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全文5000多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暗物質”來自天文物理學的概念。

暗物質(Dark Matter)是一種比電子和光子還要小的物質,不帶電荷,不與電子發生干擾,能夠穿越電磁波和引力場,是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

暗物質存在的最早證據來源於對球狀星系旋轉速度的觀測。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天文觀測和膨脹宇宙論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約68.3%的暗能量,4.9%的重子物質,26.8%暗物質組成。

我們借用“暗物質”概念來形容心理層面的負面情緒記憶、消極思維和與生俱來的陰暗面(恐懼)。這些東西深深地潛藏於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是最隱秘、最晦澀、最危險的意識與能量。使用“暗物質”指代它們再恰當不過。

“暗物質”的存在對於生命的成長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它們像大海至暗處的礁岩,常年累月靜靜地俯臥海底,悄無聲息的偽裝,不動聲色的潛伏,沒有人意識到它的危害。(其存在的時間長度甚至超越了人類的想象。)可是一旦時機成熟,它會啟動蘊藏於內的最兇猛的力量,製造驚濤駭浪、疾風驟雨。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這裡的大海是我們的心。風浪是我們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的情緒衝突、關係矛盾、情感糾葛、發展障礙等人生悲苦。

“暗物質”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由環境、文化、習性、軀體以及原生家庭等多重因素複合交織而演化形成的。

很多“暗物質”已然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信念,成為構建肉體的血脈、氣脈

“暗物質”的具體指向

“暗物質”是一個籠統的象徵用語,所以其實分類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但為便於大家理解,我還是粗略分一下,“暗物質”可以分為先天(共性)和後天(個性)的。

1、先天的“暗物質”主要體現在恐懼和對立兩個方面。

對死亡的恐懼。恐懼死亡是所有人的共性,是生而為人的本心。人對死亡的恐懼是所有恐懼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情緒。這種恐懼衍生出許多方面的恐慌、害怕、擔憂、抑鬱、焦慮、惶恐等情緒狀態。

當我們面對危及生命安全的環境和條件,必定充滿恐懼。比如:身處險境,孤立無援;病入膏肓、無藥可治;突發強烈的自然災害……

恐懼是貫穿我們畢生的情緒體驗。除了一些高強度恐懼外,現實生活中的中低強度的恐懼也是層出不窮。看似一些瑣事、小事,可往往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引申至對生命安全的恐懼。小孩每日掛在胸口的住宅鑰匙丟了,家長特別擔心:會不會有人撿去了,然後偷偷進入家中,進而謀財害命;鑰匙沒了,孩子進不了家,會不會遇上騙子,被拐走;是不是有人故意為之,那他會不會威脅到孩子和家人的安全……諸如這樣的連鎖憂慮,其源頭都是對生命安全的恐懼。

如果我們不能主動覺知和有效控制,那麼恐懼極可能演變成幹事創業的最大阻礙,也可能惡化為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對立,也是每個人深入骨髓的信念,尤其是二元對立。

從一出生,我們就知道眼前的人各有不同,不同的相貌,不同的話語,不同的服裝等,慢慢的我們瞭解了不同個體的身份、背景、與自己的關係等。在一系列的感知體驗的征程中,我們無師自通,心中填滿了分別心。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高矮胖瘦、紅黃藍綠、善惡好壞……我們終於走上了評判對立的道路。

對立意味著分離和矛盾。對立,創造了我和世界分離的幻相,創造人與人分離的幻相,創造人與自然分離的幻相。對立是一切科技文化最堅固的理論基石,是人生全部困苦的根源。對立還造就了當今世界一切自然和人為的災難。環境生態、戰爭殺戮、權利紛爭……無一不是對立的產物。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2、後天的“暗物質”主要指向消極、負面的情緒記憶以及在此基礎上熏製的習慣性認知。

你覺察一下自己,是否時常閃現以下的狀態或想法:

無緣無故地憤怒;

感覺自己快失控了;

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痛哭流涕;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討厭某個人;

我就不應該活著;

不知道在擔心什麼;

即使對方手無縛雞之力,也忍不住想打、想罵;

我到底哪裡不好;

總是偷偷地幸災樂禍;

無論怎樣,就是不想動;

一瞬間感覺到了恐慌和懼怕;

思緒永遠不能夠平靜;

美好總是如此短暫;

我生來就這樣;

……

坦率地講,這一切都是“暗物質”在起作用。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負面情緒記憶就像枷鎖,讓我們畫地為牢,動彈不得。我們的思維方式、軀體系統和行為習慣受到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上把焦慮、憤怒、沮喪、悲傷、怨恨、失落、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

舉個例子:一個看守所的女職工白天上班看管犯人,壓力很大,晚上回到家,因4歲的孩子比較皮,不聽話,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失手打孩子。可是每次打完之後她就非常後悔、懊惱。當她來尋求協助,諮詢師溝通她的時候,她找到了原因:在她自己7歲的時候,因為給弟弟洗澡把衣服弄溼,被父親誤以為是帶弟弟玩水弄溼,就被爸爸打了一個耳光,而她還沒來得及辯解,爸爸的耳光由再次落下。

她跑回房間大聲痛哭,這個時候父親就開始罵她“不會帶小孩”、“下次再玩水打死你”等。此類事件不斷重複發生,為個案帶來了致命性的後果。目前個案只要看到自己的小孩不聽話,就會打。而且自己真的不會帶小孩,沒耐心。最厲害的一次是把孩子反鎖再門外,說“你滾吧!我不要你了”……源於小時候自己也被爸爸關在門外讓她滾,不要再回來。

諮詢師不斷的用技術引導她去面對小時候的自己,面對那種恐懼、緊張、被拋棄、不被理解的情緒,重新看清並轉化她心頭的“暗物質”,轉變了在7歲創傷事件中的心念和認知,從而得到療愈。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暗物質”的由來

“暗物質”如何形成的?如何對每個人施加影響的?這些問題心理學及相關交叉學科有著浩如煙海的學術成果和理論建樹。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方面難有定論。

1、阿賴耶識(佛學)

佛法對阿賴耶識有比較深入的探究。佛法認為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這是我們能夠感知的前六識。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識是“我執”即始終認為有個我存在,第八識便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猶如人生的大數據庫。每個人的經歷、慾望、思維、行為、語言、知見、習性、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等等一切都儲存於此。其數據的豐富性、複雜性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夠想象的,完全超出了我們的大腦容量和理解能力。

同時,阿賴耶識是我們在一般狀態下不能被感知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空虛存在。阿賴耶識,浩瀚無盡,廣垠無界。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

──《大乘密嚴經》卷2

佛法裡面對阿賴耶識的表述非常多。阿賴耶識一個最重要的特性的就是習性的現行、演化、熏習。這是一個不斷反覆和異化的進程。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比如,一個人在特定的情境、自身條件、家庭背景等因素制約下,對某類事務產生一定的認知,這種片面且帶有很強主觀性的認知深深鐫刻心田,逐漸形成了思維定勢,(人類一切感知皆是片面的)甚至成為流淌進自身血脈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習慣。如果相似情境在生活中再次出現,那麼其阿賴耶識裡面相應“程序”立即啟動,你在無形之中被阿賴耶識中的習性控制。上文中的母親即如此。一到那種狀態下,她就會不加思索、無法自控的毆打小孩。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每個人不一定知道自己阿賴耶識裡面隱藏著多少習性和知見。大多數人都是無明的,不明就裡的。因為我們習慣於向外找答案(貪求),向他人提要求(控制),沒有內求和內觀的鮮明意識。

2、潛意識(弗洛伊德)

“暗物質”屬於潛意識的一部分。潛意識最早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來的。潛意識是相對於顯意識(意識)而言的。按照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意識是在冰山的上面,浮在水面之上的,而潛意識是在冰面以下的部分,意識佔總量的5%,潛意識佔95%。這是被學術界普遍認可並接受的觀念。

研究表明:潛意識是我們生命的主宰,是一切行為與發展的真正的推動力量。潛意識的特點1、容量巨大:潛意識顯意識容量3萬倍; 2、喜歡接納帶情感色彩信息; 3、不論真假、是非全然接受; 4、易受圖像刺激; 5、強烈刺激或重複刺激才能喚醒; 6、思維鬆弛(催眠)容易進入潛意識。

潛意識是潛藏在意識之下的、不為我們所知悉的主觀心理活動(精神實質)。潛意識是對意識構成威脅而必須加以壓抑的記憶和情緒的心理活動。

潛意識能夠攝獲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我們沒有感知到的信息。

當我們再次進行思維活動時,部分潛意識的信息會侵入意識表層,參與心理結構的塑造,參與對意識活動的掌控、調整、稽查等,我們在不知不覺的甚至無法理解、感知的情形下,逐步形成自我主觀意識、價值取向、精神層次等。而這些要素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影響我們的人生髮展和命運走向。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3、印痕(戴尼提)

心理的“暗物質”類似於印痕。印痕理論是美國心靈大師戴尼提提出的。“印痕”原意指一個人分析式心靈意識減弱或關閉時,此人接受到的所有信息會以痕跡的形式遺留和儲存下來。

印痕有多種。比如“同情印痕”:當A遭受到重大失落或傷害時,當分析式心靈受到影響、減弱時,如有接受B特別的照顧、關心、支持、同情時,所形成的印痕。以後A會對B會產生特殊的好感,甚至發展為超乎尋常的親密關係。

後來印痕相關理論有所發展——事件鏈。事件鏈的主軸就是“印痕”。

舉例來說,某位來訪者C從小到大對自己母親充滿怨恨,這種怨恨的情緒一直沒有消彌,無論環境、年齡、知識、身份等如何變化,怨恨之情從沒有斷止。

其實,深入剖析一下C的過往經歷,C能夠如數家珍般傾訴出來許許多多與母親的不良互動,C對母親的語言、行為、思維、習慣都是看不慣的,厭惡的,關係疏離,親情淡然。由近及遠地回溯,我們發現每件事情中都有怨恨的影子。怨恨酷似一個“石塊”,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滾越大。

每個當下,一個心靈的“暗物質”能夠串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們只有回到“石塊”是一個微細原點的時候,才能看清怨恨的本來面目(最初原因)。

4、種子(東方療愈體系)

東方的心靈療愈體系當中,很多人都喜歡借用“種子”來比喻心靈“暗物質”。“種子”理論由於淺顯易懂,也為大眾普遍接受。

“種子”指任何習性、認知、情緒記憶的發端抑或肇始。每個人心中都有無數顆“種子”,特別容易引發衝突和痛苦的是情緒性種子。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總有些許掛礙之事,而每一個掛礙都可以挖掘出其背後隱藏的“種子”。

有些人一遇到重大的人生考題時總是很難成功,甚至是一連串的失意。比如公務員考試沒考上、相親失敗、投資失利等。彷彿在他的身上有魔咒一般,面對一些大事他總是失敗,沒有好的結果。

其實細細分析,你會發現所有事情背後都潛伏著“失落”情緒取向。凡是人生中經歷重大失落的人,一般會遭遇到一連串的失意。這便是“種子”的作用力。

“種子”只是個比喻,也有不恰當之處。一談到“種子”,人們總會想著“播種”和“清除”,但這是一種誤解。從本源上看“種子”是無法連根拔起的,只能消融或轉化。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能夠窺見“暗物質”的大致由來和具體內容。

“暗物質”的轉化

同樣,心理學界在“暗物質”轉化領域的研究及成果極其豐富多樣。本人此文僅分享一些淺顯的方略,供大家參考。

由果溯因。“暗物質”的暗箱操作必須以一定的言行舉止體現出來。因此,我們的所思、所聞、所為,是結果,如果遵循由果溯因的原則,我們也許可以洞察到背後的真正原因。例如情緒爆發問題,你可以試圖想一想,情緒爆發的導火索是什麼?還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上一次情緒爆發又是因為什麼?牽繫事件鏈的主軸信念是什麼?

這樣一層一層的回溯推進,最終真正的“暗物質”一定會浮出水面。

打破限制。沒有打破一切限制的決心和勇氣,“暗物質”是不會被發現乃至消解的。限制指的是所有限制性信念系統和限制性思維方式。“信念鑄就人生”,“思維改變命運”,這些觀念一定程度的有效。往究竟說,限制也是一種“暗物質”。

尊重生命。

這昭示著需要跟生命的源力相互關聯,你能夠感覺到生命的自然力量在體內生成、迴轉、流淌,它就像空中起舞的光。生命不侷限於人類,還包括所有植物、其它動物和山河大地等你所見到一切。當你真的懂得尊重,你能夠穿越所有迷障,卸除所有精神桎梏,在無限的光芒裡找到真正的自我。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情緒冥想。

許多療愈方式最後都指向冥想,這是不爭的事實。冥想能夠引導你迴歸內心世界,回到自我本身。建議尋找一種自己最常發揮的情緒,靜靜地體會這種情緒所帶來的能量和引發的身體反應,細心地不加評判地觀察,沒有分辨、分別、分析,沒有推理、評價、企圖,只是觀察它在體內的流動,不管你的思緒如何雜亂,你須始終保持平靜。冥想有助於你勇敢面對情緒、重新理解情緒。通過冥想,你能夠找回內在的神奇力量。而這股力量確是轉化“暗物質”的最有力武器。

心理“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你一生

非常感恩您的閱讀,希望有緣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