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20年才發現: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01

我的性格屬於內向型,不太喜歡與人社交,除非是特別熟悉的朋友,一開始我很反感自己這一點,但最終卻又成為了我的優勢。

我媽是個熱愛社交的人,小時候我一度認為不愛社交是一個貶義詞,現在發現,不愛社交其實沒什麼,只是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只要善於利用也會成為你的優勢。

問題來了,如何把內向、不愛社交變成一種優勢呢?

那就要倒推過來,外向的人喜歡往外跑,內向的人喜歡家裡待著,往外跑自然就要和各種人打交道,這種成長的方式往往取決於你認識的是什麼人。

如果你認識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朋友,經常出去和他社交,很容易也慢慢跟隨他的腳步,一起進步。但是,如果你認識的是酒肉朋友,那就對自身的成長沒有太大幫助,甚至變得越來越不愛學習。

其實對於內向的人也同樣如此,你在家做什麼事情,就決定了你交怎麼樣的“朋友”。

當初內向的我,喜歡宅在家裡,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打遊戲!從早打到晚,天天都和這個“遊戲朋友”玩耍,再後來慢慢認識了“動漫朋友”,天天沉迷看龍珠和海賊王,渾渾噩噩的生活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

直到有一天,我認識了“讀書朋友”,他讓我打開了新的大門。

從此之後,這個“讀書朋友”讓我充分發揮了內向者的優勢,因為我喜歡待在家裡,那如果待在家裡的時間全都拿來讀書,那宅反而成為一種巨大的優勢,我只要在家,就是在學習,那我會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時間去進步。

比外向者更為有優勢的地方在於,外向的人往往出去社交不一定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朋友,或者是有價值的朋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被動的選擇,甚至是你自身條件匹配的朋友。

假設你能力值只有5,那你認識的朋友大多數情況下也是5左右,而不會超越你自身條件太多,因為10分的朋友未必喜歡與你5分的朋友去玩耍,他們也一定是找10分左右的朋友。

就好比5分的你,很難和80分的馬雲成為朋友,除非你提升自我,讓自己的水平慢慢接近80分,以後才有機會和馬雲在同一個飯桌上。

內向者的優勢是什麼?

內向者可以隨便選擇自己的朋友,因為你的朋友就是書本,我可以挑一本50分的書看,也可以挑一本80分的書看,這往往取決於我自己。

不過,你首先要認同書就像朋友一樣,而且書往往比朋友更好,因為是某個名人將自己大半輩子的經歷濃縮成一本書,而且還經過了不斷地修訂,最後彙集而成。

段永平用了62萬美元拍賣和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段永平總結道:這不是一單生意,我不是想向他請教什麼,他也沒有什麼秘密要告訴我。他能告訴我們的,都已經在公開場合告訴我們了。我和他一起吃個飯,就可以對他的東西更關注,以後可以少犯些錯誤。

其實和巴菲特吃飯還真不一定學到什麼,因為很多內容都已經在書裡了,例如《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滾雪球》。你吃透這些書籍,比你花時間去問他問題更好。

因此,我們雖然不能和80分的馬雲成為朋友,但是可以透過看80分關於馬雲的書籍去進行學習,慢慢足不出戶就能夠從5分提升到10分、20分的機會。

這遠遠要比出去社交提升的更快,不過,如果你社交的目的純粹是娛樂,那就另當別論了。

這就好比看書不是選擇能夠對自己有所提升的,而是選擇一些消遣娛樂性質較強的小說類書籍。


02

我一般很少看小說,大部分看的書籍都是非虛構類書籍,這些書籍能夠幫助到我個人成長。

我也不是故意想要看這些書籍,而是還真的挺喜歡這些非虛構類書籍,他們非常實用,解決了我生活中很多難題。

對於虛構類書籍,看完的感覺就像看完一場電影,不能直接從裡面獲得些什麼,也許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不是不好,只是效果來的更慢和更加間接,有時候你也未必能夠領悟到。

相反,非虛構類書籍包括《溝通的藝術》、《窮查理寶典》、《把時間當作朋友》這類書籍,往往看完後有很大的收穫,前提是我不僅看了,還運用了書中的知識,這才會屬於你的。

在生活中經常忽略的事情都能夠直接在這類書籍中獲得啟發,其實就像我讀碩一樣,讀的大部分書籍也是這一類,例如《財務分析》、《公司理財》,這些對有些人來說特別無聊,對我來說看完還真的如獲至寶。


03

我不會選擇一些“沒用”的書籍,什麼是對我“沒用”的書籍?就是我暫時還不需要的書籍。

例如育兒類書籍,對我這個階段來說就沒什麼用,但日後某個階段有需要,我才會第一時間挑這類書籍去看,否則更多的是選擇當下對我有用的書籍,例如寫作、職場、時間管理等方面。

有一類書籍我幾乎任何時候都可以拿來看,因為往往越早學就越輕鬆,越早學就越划算,例如理財、英語、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口才、寫作等等,這類書籍只要我有空閒時間都會看。

還有另外一類書籍,例如人工智能、互聯網、心理學等,我都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看,之前區塊鏈很火,我就會找一本《區塊鏈技術驅動金融》來看看。

挑對的書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則你看書看得再多,例如看十多本育兒書,書是有價值的,但是書對你卻沒有價值,整件事情最後就是毫無價值,不要做這麼傻的事情。

事實上,我有一個忠粉倒是真的在做這件事情(原諒我),因為他才高中,看到我經常提及投資,他就跑去看各種投資書籍。

其實投資書籍對他當下來說未必是最重要的,他也沒開戶炒股,更沒有本金去炒股,看這麼多投資書籍有什麼用呢?

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學業上,或者看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書籍,這樣才有更大的意義,對個人的成長更有幫助。


04

挑選完對自己有用的書籍,也未必能發揮作用,因為很多人不懂得利用書籍,遇到對的書,也要有對的方法。

其中一點很重要,必須要重複!很多人看完對自己有用的書籍,過程雖然會感嘆!哇!說的太對了!太好了!結果看完之後,沒過幾天就好像沒看過一樣,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一本你當時覺得“相見恨晚”的書籍,你必須要多看幾次,否則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

按照遺忘曲線,你看完一本書後,20分鐘後能記住的內容只有58.2%,過了1天只有33.7%,過了一個星期只記住25.6%的內容,你可以自己試一下,隨便回憶一本書,能夠記住的內容到底有多少?太少了!


內向20年才發現: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所以要多看幾遍,《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很多人都覺得不錯,但好像財富觀念也沒有改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看的太少了。

這本書我中文版看了3次,英文版看了2次,有時候會粗略再讀一次,或者挑選其中重要的章節去看,每次看都會有新的發現,而且因為我一直都在學習和進步,半年前看這本書的我,和今天看這本書的我,感受會很不一樣。

有些觀點半年前覺得很有道理,今天看來又覺得好像只是忽悠人,或者是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除了重複看以外,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進行輸出,可以看完書後找一個朋友分享書中的內容,這個方法比重複更能加深印象,因為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出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你能夠成功複述,其實已經代表消化了書中的內容。

如果沒有願意聽你分享的朋友,你也可以自己寫作,順便還可以鍛鍊寫作能力,或者向我公眾號投投稿也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