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老青島的婚嫁風俗,看那些年是怎麼“將媳婦”的

六十多年以前青島地區的婚嫁風俗是很有趣的,男方娶媳婦叫“將媳婦”,女方出嫁叫“發赴(富)閨女”。

那時的女性始終被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束縛著,不論婚後幸福與否,都得認命,從一而終,沒有婚姻的主動權與決策權,男人則可休妻另娶,有錢的男人還可以三妻四妾。

因婚嫁是兩家聯姻的喜事,是男女雙方的人生大事,故對男女婚事的風俗十分講究。除了極少數的娃娃親,童養媳外,絕大多數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男女雙方的婚姻都是要找媒人從中說和,給男方提親叫“說媳婦”,給女方提親提叫“找婆家”。

說說老青島的婚嫁風俗,看那些年是怎麼“將媳婦”的

在男女雙方不曾謀面沒有交往瞭解的情況下,婚事成不成全憑媒人一張嘴。雙方同意結親後,還要請人拆“八字”,並看其二人的屬相是否相剋若“八字”合,屬相不相剋這門親事就算基本說成了。

訂親即訂婚,俗稱“撒媒柬”。經過媒人從中斡旋,商定訂親的彩禮及選擇好訂親的日子。訂親當日男方的親朋在媒人的陪同下將用紅紙寫成的兩份“媒柬”(媒柬的主要內容有:男女雙方的姓名、年庚、男女方家長的姓名和媒人的姓名)和彩禮,(彩禮主要包括禮金、首飾、衣料及都是雙數的酒、糕點、糖果、粉絲、魚和四十個大饅頭)送至女方家。

說說老青島的婚嫁風俗,看那些年是怎麼“將媳婦”的

女方家則設宴招待男方來客及媒人。男方歸來時女方將簽上女方家長姓名的一份“媒柬”和二十個大饅頭及其他相應的禮品返還給男方,作為回禮(俗稱“壓回”)。彩禮和回禮的多少沒有硬性規定,而是視雙方的家庭經濟條件而定。

訂親後由男方請人按男女兩人的生辰八字算出結婚日子,並在婚前一百天內將結婚吉日通知女方,以便女方準備嫁妝,叫做“送日子”。是日,男方還是要攜帶與訂親基本相同的六樣禮品,由男方的親朋及媒人送往女方家中。女方設宴款待。

在結婚的前一天,準新郎在其舅父的帶領下,攜帶禮品到女方家作首次拜會,女方家設宴招待,但準新郎和準新娘是不見面的。是日,女方請一位公婆、夫婦、兒女齊全的婦女給準新娘用紅線將臉上的汗毛絞掉,並把頭髮挽成纂兒,這叫“開臉”(為新娘準備的嫁衣被褥也必須是由符合此條件的婦女縫製)。

傍晚,已打扮好的準新娘及家人為表示對其已故親人的懷念,準新娘在遠處遙望等候,其家人到塋地墳頭上壓紅紙,當看到家人回來時準新娘才回家,寓意就是告訴去世的親人,該女出嫁了。 在“發赴(富)閨女”的前幾天,女方擇吉日組織人員將陪送的嫁妝送往男方,一般是:大衣櫥一個、梳妝檯一個、椅子(或木凳)兩把、大木箱兩個、穿衣鏡一個、及銅盆(臉盆)架、面盆、其它小日用品及兩鋪兩蓋的被褥和隨嫁的衣物等。

男方設宴招待送嫁妝的人員,並付給一定數額的酬勞金。 在“將媳婦”的前幾天,男方的姥姥、姑、姨等親戚皆攜帶禮品前來祝賀,俗稱“看喜”,路途遙遠者由男方安排住宿。

說說老青島的婚嫁風俗,看那些年是怎麼“將媳婦”的

“將媳婦”當天的清早,男方家的門上張貼對聯,正堂、照壁貼大“囍”字,衚衕口兩側、拐角處及顯眼處貼小“喜”字,將陽溝口等陰暗處清理乾淨並堵好,以防黃鼠狼等有靈性的動物偷窺帶來晦氣。

男方還備有官轎一乘(或高頭大馬),花轎一乘,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披紅掛花,乘坐官轎(或騎馬)在前,花轎在後,在鼓手喇叭鑼鼓儀仗隊吹奏的歡快樂曲聲中浩浩蕩蕩的去新娘家迎親。

說說老青島的婚嫁風俗,看那些年是怎麼“將媳婦”的

女方宴請新郎後,新娘身穿紅色的嫁衣,頭蒙“覆眼”(紅蓋頭布),由其兄長從炕上抱到正堂中間的椅子上,新郎對其行跪拜之禮後,再有其兄長抱到花轎上,並有四名“送客”(青島方言:送kei)陪同去男方家。花轎行至中途時轎伕們就會在行進中顛轎,即有鬧新娘的意思,也有討要紅包的意思,多數新娘這時就會塞出紅包或吩咐隨轎的“送客”給轎伕紅包,要求不要再顛轎了,以免新娘暈轎。

迎親的隊伍必須在中午十二點之前到達新郎家。花轎在吹吹打打的喜慶樂曲聲和鞭炮聲中緩緩落地,這時新娘從轎中遞出兩個“紅包袱”包裹,裡面包有銅盆、衣物及新娘隨身用品,寓意新娘是“抱福”而來,而銅盆裡的花生、栗子(立子)、棗則寓意早生貴子且花花著生兒育女。

兩名嫁女客接過紅包袱扶新娘下轎,新郎在前,新娘在後,腳踏紅地毯,跨過上蓋馬鞍、紅氈的門檻進家門,意為進了此家門日子過得既平安又紅火。在正堂設的香案處,新郎新娘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對拜後進入洞房(新婚的頭兩天,洞房一般設在父母的臥室)。

說說老青島的婚嫁風俗,看那些年是怎麼“將媳婦”的

上炕後新郎摘掉新娘的“覆眼”,新郎新娘喝合婚酒,吃寬心面,這是新郎新娘第一次面對面。這時人們方可進入洞房看新媳婦,討喜糖吃。稍後便有嫁女客及新郎的伯母嬸孃姑姨等陪同新娘在洞房的炕上開席。 與此同時分佈在其他房間或鄰居家的宴席也一起開席。

所有喜宴的重頭戲是“送客”席,除要有新郎的舅舅叔伯或兄長陪同外,還要有酒量大的陪客,必須要讓“送客”們吃足喝好,大有不把“送客”灌醉不罷休之勢。因此在以前的喜宴中不少喝醉酒的大都是來自“送客”席的人,這也是當時的一道風景線。

魚,象徵吉慶有餘,在喜宴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有講究的,和尚魚是不得入席的,散席魚是必須要有的,而且必須是帶鱗的,散席魚上桌就是告訴大家,不再上菜了,但酒可以繼續喝。還有一個規矩就是散席魚是隻可以看不可以吃的,是要餘下的。

舊時的青島既沒有海水養殖魚,也沒有大型的水庫湖泊所以也就沒有淡水魚,更沒有冷庫冰箱可以事先儲備魚。俗話說,敢許個豬,不敢許個魚。如果辦喜事時沒有潮汛,或沒有船出海打魚,求個魚是有很大難度的,廚師就會用鹹魚來作散席魚,更有甚者用木魚沾上面糊過油後當散席魚,其原因就是散席魚是隻看不吃的,所以可以矇混過關。但必須事前要和席中的陪客(喜宴的每桌酒席都安排一個陪客)溝通好,雙方配合默契,待上菜的人員端著魚盤上來時,喊著“散席魚來了”,席中的陪客就會迎合的說“看到了,端下去吧”,隨後還會幽默的加上一句“反正也不能吃”,其他人也會心知肚明的哈哈一笑。

俗話說新婚三日無大小,在新婚的三日之內無論輩分大小,年齡大小,都是可以鬧房的。傍晚時分鬧房的人就進入洞房鬧房至深夜。這三天裡新媳婦就在炕上盤腿坐著,以便隨時應酬前來看媳婦討喜糖吃的人。新娘家陪送的被褥及新郎家準備的鋪蓋都很整齊的疊好放在炕上向眾人展示。吃飯時就有人將飯菜端到炕上來,而且還有人陪著新媳婦吃飯,俗稱“坐三日”。

第三天的清早就要有新郎本家叔伯或哥嫂將新娘請到家中,給新娘梳頭。其實梳頭就是一個儀式,由其伯母、嬸孃或嫂子象徵性的給新娘梳理梳理頭髮,寓意新娘萬事順意。然後新娘就在伯母嬸孃或嫂子們的陪同下吃一頓豐盛的早餐,這就是俗稱的“梳頭”。 梳頭儀式後新郎新娘就攜帶糖果、供品、冥幣、香等前往新郎家的祖墳祭祖認祖。

說說老青島的婚嫁風俗,看那些年是怎麼“將媳婦”的

中午新娘要給公婆、伯父、叔父、姑姑等長輩敬茶並磕頭認親,長輩們要給新媳婦磕頭禮。還要宴請伯母嬸孃吃麵湯(麵條),名曰吃麵湯,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家宴,也有很多菜餚,也要喝酒。吃麵湯的寓意是今後的日子過得順順當當。

傍晚時分新娘就要將洞房從公婆的臥室搬到自己的房間。

第四天,新郎攜其弟或侄子(俗稱小兔子)同新娘一起攜帶禮品去女方家,俗稱“望四日”。新郎拜見岳父岳母,宴後在下午太陽落山之前回到男方家。新娘帶回禮(饅頭、花生、糕點糖果、黃花魚、粉絲、雞蛋等)饋贈公婆、伯父叔父、姑、嫂等,還要給新郎一份,名曰“上炕禮”。

婚後第七天新娘的父親或兄長到男方“搬閨女回孃家”,新娘在孃家住八天再由其父或兄長送回婆家,俗稱“叫七還八”。在新婚的第一年,新媳婦都有住孃家的習俗,逢年過節或男方家有大事才能到婆家住幾天,在前幾次到婆家時,新媳婦都要帶一些饅頭、花捲、魚花等麵食送給公婆、伯叔、姑嫂、兄長等。作為禮尚往來,在新媳婦回孃家時,長輩和兄長也要準備一些禮品回敬。 結婚以後男方要帶上豬頭等禮品到媒人家登門答謝。

現在的婚嫁習俗與六十多年前的婚嫁風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 是: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婚姻自主,自由戀愛;以前是從一而終,休妻離婚極為罕見,而今是動輒離婚並不稀罕;女方出嫁不再穿紅色嫁衣而是穿白色婚紗;出嫁不再是坐花轎,而是坐轎車;迎親也不再是鼓手喇叭鑼鼓儀仗隊,而是婚慶的舞獅表演;嫁妝(傢俱)不再是女方陪送,而是男方準備;以前是男女雙方進入洞房揭掉紅蓋頭才第一次面對面,而今婚前同居者比比皆是;喜宴不再是在家中舉行,而且請婚慶公司在飯店舉辦;以前的喜宴請客,請一個客人要跑幾趟,請客人的人跑斷腿,而今是請柬一發過時不候。

現在還衍生出諸如:求婚、婚戒、迎親遇堵門,新郎家門口的古力蓋、雨水篦子、柱子、樹幹等處都用紅紙包裹起來,還有鬧伴郎伴娘等的新習俗。 隨著經濟條件、居住條件、社會風氣和思想觀念的改變,婚嫁的風俗不是墨守陳規一成不變的,也在與時俱進不斷的演繹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