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演員完成得不好是導演的責任,因為你導演就是一腦袋漿糊,你讓演員怎麼去實現?”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在部分導演“甩鍋”演員、罵影評人不懂欣賞的今天,陳凱歌在訪談裡將調教演員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其實,觀察我國獲過獎的演員不難看出,他們通常都很幸運地遇到了會調戲的導演。有的導演在片場激情四射,能最大限度地與演員互動,刺激演員潛力,有的導演在片場則含蓄沉默,常沉靜下來細細雕琢演員的表演。

《演員請就位》開播以來,#陳凱歌講戲一針見血#、#陳凱歌 調教演員#等詞條登上熱搜,可見觀眾也開始意識到導演在演員演技的發揮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人們常說演戲講究天分,也講究後天的努力和覺悟。演技的提升按理說需要發揮演員的主觀能動性,那麼導演要如何從外部幫到他們呢?

不同的導演有著不同的方法,最終的成效也都不一樣。

學者型導演:幫助演員成為角色


學者型導演通常都有著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就像陳凱歌、賈樟柯、田壯壯等,他們不僅是科班出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儲備去從方法論層面指導演員的表演,還有著醇厚的人生閱歷,能創造出豐滿、真實的人物,並用巧妙的方式令演員真正地理解角色,將戲劇角色變成鮮活的“人”。

演員拿到劇本後,對角色自然有著自己的理解,但許多演員在分析劇本時更多的是從自己的角色出發,視角相對單一,這也就導致了許多演員只能演出動作,卻演不出人物關係,這時就需要導演這樣一個上帝視角的創作者來疏通演員的思路。

陳凱歌是這方面的高手。

《演員請就位》中,牛駿峰在初次表演《海洋天堂》時,展現出來的弟弟表情僵硬、肢體不協調、易怒,乍一看很成功地詮釋了劇本設定中孤獨症患者該有的樣子。但他的表演更像是模仿,只演出了孤獨症患者的“形”,沒能演出病患在愛與病症之間掙扎的“神”。

陳凱歌告訴他,不要只是演一個病人,這個病人也是有感情的,而且這份感情還難以訴之於口: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陳凱歌僅僅只是搬了把椅子坐在演員對面與演員聊了兩句,就幫演員把人物情緒產生的前因、後果,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有條理地拆解了。從聽課時演員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真正進入了陳凱歌營造的故事氛圍裡: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陳凱歌常被稱作“詩人學者”。作為詩人,他細膩敏感,可以敏銳察覺到人物未能宣之於口的隱衷。詩人可以是好的創作者,卻不一定是好的導演,因為觀眾只能透過演員的表演獲取情感力量,所以,好的導演需要有本事將自己悟到的情感交付給演員。

陳凱歌可貴的一面在於他的“學者”氣質,他懂得如何站在導演的角度,用技巧,將他已經體會到的人物情感和邏輯講給演員聽,讓演員從內心“吃透”角色。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執導《妖貓傳》時,陳凱歌反反覆覆細摳張榕容的一場喝毒酒的戲。面臨生離死別,張榕容能演出楊貴妃的媚和悲,已是十分動人,但她是站在愛情的角度理解楊貴妃這個角色。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陳凱歌需要張榕容在鏡頭前剋制悲傷情緒,他沒有下指令,而是像是個說書人一樣給演員分析。

“最亮的光就是楊玉環。楊玉環這個人不能太落實,你越是安靜不動,就越有力量,一動就實了。楊玉環的愛不是私愛了。你越平靜,越沒有任何的流露,越動人”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演員不是執行指令的機器,只有當他們領悟隱匿在劇本上的臺詞、動作指令背後的感情,才能演出有靈魂的人物,才能將這些感情展露給觀眾,引發觀眾的共鳴。張榕容讀懂了楊玉環,這部《妖貓傳》也令她獲得了第23屆華鼎獎中國最佳女配角獎。

許多演員的表演十分炸裂,突然的崩潰、暴怒,這樣的爆發戲的確很能煽動觀眾的情緒,但此類表演更像是快餐,經不起細品。“動作要有依據”,這是影評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而導演就是幫助演員找到這些依據的人。

“你想啊,一個文化造詣那麼高的人,把自己的理解,吃透了,掰開了,揉碎了,碾成那麼細的一層,拿到自己手裡,就算是從指縫裡漏了點兒下來,那也遠比自己去想的要多得多”,劉昊然曾在訪談裡這樣評價陳凱歌導演。

一個好的導演是善於幫演員拆解劇本的。

“強迫症”型導演:演員演技的把關人

有些導演會溫柔地給演員講戲,有些導演則會被演員“抱怨”稱“太能折磨人了”。

拍攝新版《紅樓夢》時,李少紅導演常會花三四個小時拍楊冪的一個鏡頭,甚至於是一個過場戲,或僅僅只是一句話。

“當時我特別不明白為什麼,她(李少紅)說,不要學那些幹行活的人,這句話對我印象特別深刻。後來好多年以後我都會反思這句話,我覺得我的運氣特別好,這種工匠精神一直留在我心裡” 楊冪這樣說。

雖說楊冪的演技一直備受爭議,但觀眾大都肯定了在新版《紅樓夢》中的表現,這離不開李少紅導演對她的磨練。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許多資深導演都會這樣反反覆覆摳細節。

拍攝《白晝流星》時,陳凱歌一遍一遍調整陳飛宇的情緒: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一場吃餃子的戲,陳凱歌也會讓劉昊然和陳飛宇反覆拍,會去親自示範如何吃才能更凸顯飢餓感,同時要能體現出餃子是剛出鍋的,而不僅僅只是道具。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理解角色,知道了角色行為的動機和將有的走向,對於演員來說就像是吃透了基本功,但如何將基本功活用在試題上則可能需要反覆練習。這也是為什麼演員在吃透了劇本之後,導演還是會要求演員反覆拍某一個鏡頭的原因。

但並不是每個導演都能做到精雕細琢,演員剛剛達到及格線便喊CUT 也是常有的事。

“有時候劇組太把你當回事了,你隨便演一條,連你自己都覺得還在試戲的階段,導演都能過來說‘我覺得你演得太好了’。我問導演可以再來一條嗎,導演說他覺得已經很好了,因為他們要趕時間、趕進度”楊冪說。

演員沒能呈現出最好的狀態,演員本人的確需要承擔責任,畢竟是他們演技上的缺失。但倘若演員演技不好,導演為什麼要過?

演員理解了角色是一種境界,把理解的角色演出來才是嚴謹的創作者應該追求的,好的導演應該給演員展現最好一面的機會。

導演就是演員演技的把關人。

新人導演:相互磨合,擦出意外的火花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在電影方面飽受爭議的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會因為陳凱歌的誇獎而落淚,也會坦言不敢給影帝講戲。露怯、搖擺不定,這是許多新導演會遇到的問題。

新導演或許沒有辦法像前輩那樣指導演員演戲,但可以在與演員的相互試探、磨合中,創造出新奇的火花。

周冬雨、金城武主演的愛情片《喜歡你》是許宏宇在做了多年剪輯師之後,首次執導的電影。在片場,鬼馬的周冬雨常會突然問工作人員自己是否性感。或許是因為常玩這個梗,正式拍攝中,她脫離了劇本即興加了一句“我性不性感!”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周冬雨臨時加臺詞,初衷是想測試一下搭檔金城武突然面對詢問時的反應。很顯然,金城武真的被嚇到了,但多年的拍攝經驗令他及時鎮靜,並給出了回應: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作為新導演,許宏宇沒有因為突如其來的“加戲”而亂了陣腳慌忙喊CUT,反倒是給了演員足夠的發揮空間。看過片段後,他堅決保留了這段即興發揮的戲,這段戲也意外成了這部電影的金句,周冬雨也因為這部戲,鞏固了自己在“小妞”電影屆的地位。

類似的自由創作也曾發生在新人導演韓寒身上。拍攝處女作《後會無期》時,韓寒本不想讓王珞丹飾演蘇米一角,因為他害怕自己拍不好,導致“連朋友都沒得做”。王珞丹確認進組後,一向有個性、相對強勢的韓寒給了王珞丹最大的創作空間。

“韓寒給我的感覺是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比如這個角色,他會在三句話之內交代給你他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效果,但他不是強勢。他甚至跟我們說,這個劇本只有我們主創看過,你希望他是什麼樣,你就來演。你是希望帶一點風塵,還是小清新的氣質,完全靠你來”,王珞丹說。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韓寒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效果的基礎上,給了演員最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這部電影讓一直被打上“小妞”標籤的王珞丹首次有了不一樣的風情。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許多人認為,新導演邀請“老”演員拍戲,是想借用資深演員“鎮場子”,並不會帶來更好的效果。但事實上,正是因為“新”,導演和演員之間的磨合才更容易產生意外的驚豔效果。

演員演技不好,導演需要“背鍋”嗎?


就像於正說的:好導演要選擇好演員,好演員也需要好導演的幫襯,這是魚水關係,一旦作品受到質疑肯定不是一方的問題,而是要各打五十大板,甚至導演責任更大,不然導演是幹什麼的?坐在監視器前磕瓜子嗎?

演員在表演時是故事的當事人,他們看不見自己的演出效果,導演在拍攝過程中即是創作者,也是觀眾。演員自行提升業務能力屬天經地義,但導演的調教對於演員的幫助不容小覷。

導演就像演員的鏡子,是演員演技成長之路上的領路人,幫助演員認清角色,也認清飾演角色的自己。同時,演員是導演傳遞情感的最直接的載體,只有會調教演員,觀眾才能更直觀地接收到導演的情緒,這樣的成品才更成功,而並非導演顧孤芳自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