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驅王效曾

王效曾,字仙屏(1880——1953年),范家鎮范家村人,為明代抗擊外族英雄王學謨第十代孫。學有底蘊,善於詩聯,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清宣統年間,革命風暴席捲全國。張奚若、井勿幕來朝邑串聯策劃革命,時仙屏為陳樹藩幕下文書,積極襄贊推翻帝制,反正義舉。張奚若和仙屏同為朝邑鄉黨,仙屏秘密接觸掩護張奚若和井勿幕。直到西安“反正”的前一天,陳樹藩才知道起義爆發的確切消息,在同盟會成員和仙屏的說服下經人介紹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西安光復,仙屏隨陳樹藩進駐同州,控制東府各縣局面。後又親迎北伐起義軍入陝,引見井勿幕到朝邑接見關中東部刀客領袖嚴孝泉(後嚴孝泉被編入陝西民軍第六協第十標,孝泉為標統。民國元年在禮泉和清軍激戰中犧牲)。

中華民國建立,同州興建陝西省第二師範學校,仙屏出任學監後任朝邑高等學堂堂長,積極宣揚新政,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科學民主,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剪髮放腳,反對保守落後等(仙屏有五個女兒,帶頭放腳)。

陝西省議會成立,仙屏先後當選第一屆議員、第二屆副議長。劉鎮華主陝,任命仙屏為山陽縣知事。仙屏執掌山陽縣期間,清廉公正,勤政愛民,自撰縣衙門聯:“山清水秀之間,可以仕,可以隠;陽奉陰違之徒,戒吾吏、戒吾民”,用以教育百姓並勉勵自己。當時山陽縣匪患甚盛,一些饑民聚嘯山林,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群眾膽顫心驚,無心生產。仙屏剿撫結合,在組織剿匪的同時又鼓勵教導群眾發展生產,種桑種茶。剿殺匪首,引導一部分饑民走出山林從事農耕,肅清了匪患,保護了一方的安寧。在職四年,去任時百姓十里跪送,贈“萬家生佛”軟黑呢紅絨橫匾及錦旗兩面。後任陝西省禁菸局局長及芝川百釐徵收局局長等職。

宋秀峰任朝邑縣長時,經常聽取仙屏對施政方針的意見,聘請他為保安團副團長。他曾為宋代撰縣衙門聯:河灘被淹,平原荒旱,十室九空,舉目不忍看鄉況;庶政繁興,催科頻仍,一日萬幾,注意應當在民生。

民國十八年(1929),陝西大旱,後又蝗蟲氾濫,夏秋未收。11月18日起又連降大雪,平地雪厚三尺。接著降龍霜一十八天,凍死牲畜、樹木無數。人民無衣無食,僅朝邑縣212村就凍餓而亡9479人。人民賣兒賣女,逃荒的人成群結隊,朝邑縣的城門洞、牌樓下、寺廟前每天都有多具餓斃的屍體。朝邑縣一面開倉賑糧,一面派王仙屏、馮殿臣、邢玉堂等人去徐州購買賑糧6萬餘斤。賑糧運至靈寶,被當地駐軍扣作軍用。仙屏奔走呼號,通過人事關係使駐軍司令得悉陝西災情慘狀,始令全部放行,不僅救了朝邑人民,使得渭南、華縣購糧同樣陸續運回。

王海如、薛子敬二人,曾因環境所迫誤入歧途(聽命於土匪),後改邪歸正,願為地方治安盡一份力。縣長叢嘯侯欲下令逮捕,仙屏慧眼識才俊,力為辯白,長久未決。後張發傑接任縣長,省保安司令部密電令逮捕王、薛。仙屏以地方大局為重,披瀝陳詞,以身家性命相保,使得獲免。後任命王、薛為保安中隊長,分擔南北二鄉治安重擔,使朝邑社會秩序安謐如常。

民國三十三年(1944)朝邑縣臨時參議會成立,仙屏當選議長,為縣上興革大計及公益事業不遺餘力。抗日戰爭期間,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曾為范家鄉正月初九廟會撰聯:振臂一呼,萬山皆響;俯視三島,怒髮衝冠。日寇飛機轟炸,城內一日三驚,仙屏力贊將東街小學遷至兩宜普濟寺,並協助成立中學,以保存國力,培養英才。後告老還鄉,又力主辦起范家初級小學。

仙屏還注重子女教育,後輩大都從事教育衛生事業,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抔黃土埋忠骨,同朝共頌先驅魂。王仙屏投身辛亥革命、開一代新風的事蹟已載入了縣誌,將激勵著後輩人奮發努力,為實現人類最崇高的理想而前赴後繼、譜寫出最壯麗的篇章。王仙屏及其家族的故事,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是折射出了中華兒女理想追求、文化自信的一個片斷。但那是一個家族營養的臍帶、文明的源頭、精神的驛站。


散文|革命先驅王效曾

周紀合,陝西省大荔縣人,生於1955 年正月。自幼酷愛寫作,怎奈水平不高,難成正果;後專攻醫學,術不精而轉從政。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老來偷閒舞文弄墨以求自娛,如一叢路邊小草,不為爭妍芬芳,只為與世界添一抹綠意。

散文|革命先驅王效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