,開始組建空降部隊。第101空降師第506傘降步兵團E連就是在當時的託科阿營地建立的。

託科阿是美國佐治亞州一個人口不到1萬人的小鎮,遠離市區,是一個理想的訓練基地。作為一個新型的軍種,自然吸引了大批的熱血青年,但這裡的淘汰率居然高達66%,也就是說在5300名新兵中,僅有1800人能成為一名傘兵。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為什麼許多人選擇當傘兵呢?

首先,一戰後的美國經歷了可怕的大蕭條時期,那時的人們可以用民不聊生來形容。而這些空降兵們大都出生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他們中許多人是在缺衣少食中長大,常常為了生計不得不中斷學業,參加工作,養家餬口。

但他們都是愛國者,當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義不容辭的選擇當軍人。在他們看來,“亂世出英雄”,平常無比的工作比不上戰場帶來的榮耀和刺激。同時,他們也很現實,雖然傘兵很危險,但津貼在美軍中算是很高的。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其次,“愛慕虛榮”是每個年輕人的普遍心理,而一身漂亮的傘兵軍服,吸引著路人的眼球和兄弟部隊仰慕的神情。更讓嫉妒的是,他們還有一雙價格不菲、十分考究的傘兵靴,這讓他們的腰桿更加挺直,有“高人一等”的感覺。

在喜歡彰顯個性的美國青年眼中,傘兵和所有的精銳部隊一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標誌和符號。一旦通過考核,在衣服的左口袋上可以別有一枚銀翼胸標,軍帽上配有一個傘形標誌,同時戴有代表第101空降師的“嘯鷹”臂章,這樣的與眾不同讓他們很受用。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最主要的還是他們不願當一名碌碌無為、混日子的普通步兵。在這個經過嚴格篩選的部隊裡,留下的都是“強者”,在強手如林的部隊,周邊的戰友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同他們在一起,收穫的不僅是彼此信任,更多的還是安全感。

儘管他們知道當空降兵在訓練方面比任何一支部隊都苦,但他們更希望在這樣的部隊中,鍛煉出更加健壯的體魄、更加頑強的意志,同時可以收穫比朋友、同學關係更加緊密的戰友情。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E連在506團脫穎而出,與第一任連長索貝爾中尉有很大關係。

他28歲,是E連中年齡最大的軍官,這個年齡還是一箇中尉算是提的慢了,這與他的性格和人品有很大的關係。在連隊中,他不僅對官兵十分苛刻,而且小肚雞腸、嫉賢妒能,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但他卻帶出一支各項指標都是優秀的連隊。

一是,他很霸道,在職權範圍內獨斷專行,容不得人出錯,甚至有時“沒事找事”。例如:他會在週六一大早,對全連進行檢查,看那個不順眼,就取消其週末外出的權利。如果誰沒有按時歸隊,他會在訓練一天後,罰那人去挖一個2立方米的土坑,然後再填好。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這樣的“吹毛求疵”,讓E連的官兵人人高度緊張,口號喊得比別人響,動作做得比別人齊,體能等軍事訓練更是超過了D連和F連,成為2營的標杆。這讓索貝爾很有成就感的同時,決心將E連打造成全團的榜樣。所以,在管理上更加嚴苛。

二是,他很能折騰人,常選擇一些標新立異的訓練方法。在營地外有一個高300米的科拉希山(在印第安語中是“自己幹,沒人幫忙”的意思),506團的官兵經常以它為終點進行5公里往返跑。後來,“科拉希”成為506團的作戰口號。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但在索貝爾的帶領下,E連每天至少進行一次5公里往返跑;在沒有演習的日子裡,每晚近18公里武裝行軍是必不可少的訓練科目,夜行軍途中不準休息,不準喝水,因為水壺裡的水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為了增加負重。

最讓人覺得可鄙的是,他容不得別人比他強,首當其出的是溫特斯中尉。原來,團長辛克上校在一次偶然的視察中,遠遠的看到溫特斯帶領全連在做操,對他的耐心帶兵記憶深刻。在沒有和索貝爾商量的情況下,提升他為中尉。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從此,索貝爾常常找溫特斯的麻煩,檢查廁所等髒活、累活都交由他去做。其他排長也好不到那裡去,每次連隊訓練完,軍官們還要留下總結經驗,參加考試等,也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責罰。

軍官們對索貝爾的反感,反而促進了他們與士兵們的關係。因為在索貝爾的“管教下”官兵一起摸爬滾打、一起對抗他,可以說是整天和士兵們泡在一起,彼此十分信任。所以,E連很快成為全團訓練最刻苦、戰鬥力最強的連隊。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團長也對E連也寄予厚望。

E連所在的2營在辛克上校眼裡,儼然就是“尖刀營”,對其綜合素質和戰鬥力十分滿意和自豪。一天,他在《讀者文摘》上讀到一篇文章,說是日軍的一個營創下一項世界紀錄,3天行軍160公里,不服氣的他要和日本人比試一番。

於是,他安排最能吃苦的2營徒步行軍,而其他兩個營坐火車前往集結地。對E連來說,全副武裝的行軍倒不陌生,但這麼遠距離快速推進還是第一次。全體官兵興奮異常,因為他們要讓兄弟連隊看看,平日裡被他們嘲笑沒有休息日的E連有多強的實力。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這條路走起來並不輕鬆,再加上天公不作美,下著雨雪,道路泥濘、溼滑,很不好走。更困難要算那些迫擊炮手和機槍手,跌倒對他們來說是經常的事。一路上除了吃飯有短暫的停留外,其他時間都在不停的行軍。

辛克上校對這次行軍還是很自信的,為了宣傳第101空降師,展示美軍新軍種的風貌,他沿途聯繫了多家新聞媒體進行報道。2營的官兵遇到這麼多沿途市民來圍觀,自豪感油然而生,士氣也旺盛起來,3天行軍190公里,打破了記錄。

索貝爾憑什麼能打造出E連這樣強悍的連隊?“自己幹,沒人幫忙”

全員走下來的單位只有E連的第3排,作為獎勵,他們走在入城隊伍的前頭。E連也通過這次長途行軍,檢驗了部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已經結成深厚的戰友情誼,這份情誼是他們在戰爭中堅持下來的根基。

儘管索貝爾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只會言傳不會身教,但他對E連的“折磨”,反而促進了全連官兵綜合素質的提升,還是有功的。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兄弟連》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