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開炮,《英雄兒女》

向我開炮,《英雄兒女》

向我開炮,《英雄兒女》

向我開炮,《英雄兒女》

向我開炮,《英雄兒女》

向我開炮,《英雄兒女》

最佳幕後

非虛構(豆瓣)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沒有人不記得英雄王成這句緊迫而決然的呼喊。這句電影裡的臺詞伴隨著一個又一個青春少年的成長,他們在對英雄的嚮往中走過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一生中最大一件事就是演王成。回憶起40年前的那部《英雄兒女》,劉世龍感慨萬千:“幹了一輩子演員,演王成是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

當年長影廠讓他演“王成”,還經歷過一段很周折的過程。1964年長影投拍《英雄兒女》,導演武兆堤在選擇男主角王成時,首先請劇團提出推薦人選,劇團提出了兩個人,武兆堤感覺都不太理想,提出要劉世龍出演這個角色,當時廠領導也並不同意導演的決定,認為劉世龍的形象就適合演一個配角小兵。導演還是堅持試用,並對劉世龍說:“王成就是你,你要給我演好,你要再到部隊去當兵。”劉世龍表示:“不蒸饅頭爭口氣”,後來就到長春郊區他原來所在部隊16軍某部下連當兵。3個月後,導演武兆堤看到劉世龍身上的英雄氣質很滿意。

正式開拍了,劉世龍仔細讀了文學劇本和分鏡頭本,並反覆體會了“導演闡述”中對人物的要求,並對重場戲的表演層次、動作都作了充分考慮。單是拍攝王成衝過炮火硝煙的鏡頭,就吃盡了苦頭。走場時,不點燃火藥和煙幕彈,只注意奔跑路線,這倒比較容易做到。可到了實拍,劉世龍就要在不斷有爆炸、遍地燃燒的火海里衝過去,跑了一遍,眉毛就燒光了,頭髮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燒出了很多大泡,疼痛難忍。一遍不行,再來第二遍。這樣每天拍戲結束時,別人身上都乾乾淨淨,而劉世龍卻滿身硝煙未散。就在這樣危險的拍攝中劉世龍扮演的“王成”成為了銀幕上的英雄。

劉尚嫻:一個鮮活的偶像。

《英雄兒女》的劇組在全國範圍內挑選演員時,上海姑娘劉尚嫻剛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只有22歲。一天,導演謝晉到北京電影學院選演員,正巧趕上劉尚嫻實習拍《北京人》去道具庫借道具,一個照面,謝晉便認定眼前這個有點羞澀的姑娘是“王芳”最合適的人選,很像武兆堤和毛烽所要找的那種女演員。因為擦身而過,所以連名字也沒有問,他們只好挨個屋找。當他們走進一間女生宿舍時,看到一個姑娘正在往床上放東西。武兆堤和毛烽眼前一亮,謝晉也看清正是看到的那位姑娘。

有意思的是在2002年的一期《大眾電影》上一位讀者寫了一篇非常深情的文章,表達了少年時的他觀看《英雄兒女》時的真情實感。摘選其中經典話語:“那時的女人除了頭髮是一種無汙染的性別標誌外,所有的曲線都深鎖在肥大的外套裡。她們是女先進、女隊長、女書記、女英雄……而唯獨不是女人。橫眉豎眼、怒火噴燒是她們的常規武器,偶爾對戰友的淡然一笑,也革命得跟蒸餾水一樣,透明而沒有氣味……後來我認識了你——《英雄兒女》裡光彩照人的王芳!我們相遇在隊裡的場院上。朝鮮的山洞開著金達菜,搖曳的青松上掛著軍裝的碎片,揚聲器裡隆隆的炮聲牽著少年的熱血奔跑在烽火硝煙裡,你突然悠著兩隻小辮子款款走上高地,也走進了我們的夢。儘管機槍還在掃射我們已聽不見了,只聽見心跳的突突聲……我們看見了一個鮮活的女人,我們看見了一個偶像。”劉尚嫻特意回信表示“謝謝你們沒有忘記遙遠時代的一部老影片……我和無數的同齡人一樣,度過那個時代,滾進多次運動,歷經風風雨雨,青春也消失在風雨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