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形成實質性競爭時,為什麼兩家供應商就是充分競爭?

能夠形成實質性競爭時,為什麼兩家供應商就是充分競爭?

​摘自劉寶紅最新專著《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3版,京東有售。

這裡的核心問題是,對於一個品類,究竟多少個供應商就算競爭充分?品類是具體的採購項,比如紙箱子和芯片是不同的品類。對於紙箱子這個品類,下面有多個料號,究竟有幾個供應商,才能形成充分競爭?

答案是,當能形成實質性競爭的時候,兩個供應商就是充分競爭。注意這裡的前提是“實質性競爭”:你是一米八的個頭,你的同桌一米七五,你們兩個個頭差不多,可以互相掰手腕,能夠形成實質性的競爭;前排的小姑娘一米六,沒法跟你掰手腕,你們就形不成實質性的競爭。

讓我們舉個例子。大家知道,商用大飛機在世界上只有兩個供應商,波音跟空客(在C919商業化之前,中國商飛還不算)。波音和空客是典型的寡頭,但遠遠不是壟斷。這時候很多人就鄒眉頭,說我替這些企業說好話。且聽我詳細解釋。

壟斷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賺錢,賺取超額利潤。如果他們是壟斷的話,至少有一家會賺取超額利潤。細看波音、空客十多年來的盈利歷史,你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波音的平均淨利潤率為4.6%,空客呢則只有區區2%[1]。在此期間的任何一個季度,波音和空客的淨利潤從來沒有超過9%。考慮到美國航空、國防工業的平均淨利潤為7.46%(2015年1月)[2],波音和空客都算不上超額利潤——街道上賣紅薯的還至少賺十幾二十個點呢。這說明大型商用飛機行業的競爭還是相當充分。

能夠形成實質性競爭時,為什麼兩家供應商就是充分競爭?

圖1:波音和空客的盈利水平(2003-2015)

這也是為什麼在北美和歐洲,一旦政府找你的麻煩,說你壟斷,你唯一要做的是找到一個競爭對手,說xxx公司還沒死,能夠形成實質性的競爭。這也是為什麼英特爾不敢把AMD整死,否則他們自己就要被迫拆分。當然,英特爾的淨利潤雖然十幾個點、二十點出頭,跟街道上烤羊肉串的淨利潤有得一拼,我還是不認為他們在賺取超額利潤。

對於這些,很多職業人都不理解,就像我跟一個供應鏈總監的微信對話:

【職業人問】波音、空客主導全球客機市場,他們應該也會積極地提升利潤去彙報他們的利益相關方。為什麼他們在擁有價格主導權情況下,不去調整價格,提升利潤率呢?難道僅僅因為波音和空客之間的競爭造成?

【劉寶紅答】不是競爭是什麼?否則他們會不轉嫁給客戶?

【職業人問】您引用該例子的用意是闡述飛機這個旁人看來一本萬利的好項目。好買賣也存在競爭,故而不存在絕對壟斷一說。個人理解可能還有政府管控參與在內,試想波音、空客形成價格“卡特爾”聯盟,雙雙價格提升20% 市場也只有接受的份。不過飛機制造業如此低的利潤率,也是讓我大跌眼鏡了。

【劉寶紅答】造飛機可以說啥都是,但就不是一本萬利。航空業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科技,最後一點也很重要,長週期、慢回報”[3]。就拿美國來說,航空製造業平均淨利潤7.5%,可以說是“操著賣白粉的心,賺不過賣紅薯的錢”。波音和空客絕對不是什麼的“卡特爾”聯盟。否則的話,為什麼不操縱市場,每家賺70個點的淨利潤?這也跟政府管控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我沒有看到哪個政府在限制波音、空客的價格。後面的驅動因素呢,還是市場競爭:雙寡頭,如果能形成實質的競爭,就是充分的市場競爭。

我們知道的大多是錯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幹我們現在乾的活,受我們現在受的罪。

經常會有人問,兩個供應商,比如波音和空客串通的話怎麼辦?串通有可能,但可能性很小,形不成系統性的問題,不然的話,兩者之間至少會有一個賺得滿盆滿缽。你這麼給審計人員解釋,他們當然不滿意;你繼續解釋,說這都在劉某某的書裡寫著呢。劉某某是誰?審計還是不買賬。這會兒,你可以講個通俗易懂的故事,黃狗跟黑狗的故事,相信是個人都能聽得懂。

黃狗跟黑狗是同一個主人,一起撒歡兒,一起曬太陽,一起汪汪叫,好得就差穿同一條褲子了——之所以沒穿,是因為狗不穿褲子。什麼時候就不好呢?當廚房裡扔出來的骨頭只有一根的時候,兩隻狗肯定會打得頭破血流。這就是競爭。那有人可能問,如果扔出來的是兩根、三根、四根骨頭呢?兩隻狗只會鬥得更激烈,因為可失去的東西更多了。

這就如你是個小公司的時候,每年只做幾千萬、一兩億的生意,老闆想,我什麼時候能做到10個億,我就心滿意足了。等做到10個億,你又奔著20億、50億去了。等做到50億,你又想著100億,200億了。慾望是無限的,這也是市場競爭的一個基本假定,是市場競爭的驅動力。

有一次我去長三角的一個四線五線城市,那個鎮上有兩個競爭對手,都是百億級的企業,大概佔市場份額的百分之七八十。兩個老闆相恨相愛多年,可能以前都是一個村子裡的,應該說是很容易互相串通,控制市場,操縱價格,但兩個公司打得頭破血流。我培訓過的那個企業,平均淨利潤大致就一兩個點,另一個也好不到哪裡去。鬥得實在連別人都看不過去了,有個企業家(也是我的客戶)就把兩個老闆叫到一起喝茶,說你們都是成年人了,怎麼做事跟小孩子一樣。於是兩個企業就稍微收斂一下。但沒過幾天,新一輪的價格戰就又開始了,而且比以前更兇。這就是市場競爭。

我為什麼要連篇累牘講這些呢?企業每每遇到供應商績效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競爭不充分甚至壟斷。我想說的是,競爭任何時候都很充分:任何東西,這地球上都能找到兩個或更多的供應商。不是競爭不充分,而是管理不到位,比如供應商有選擇,沒管理;輕選擇,重淘汰。我們缺的不是競爭;我們缺的是管理。

講到這裡,我們順便提一下國產大飛機C919。進入商用大飛機領域的一大目標呢,就是打破波音、空客的“壟斷”。壟斷的目的不就是超額利潤嘛,那連5%的平均淨利潤都不到,還算壟斷?既然壟斷不存在,還要打破什麼呢?是的,商用飛機是寡頭供應,供方力量相對較大,雖說競爭充分,但還是沒有白熱到鐵皮箱子那些行業的程度,讓你對供應商說什麼就什麼。但是,你拿不到你想要的,或者說你認為你應得的,就怪罪到供應商“壟斷”,恐怕也不合適吧。

可以說,商用大飛機是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個國家制造能力的終極體現。我對中國的製造能力很有信心,相信我們能造出更好、更便宜的大飛機來。但我不認為這跟打破“壟斷”有什麼關係,大可不用上綱上線到那個高度。歐美不賣給我們第五代戰機是真,不賣給我們最新發動機是真,這些事關國家安全和大國地位,我們得自己來開發。但是,如果你告訴我,波音跟空客要卡我們的脖子,不給我們賣波音787,空客320什麼的,我們以後得騎驢上北京,我打死也不信。

再看看《誰買了C919》一文(見表1),你就不覺得那些數字有些怪嗎?難道飛機行業有最小起訂量什麼的,比如要買就買15,20或者30 架?或者說,中國企業一旦買飛機,就最少買15架20架什麼的?我還專門去看波音飛機的銷售數據,發現沒這回事嘛,這些同樣的航空公司,有時候買1架,有時候買3架什麼的。既然這些數字不是採購方造成的,那一定是由供應方決定的。如果一個供應商跳出來,對著那二三十家客戶說,你們每家買我多少多少個產品,你馬上就聯想到那兩個字?你現在就知道,為什麼要不但查其言,而且要觀其行了。

能夠形成實質性競爭時,為什麼兩家供應商就是充分競爭?

表1:中國商飛C919打破“壟斷”

數據來源:《誰買了C919》,“我愛飛機”微信公眾號,2017年6月21日。


[1]數據來源:ycharts.com。平均淨利潤是各個季度的簡單算數平均值。

[2] Margins by Sector(US), http://pages.stern.nyu.edu/~adamodar/New_Home_Page/datafile/margin.html。

[3]王光秋:我國航空發動機哪些關鍵技術被“卡脖子”,鳳凰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