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136分鐘的戰鬥 沒時間留給愛情

《決戰中途島》:136分鐘的戰鬥 沒時間留給愛情

討厭愛情成為戰爭片主角?你們多慮了

金羊網記者 李麗

“希望拍出《珍珠港》的升級版。”“我只要能看到激烈的海戰就滿足了。”“希望別來個愛情戲、我最討厭戰爭片中愛情戲佔主導了。”……講述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經典戰役的《決戰中途島》將於11月8日在中美同步公映,而很多影迷早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期待和忐忑,在國內影評網站豆瓣上留下擔心和期盼之語。

二戰題材作為電影創作的“富礦”,在過去的大銀幕上已體現良多。而作為太平洋戰場走向勝利的轉折之戰,中途島戰役也在不少影視作品中出現過。那麼,曾經拍出過《後天》《2012》和《獨立日》的羅蘭·艾默裡奇,又會拍出怎樣不同的中途島之戰?影片前晚在廣州進行了一場針對影院經理的試映,答案隨之浮出水面:沒有什麼“別出心裁”,因為艾默裡奇這次的野心遠比“拍出不同”要大得多。從前因到後果、從己方到敵方,從個體到集體——他呈現的是一個前所未有全面和壯觀的中途島之戰。

與其擔心愛情戲,不如擔心你的臉盲症

《決戰中途島》中有愛情嗎?當然有。它就藏在士兵們掩蓋思念的玩笑裡,或從後方妻子們焦慮而故作鎮定的身影中一閃而過。但就像“回家”是每個士兵不會說出口的祈禱,愛情也只是《決戰中途島》中那些支撐著人們戰鬥到底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並未喧賓奪主。

事實上,影片從1941年12月7日的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前講起,一直講述到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戰役結束之後——在別的影片中需要展現120分鐘的珍珠港事件,在這裡只是一個大場面的引子而已;而重頭戲的中途島戰役也絕不僅僅是3天的慘烈戰鬥,影片還拍出了美軍複雜的戰術指揮決策過程,包括戰場指揮官與華盛頓方面的意見不統一;至於戰役本身,更有多條視角,其中稱得上主線的就有三條——以美軍飛行員們為主角的空中視角,以海軍情報官和密碼破譯員為主角的情報工作視角,以及以山本五十六、山口多聞、南雲忠一等日軍將領為主角的敵方視角。愛情戲,在如此龐大的敘事體系中實在難佔一席之地。事實上,中國觀眾或許更應該關心自己的跨種族面孔識別困難:特別是影片前半段,在一水兒的制服之下,要分清誰是誰還真有些難度。

以少勝多之戰,連細節都遵循時間順序

在中途島戰役發生幾十年後的今天,導演艾默裡奇堅信這些故事仍然關乎當下:“最初,他們不想涉入戰爭,但珍珠港改變了一切。那是個更單純的年代,但也是一個你必須為理想而將生命置之度外的年代。”這種精神在今天很稀缺,在當時卻極其必要,因為中途島戰役是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之戰——最初日軍的力量幾乎碾壓美軍。這也正是為什麼這場戰役天生就是拍電影的好題材,畢竟在很多戰爭片中,我們對美軍的印象就像《決戰中途島》中日軍將領所說的:他們都很惜命。此外,影片也對當時的日軍尤其是作為戰役地方總指揮的山本五十六展現了一些非同以往的視角——他曾經預見到日本在癲狂之後的覆滅,甚至一度想力挽狂瀾,但最終還是隻能被失控的軍國主義裹挾著走向萬劫不復。

故事的動人,更多並非來自那些美式主旋律的刻意煽情。相反,艾默裡奇堅持影片在所有細節上都儘可能保持“精確”。編劇韋斯·圖克透露:“羅蘭堅持銀幕上發生的故事要和歷史事件一樣真實,且遵循時間順序。” 在調研過程中,他們欣喜地發現了一批全新的學術資料,裡面前所未有地用英文講述了戰役中日方的情況。此外,故事中絕大多數的主角,都在影片結束時交代了原型和他們的結局。監製馬克·謝潑德表示,羅蘭·艾默裡奇想要拍攝《決戰中途島》的願望持續了20年: “在這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海戰中,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全力奮戰——羅蘭一直痴迷於他們背後的故事。”

幕後揭秘

●為了還原戰役中航母和戰艦的細節,劇組去華盛頓特區的海軍資料館和國家資料館,拿到了儘可能多的數據、建築圖紙和影像。

●影片得到了美國國防部的支持,其提供的拍攝便利包括在美軍弓鰭魚號潛艇上拍攝,使用福特島和珍珠港上的設施等,而這些在平時都是禁用的。

●影片中大黃蜂號、企業號和約克城號上的餐廳全部是按原尺寸復原的,飛行甲板的尺寸也分毫不差。

●影片重建了兩類不同的美國戰鬥機: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蹂躪者式轟炸機。後者的原型已經不存在了,為此劇組只能按照文獻資料去還原了一架博物館級別的複製品。

●影片在真實搭景的基礎上添加了不少必要的特效,譬如在甲板上製造狂風,模擬航母在太平洋上的航行,此外還用特效做出了那些因槍炮、輪船、迷霧和大雨等元素帶來的畫面混亂感。

●影片只用了20個特技演員,大多數動作艾默裡奇還是要求演員們親自表演。特技指導帕特里克·科滕透露:“羅蘭不喜歡使用替身演員。”

●片中很多武器都早已消失了,譬如所有對空大炮都在1942年被扔進了大海。劇組進行了大量的機械製造工作。

●蹂躪者式轟炸機上安裝了刻度盤、轉換開關和無線電裝置。這些細節,觀眾可能並不會注意,但對演員來說,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在真的開飛機而不是假裝表演。

●今天我們所用的五金器具,當時都還沒出現。所以片中所有的螺絲、螺母、螺栓這些小東西,都是美術部門一個個重新做出來的。

●電碼破譯員生活在地下室,用當時最先進的IBM,他們抽菸、熬夜,破譯每天傍晚從情報站發來的報告。拍攝場景也是如此:空調開著冷風,所有人都穿著毛衣,菸灰缸裡堆滿菸頭,咖啡杯裡泡著咖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