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堅持,“中國玉泉窪”有耐力

■ 週末人物 我們都是追夢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 本報記者 盧昱 楊國勝 本報通訊員 高亮

在濰坊市坊子區坊安街道有個窪裡村。汽車從濰安路右拐,映入眼簾的便是寫有“中國玉泉窪”五個大字的石刻。在村中漫步,只見這裡環境優美、戶戶安居。村子周邊,果蔬種植區、採摘區、觀景垂釣區、養殖區、農耕文化園等星羅棋佈。村東是現代化的鋼結構溫室大棚,村西是養牛場和沼氣處理廠,整個農業鍊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圈,循環往復中,效益便自然冒出。

窪裡村從“落後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這是村黨總支書記劉向東帶領黨員、群眾同心合力,埋頭苦幹出來的。鄉親們紛紛說:“窪裡村缺什麼,也不能缺了劉向東!有了他,我們就能過上好日子,就有心氣兒、有奔頭兒!”

企業家回村,帶領老少爺們兒勤勞致富:“智能種植床”

一年收菜16茬

窪裡村地勢四周高、中間低,一到雨季四面的水就往村裡淌,彙集成一片水窪,村落因此得名。而今,窪裡崛起了,是新農村的高地。

在窪裡村,玉泉窪精準農業示範館佔地8.46畝的新式玻璃溫室大棚裡,整齊地擺放著60多個箱體“種植床”,每個“種植床”上一拃多高的葉菜整齊劃一、長勢旺盛。指著眼前的“種植床”,劉向東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利用三年時間研發成功的‘智能種植床’,一年可以種植蔬菜16茬,這樣算下來1畝地產值可達100多萬元。”

以前在地上種植,現在咋種到了“床”上?面對著記者的疑惑,劉向東詳細介紹,“智能種植床”是他們首創的技術手段,為蔬菜種植提供了一個類似“床”的生長環境,實現了蔬菜種植“從地上到床上”的轉變。“種植床”長23米、寬1.8米,裡面包含了地源熱泵、種植基質、酵素髮酵等技術,以及一系列的自動控制系統。經過三年的反覆試驗,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生產技術規程,併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保護。

記者看到,每張“種植床”上都有黑色“土壤”,大約有25釐米厚,這是種植床技術的核心種植基質。據悉,基質層是由德國泥炭土、玉米秸稈加生物菌種揉絲髮酵而成的,能夠在保證養分的同時有效分解氨氣等有害物質,可以循環利用20年。

“正是利用這種先進的基質,加上我們研發的酵素髮酵技術,可以解決有機種植中土壤轉換期長的問題,生產的蔬菜當年就可以達到國家有機標準。”玉泉窪種植專業聯合社技術副總周文正說,“智能種植床”採用全封閉無菌環境,箱體的中間有夾層,夾層底下有空氣,利用水牆和空調為作物提供18℃-25℃的恆溫生長環境。同時,採用滴灌設備配合人工,就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長時間和產量,實現精準定產。

這種“智能種植床”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採用床體式設計,實現了立體種植、生態循環,對地理環境的要求比較低,無論是山地丘陵、鹽鹼地帶,還是沙漠地區、邊防海島,甚至是空中菜園、閣樓,都可以使用,而且可以個性化定製,非常方便。“玉泉窪首創的種植床種植模式,突破了種植上的地域、空間限制,是種植模式的變革性改變。”對於這項技術,青島農業大學教授王振興曾給予高度評價。

在劉向東的規劃裡,他要將窪裡村打造成“中國玉泉窪”。而在2011年時,窪裡村是遠近有名的落後村:村裡村外,全是土路;村委辦公室10多年沒有修;村集體無收入,村“兩委”軟弱渙散;從1992年到2011年,換了9任村黨支部書記……落後的生產條件,貧瘠的自然資源讓窪裡村很難從根本上摘掉落後的帽子。

如何能讓窪裡村摘掉落後的帽子,成了村民熱切盼望、坊安街道黨工委一班人掛念在心的一件大事。2011年,坊子區村“兩委”換屆工作拉開帷幕後,在窪裡村組建起一支有戰鬥力、凝聚力的新班子,迅速帶領村民改變村莊面貌已迫在眉睫。誰能挑起這副“重擔”?坊安街道黨工委和窪裡村民都把目光瞄準了劉向東。

當時剛過不惑之年的劉向東,在村裡口碑頗佳。作為土生土長的窪裡村人,他青年時離家創業,憑著踏實與誠信積累起資金,成立了濰坊市天峰建材廠。到2010年,公司已發展成擁有600多名員工的大企業,在建築行業有著響噹噹的口碑。他也沒忘記窪裡這片水土的養育恩,從2007年起,他就陸續拿出十幾萬元支持家鄉建設。

為了請劉向東出山,街道領導大年初一就來做他的工作,連續幾天找到他說明情況,請他回村帶領群眾致富;村裡的父老鄉親,更是利用過年的機會多次反覆懇請。面對選擇,劉向東陷入了沉思,一邊是自己傾心經營的企業,一邊是亟待走出困境的父老鄉親,他徹夜難眠。

而作為一名黨員該作何選擇?劉向東想,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夥兒富了才算真富,這堅定了他二次創業的想法。他毅然作出決定——帶領老少爺們勤勞致富!

“有機產品並不僅僅只是

產品,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劉向東給人第一印象是,身材不高、語調平緩、外表儒雅。而接觸多了,聊起村子、農業發展時,他則思路清晰、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思考。

熟悉農村風土人情的劉向東,抱著歸零的心態回村。他知道,只有踏踏實實地解決群眾當下最關心的難題,才能不負鄉親們厚望,才能對得住村支書這個位子。

當時,“水不通、路難走、電壓小”是困擾窪裡村多年的老大難問題,也是涉及全村群眾切身利益的最直接問題。但村集體沒有一分錢,怎麼辦?個人出資!劉向東拿出40多萬元,僅用1個月時間,便帶領鄉親們新打機井3眼,鋪設主管道3100米、分管道15000米,戶戶安上了水龍頭,全村群眾都吃上了自來水。之後,他又協調資金,拓寬整修出村路6000多米,加固塘壩護坡210米,鋪設雨水疏通管道200米,對村內老化供電線路進行改造,更換了250V變壓器,保障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用電。從此,窪裡村徹底告別了東家沒水西家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況,全村百姓拍手稱快!

村子要發展,必須建立起一支有戰鬥力、凝聚力的班子。劉向東一方面帶領班子成員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結合創先爭優活動進行公開承諾,接受群眾監督,“兩委”幹部每人包靠一個困難家庭,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為發揮村民監督作用,籌建村民監督委員會,選出30名村民代表,既發揮監督作用,又參與村居事務民主管理。對村中發展大事要事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宜,採取班子達成意向、黨員和村民代表討論通過的程序實施,保證黨務、政務公正公開。

另一方面,劉向東與班子成員身體力行,積極投入村委及村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他先後投入60多萬元積蓄建成1500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地面全部硬化,安裝了籃球架、壓腿架等十幾套健身器材。新建集遠教中心、農家書屋、衛生室於一體的組織活動場所15間,豐富了全村百姓的業餘生活。現在,文化廣場成了群眾傍晚娛樂的聚集地,老黨員王洪明心裡樂開了花:“老活動場所是用木頭頂著房頂,下雨就漏,現在好了,俺們這些老夥計總算有個‘家’了!”

多年的企業經營使劉向東養成了“凡事預則立”的習慣。自打幹上了村支書的第一天,他就開始琢磨如何帶領鄉親走上致富路。劉向東帶領黨員和村民代表去壽光三元朱村、煙臺等地考察日光溫室蔬菜生產種植技術。

學習考察回來後,大家都認為窪裡村土質好,引進有機種植業會有發展前景。“有機最大的意義在於它是用整體合一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產品和生活方式。因為有機產品並不僅僅只是產品,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考慮的不僅僅是食物的安全,還考慮到我們的飲食和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關注生態環境的整體可持續性。”種了幾年蔬果,劉向東對有機產品有著更深的理解。

5個合作社組成專業聯合社,集肉牛、肉豬養殖,蔬菜水果種植於一體

可在當時,一算前期投入,黨員和群眾都傻了眼,建設一個大棚就需要十幾萬元,對於多年沒有經濟收入的窪里人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危急時刻,劉向東的堅定給群眾們撐了腰:“大家只要想好好幹,錢多的多拿,錢少的少拿,剩下的我全出!”就這樣,村民們東拼西湊,你3萬、我2萬,一個月的時間,19個日光大棚建起來了,劉向東自己墊付了200多萬元。

發展種植業必須有科技支撐。劉向東先後從省、各市請來40多名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面對面講解、手把手傳經,並高薪聘請兩名技術專家駐村指導,保證科學種植。

為在更大程度上保證群眾利益,將種植業做大做強,劉向東又註冊成立了由天霞合作社、眾意合作社、東山合作社等5個合作社組成的濰坊市玉泉窪種植專業聯合社,集肉牛、肉豬養殖,蔬菜水果種植於一體,同時建成5200平方米蔬菜加工廠和容納500噸蔬菜的冷庫以及2600米的葡萄觀光長廊。

劉向東的妻子趙霞說,當時上蔬菜大棚,劉向東晚上12點前沒合過眼,很多時候凌晨三四點鐘起床便一頭鑽進棚裡。有一次冬天颳大風,為保住蔬菜,劉向東竟爬上大棚用整個身體死命壓住大棚薄膜,一旦吹下來就會被重摔。看著當上村支書後瘦了21斤的劉向東,趙霞疼在心上,對丈夫全力相助,現在她在玉泉窪種植專業聯合社擔任理事長。

“在最開始,走出傳統農業、轉變觀念是最大的難題。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標準不同,有機農產品更為嚴格,絕對不能使用化肥,而且種植基地要遠離公路500米,方圓10公里內沒有化工廠等等,我們一直強調不能用化肥,嚴把質量關。因為這個,我們沒少得罪人。”趙霞說。

當時,眼看第一批有機西紅柿要上市了,趙霞發現有一名村民偷偷使用了化肥,“當時我特別生氣,因為已經強調了很多次不能用化肥,但還是有人擔心產量上不去,就偷偷用了。”沒辦法,整整一個大棚的西紅柿全被趙霞和工作人員給鏟了。“不但這次的西紅柿不能賣了,連這個棚的土地都得重新‘養’,‘養’到符合有機標準之後才可以再種植作物。”

苦心人天不負。窪裡村的水果蔬菜因採用統一購種、統一管理、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的規範化合作社管理,產出的草莓、西紅柿、黃瓜口感好,質量有保障,因而迅速打開銷路。目前已與濰坊佳樂家超市、壽光等地簽訂了長期供銷合同;草莓大棚以“農家樂自助採摘”的形式開放後深受顧客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合作社的19種果蔬通過有機認證,玉泉窪有機果蔬獲國家“一村一品”認定和“濰坊農品”授權。

現在,劉向東依然認準有機農業的路子。“不管做什麼,都不要急於回報,因為播種和收穫不在同一個季節,中間隔著的一段時間,我們叫它:堅持!”今年40歲的周文正也這樣認為。窪裡村“兩委”每年赴先進地區、高校院所考察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發展模式和管理知識,廣泛對接國內外先進的農業科技和領軍人才。窪裡村先後與以色列LR集團、中國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專家科研團隊等進行技術合作,學習應用節水灌溉、立體栽培、生物防控、有機堆肥、土壤改良、智能植床等技術,園區畝產提高30%以上。

“農業不能單打獨鬥,

一定要強強聯合,達到精準”

有機,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產方式。在窪裡村,每個大棚裡都鋪著四十方牛糞,發酵好的牛糞不臭,有淡淡的酵素味。為了讓土地達到有機種植基地的要求,玉泉窪種植專業聯合社打造了“沼氣+種植+養殖”的循環生產模式。目前,園區386畝土地達到有機種植條件,年產沼氣1000立方米、有機肥2萬噸全部供應園區使用。

去年上半年,玉泉窪種植專業聯合社在窪裡村西側的嶺上投資建設了嶄新的養牛場,現在有286頭奶牛。有別於不少小型養牛場低矮的牛舍,窪裡村養牛場的牛舍如同廠房般寬敞,並且採用了水簾、風機、空調等進行降溫,讓奶牛生活在舒適的環境當中。

與其他養殖場不同的是,窪裡村的養牛場裡並沒有堆糞池,也沒有專門人員負責清理糞便。奶牛的腳下踩著厚厚的稻殼,卻僅有少量的糞便。“這些稻殼就是養牛場沒有‘異味’的原因之一。”劉向東告訴記者,他們的養牛場採取了“發酵床”技術,不出牛舍就處理了糞便,這樣就不怕下雨天糞便隨著雨水流出而汙染環境了。

記者瞭解到,牛舍內要先鋪設30釐米厚的墊層,然後又鋪設80釐米厚的稻殼,組成“發酵床”的基礎部分。“發酵床”要發揮處理糞便的作用,還需要半年噴灑一次特製的生物菌。這樣,窪裡村發展有機農業產生的根、莖、葉、果實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們利用自己園區產生的根、莖、葉、果實等發酵成有機酵素,再加上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融合加工成生物菌。通過噴灑機器將生物菌均勻地噴灑到稻殼上。這樣,‘發酵床’就可以發揮作用了。”劉向東說。

劉向東一直強調,用科技驅動農業發展。最近,他到上海考察數字化農業設施。“在青浦區,有個研究農業19年的專家,一直在做農業數字化生產。他有一個100畝地的農業工廠,總投入1.5億元,已有108項專利。他的所有設備全是自動的,從育苗、播種、收割,全都是機器人。我們研發的機床,和他的自動化結合,才能更成功。農業不能單打獨鬥,一定要強強聯合,達到精準。”

“我還在關注蔬菜的物流和倉儲。今年,我們聯繫了一位做生物防腐劑的專家,他在研究‘蔬菜銀行’,春天生產的菜可以保存得很好,到秋天賣。還有蔬菜的深加工、代加工、電商銷售問題,都需要研究,不能讓我們辛辛苦苦種的菜瞎了(當地方言:浪費了)。”劉向東說。

在窪裡村,有數處“中國玉泉窪 有機進萬家”的標語,這是劉向東的夢想,如今也成為現實。玉泉窪牌有機蔬菜逐漸打出了名聲,並遠銷北京、上海等地。“你們針對社區做銷售很好,咱們的質量沒問題,服務要細化。兩敗俱傷的事兒,我們不要去幹。”記者採訪時,有兩個高密的小夥子,來找劉向東談有機蔬菜銷售事宜,劉向東這樣對他們解釋。

打造農業產業化特色生態

小鎮,中國第一“莫沙夫”

揚帆起航

“只改變種植技術和管理營銷模式,既無法從規模上解決產業化和品牌化問題,又無法在品控的同時,解決成本問題,更無法在營銷上解決信任和溢價問題。從全球的成功案例看,用三產帶動一產、用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價值、用場景體驗帶動在地化銷售、用文創復活傳統產業的操作模式,或許才是我們鄉村振興中亟待學習的產業路徑。”有機果蔬發展得越來越好,劉向東又把目光放在了農業轉型升級上:“中央有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政策,我就想著能不能在玉泉窪也發展現代旅遊觀光農業,為遊客提供觀光、休閒、度假服務。”

窪裡村先後流轉土地2200餘畝規劃建設了玉泉窪生態觀光園,將有機農業延伸到餐飲娛樂、觀光旅遊、教育培訓等服務業領域,先後打造了農耕文化體驗區、休閒採摘區、兒童娛樂區等19個景點,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實現了農業與旅遊業的有機結合。

在劉向東看來,瞄準有機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大力發展“新六產”。這是窪裡村“三產融合”為農業增值、增效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昭示著這個小村莊的“錢途”。近年來,坊子區堅持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推廣發展田園綜合體、品牌農業、農業旅遊、養生度假、生態農業五種模式,全力加快全域鄉村振興步伐,窪裡村在這股熱潮中也跑在前列。

除了深耕窪裡的土地,劉向東還積極地走出去,向國外先進地區學習取經。經過幾年的籌劃運作,去年3月份,窪裡村與以色列LR集團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聯手按照農業“新六產”和田園綜合體模式,以玉泉窪生態觀光園為龍頭,打造農業產業化特色生態小鎮,中國第一“莫沙夫”揚帆起航。

“莫沙夫”是以色列最流行的農業社區模式,由80—100個分散家庭組成,在產銷方面盡享有組織的合作。它給該國農民帶來豐厚的收入和較高的生活水平。玉泉窪“莫沙夫”項目總投資20億元,佔地3萬畝,協同周圍15個行政村共同發展。其中,一期核心區佔地面積5000畝,規劃建設生態養殖區、有機果蔬種植區、農產品加工區、生活居住區四個板塊。

劉向東向記者描繪:“我們要高標準實施智能大棚、生態牧場、培訓中心等項目,在做大做強有機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二產加工業和三產休閒旅遊、住宿餐飲、教育培訓等產業,不斷延伸拉長產業鏈條,最終目標就是建設美麗生態有機小鎮,讓農民早日實現莊園式生活夢想。”他的目標就是建設美麗小城鎮,使百姓全部能過上莊園式生活,把土地統一流轉過來,公司化運轉,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入股、打工等多種形式增加收入,使群眾過上田園式小康生活。

“我們整個園區,讓鄉親們入股,讓他們都參與進來,發動他們的積極性,越幹越有勁兒。另外,拿出百分之二十的收益給村集體,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村民的民生難題,不是我的最終目標,如何讓村民全部富起來才是我的‘窪裡夢’。”劉向東深知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