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深圳“失速”?2019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給了不同角度的回答

近日市場對於深圳經濟“失速”的討論甚囂塵上,關注的焦點在於深圳市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為6.6%,相比上半年7.4%的增速有0.8個百分點的下滑。那麼,深圳經濟真的“失速”了嗎?

11月7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以下簡稱綜開院)連續第二年發佈《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19)》,嘗試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把脈地方經濟。報告統計了截至2018年底深圳39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發展概況、特徵與競爭力水平,研究結果顯示,深圳上市公司主要發展指標保持快速增長。

報告統計顯示,深圳上市公司數量從367家增加到392家,增加了25家;市值(按2019年10月31日收盤價)達到110415億元,同比增長了39.8%;研發投入達到1082.2億元,同比增長了39.2%;實現營業收入53720億元,同比增長了32.0%;實現淨利潤5859億元,同比增長了6.6%。

這份報告能多大程度反映深圳經濟狀況?報告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如果將深圳上市公司整體視為一個“經濟體”,那麼2018年“深圳上市公司經濟體”的“生產總值”相當於同期深圳市GDP的64%。

也就是說,從深圳上市公司的角度來看,深圳的表現依然向好。“形勢比較樂觀”,綜開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也是報告的主要撰寫人餘凌曲表示。

392家公司“貢獻”深圳64%GDP

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有著近400家上市公司,這樣的密度一直也反映了深圳經濟的厚度。

2019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深圳共有392家上市公司,年內新增25家,其中在深交所上市263家、上交所22家、港交所101家、紐交所5家、納斯達克9家、新加坡交易所3家(包括多地重複上市情況)。坐擁深交所、背靠港交所的深圳,上市公司IPO有著天然就近的選擇,在深港兩地上市超過總量的90%。

從行業分佈來看,信息技術行業企業最多有138家,第二的工業企業有93家,第三消費行業有58家,前三大行業佔比超過70%。

從市值來看,截至10月31日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約為11萬億元,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行業和金融行業,分別佔比41.5%和29.93%。市值的企業分佈也呈現明顯的頭部效應,市值超過萬億的有2家分別是騰訊控股和中國平安,兩家公司市值合計佔深圳上市公司的40%。

從財務指標來看,截至2018年底深圳上市公司總資產規模合計28.6萬億元,淨資產4.8萬億元,營收5.37萬億元,淨利潤5859億元。其中,營收和淨利潤第一均為中國平安。

綜合來看,與2017年相比,2018年深圳上市公司主要發展指標實現快速增長。報告將392家企業綜合統計,取上市公司的員工薪酬、納稅總額、淨利潤三部分加總得出其“生產總值”為15476億元,相當於同期深圳市GDP的64%,生產總值比2017年增長了15.8%,相當於深圳市GDP增速的2倍。

“從我們目前的數據來看,還看不到深圳經濟的下滑,研發投入、營收、利潤等都在成長。”綜開院金融研究總監張建森表示。

“深圳競爭力20指數”10%領跑滬深300

在總結的基礎上,報告進一步對深圳上市公司競爭力進行評價,從規模實力、發展潛力、經營能力、社會貢獻力四個維度共27個具體指標對392家上市公司進行排名。

結果顯示,綜合競爭力十強依次是中國平安、騰訊控股、萬科、中國恆大、邁瑞醫療、招商蛇口、匯頂科技、立訊精密、開立醫療、招商銀行。對比去年報告前四名保持不變,2018年新上市的邁瑞醫療新進榜單,匯頂科技、立訊精密、開立醫療排名均有提升,而招商銀行則下滑5位至第10名。

普渡資本總經理黃銳平表示對報告產生了三方面的感想:一是上市公司體現了強烈的馬太效應,強者恆強;二是排行榜在“獎勵”多年專業、專心、專注潛心做產品的企業和創始人;三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這些企業。

有趣的是,報告發佈會上還現場分享了以競爭力前20的企業做的“深圳競爭力20”虛擬指數,結果顯示收益率高達34.92%,比同期滬深300高出約10%。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聯席投資總監趙雪芹表示,報告對做投資很有啟發,現在構建這樣一個指數也為時不晚。

張建森也表示,報告的切入點是從整體入手,通過上市公司之間比較來理出一個排序,有一定的投資參考意義,比如規模實力排名對追求穩定盈利的投資機構有所參考,追求未來成長空間的可以關注發展潛力排名。

直面問題

報告通過對深圳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也發現當下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的問題。作為優質企業代表的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也是反映更廣大中小微企業的一面鏡子。

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下經營業績普遍下滑。報告統計,2018年深圳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比2017年增長了32%,淨資產增長了21.1%,而淨利潤只增長了6.6%,盈利能力出現明顯下滑,2018年有175家上市公司扣非淨利潤低於2017年,虧損企業達到56家,佔全部上市公司的15.2%。

餘凌曲認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變弱主要原因還是貿易摩擦,深圳很多企業是外向發展型,受外圍因素影響供應鏈企業、外貿企業受影響很大。報告統計顯示,深圳上市公司年報有225家企業披露了境外收入狀況,其中境外收入佔比達50%以上的企業有43家,佔比超過10%的有146家,佔深圳上市公司近四成。

二是上市公司風險進一步擴大。2018年報發佈後ST企業達9家,其中8家是今年新增,9家企業中有5家涉嫌信披違法違規,3家持續淨利潤為負或經營出現巨大變動無法恢復,1家由於存在股權爭議無法披露。

三是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意識亟待提升。報告統計,儘管披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相關信息的公司有344家,但絕大多數僅僅是簡單披露,只有極少數發佈了專門的社會責任報告,而且整體對ESG關鍵指標覆蓋水平偏低。

張建森表示,深圳產業結構是以信息技術、工業、金融等為主,但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是消費類企業,而深圳也沒有培養出消費龍頭企業出來。

報告也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一是持續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和民營企業上市,二是鼓勵深圳上市公司用好用足資本市場,三是引導深圳上市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四是有效防範和化解上市公司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