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最近成了網友們口中的熱議話題,影片講述了高考前夕,朗朗讀書聲下伴隨而來的“校園霸凌”。

從點出發,以面詮釋,全方位地將校園霸凌的真實面目撕開了給我們看。

從頭至尾的壓抑和最後仰望星空的釋然,賺足了觀眾們的眼淚,同樣也激發了觀眾們的心聲: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他原生家庭的縮影,像一面“照妖鏡”隨時隨地暴露著原生家庭本來的面目!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6個孩子,揭露了6種原生家庭類型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對於影片中的少年們來說,他們都是不幸的,無論是霸凌者,被霸凌者還是旁觀者,他們都可以被歸結為“問題少年”,而他們不健全的人格正折射出了他們原生家庭的“醜陋面目”。

01 陳念:放養型家庭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影片中,陳念是一位性格內向,成績優異的優等生,“考上大學去北京”是她內心唯一的夙願。

伴隨著同班同學胡小蝶的跳樓,陳唸的噩夢便接踵而至,凳子上的紅色墨水、回家路上的攔路堵截、當眾剪頭髮拍裸照的羞辱,一系列殘忍的霸凌發生在了這個沉默寡言的優等生身上。

在可忍耐的範圍內,陳念都壓下了這口氣,隱忍懦弱成為了陳念退縮的“藉口”,也成了施暴者變本加厲的“理由”。

陳唸的性格里有太多的懦弱和隱忍,這正是因為受到她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親角色的常年缺失,導致她骨子裡本就少了些許硬氣,而母親賣假面膜負債累累,不得不東躲西藏,留她一個人在家承受著同學的欺凌,追債者的恐嚇。

“媽媽全指望你了,你好好學習,等你考上大學,我們就解脫了,好日子就來了。”

這幾乎是媽媽對陳念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包含了一個母親殷切望女成鳳的期望,可疏於教育,疏於關心,讓陳念成為了“野生”的孩子。

“自生自滅”、“過度懂事”成為了陳念唯一能做的,而正是這樣“無人管教”的 放養型家庭,造就了陳念性格的懦弱,最終也釀成了悲劇的發生。

02 小北:缺愛型家庭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影片中,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是個從小“沒爹沒孃”的孩子,父親離開了他們,母親因為改嫁不成而把他當做是拖油瓶,最後也拋棄了他。

13歲開始就混跡於社會,過著打架鬥毆,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在小北的世界裡,他從沒有感受過愛意,直到遇見陳念,陳唸的一句“疼不疼”就像是雨後清新的陽光,一瞬間溫暖了他缺愛的心靈。

在性格養成,人格完善的童年時代,小北就過早地失去了愛,缺愛的他才會對整個世界充滿抵抗。

影片中的小北,都是以一個戴著帽子的形象出現在鏡頭裡,這正是他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寫照,而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正是因為缺愛造成的。

爹不疼娘不愛的“缺愛型”家庭,讓小北的性格多了幾分衝動,也正是因為這份缺愛,他才會在感受到陳念“愛意”的時候,想要用命去拯救陳念。

03 魏萊:冰冷型家庭

影片中,魏萊是個家境優渥,長相漂亮,成績優異的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她本應該是個善良美好的孩子,卻成了殘忍的校園霸凌者,這正是和她冰冷的原生家庭脫不開干係的。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在胡小蝶自殺後,警官問話的時候,魏萊的母親直接把責任推給了別人。

她說,她和魏萊的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 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樓自殺了。

而魏萊的父親更是因為魏萊復讀一年沒有跟女兒說話,就連得知女兒死了,爸爸全程態度冰冷,臉上看不出任何悲傷。

毫不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是一味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毫不在乎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一味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樣看似“優渥美滿”的家庭,卻是極度冰冷,毫無溫度的“冰窖”。

三觀扭曲的母親,冷漠無知的父親,營造出了一個冰冷的家庭,而在這種冰冷型家庭中成長出來的魏萊,才會有著“金錢可以搞定一切”的觀念,才會有那句“即使胡小蝶死了也能夠拿到高額的賠償金,而這些錢可能是她考上大學以後也賺不來的。”的話脫口而出。

冰冷型的家庭,造就了冰冷型的孩子,也造就了冰冷的悲慘結局。

04 羅婷:暴力型家庭

影片中,羅婷是“霸凌三人組”中最具暴力傾向的,每一次對陳念實施霸凌的時候,羅婷總是動手拳打腳踢的那一個。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本該是溫柔嫻靜的女孩子,卻養成了動手動腳的粗暴行為,這正是羅婷的原生家庭造成的。

羅婷的父親酗酒,在家裡只會想著施行家庭暴力,在得知學校要對羅婷停課的時候,父親更是對她大打出手,而正是長期在這樣“暴力型家庭”中成長的原因,羅婷才會那麼暴力,那麼冷漠。

05 徐渺: 怯懦型家庭

影片中,徐渺是“霸凌三人組”中最懦弱的一個,在胡小蝶自殺後,學校要給她停課的時候,母親拉著她給老師跪下,祈求挽回一切。

當“霸凌三人組”受到小北“威脅”的時候,懦弱的徐渺便成了她們的另一個霸凌對象,她一度祈求陳念也能保護她,可當魏萊等人再一次欺凌陳唸的時候,懦弱的她卻只能選擇逆來順受。

她的怯懦和搖擺不定,折射了她“怯懦型”的原生家庭,也驅使她成了劊子手的一員,變成了毫無主見、搖擺不定的傀儡。

06 胡小蝶:失責型家庭

胡小蝶的父母在胡小蝶死後得到了一筆錢,這筆“她考上大學以後也賺不來的”錢,讓胡小蝶的父母“閉上了嘴”。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應該是心頭肉,孩子的死,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而是被一筆錢打發了。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正是因為父母的失責,胡小蝶的委屈至死都沒有說出來,不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失去孩子之後也沒想過討回公道,而是選擇息事寧人。

這正是“失責型”家庭的代表,也正是因為父母的失責,造就了胡小蝶“不負責任”的性格,在問題發生時,她沒有想到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而是選擇了最不負責任的方式——結束生命。

父母的失責,讓孩子養成了不負責任的性格,“失責型”原生家庭正是導致胡小蝶死的推手,也是鑄就後續悲劇的魔爪。

電影《無以為家》裡有這樣一句臺詞: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孩子本該是家庭幸福的結晶,可不幸的原生家庭卻將孩子天真無邪的美好和純真都毀了。不管不顧、不教不養、不聞不問,不幸的孩子身上照射出來原生家庭的不幸。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少年的你》中每一個孩子都是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問題少年”,父母的一言一行和三觀建設,對孩子有著莫大的影響,而家庭的完整幸福更是對孩子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可連柯曾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源泉,也是一個孩子性格養成,人格完善的地方,而不幸的原生家庭會讓孩子都成長為“問題少年”。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就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推到了熱搜話題榜,來自原生家庭的女主蘇明玉,從小承受著“不公平”“不被愛”“不重視”的原生家庭毒害。

她被迫放棄學業,被迫離家出走,被迫承受一切,這都是不幸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不幸,好在她所與之人皆是良善,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終還是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陰影。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大多父母都會選擇生孩子,可嫌少有人會用盡全力去好好教育輔導,父母們總是會走入一個誤區,以為沒日沒夜拼命努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保障就是愛孩子,可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原生家庭的幸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

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而家庭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說到:“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越多。”

孩子的世界本身是無意識的感知,而原生家庭作為他們接觸的第一個“完整型世界”,對他們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家庭幸福、父母恩愛、三觀端正,這些原生家庭中的各種特徵都會映射到孩子的身上,而孩子未來的性格和人格特徵,正是一個原生家庭的“照妖鏡”,是一個原生家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怎樣給孩子營造好的原生家庭氛圍?

陳鶴琴曾說:“兒童的命運,將來的前途,很大程度上操在教他們的成人的手中。”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任成年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而父母組成的原生家庭更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投影儀,隨時隨地為孩子的意識灌輸著“營養液”。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才是良好氛圍的原生家庭呢?

01 合理表達愛的方式

原生家庭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應該合理,不能一味放縱溺愛,也不能一味嚴厲苛責,找到寵愛和嚴厲的平衡點。

02 引導孩子正確的是非觀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父母應該用自己正確的是非觀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03 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不去傷害他人,但也不能任由他人傷害,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最基本方式和方法。

托爾斯泰曾說的那樣:“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所以,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父母是第一責任人。

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父母可以遵從“3原則”,實行“3部曲”,在“3原則”“3部曲”的共同作用下,營造出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父母可遵從的3原則:

  • 原則一:夫妻關係和睦

夫妻關係和睦,夫妻之間恩愛,耳濡目染的孩子心中也會充滿愛,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用善意和愛意去思考解決,而不是用冷漠和暴力,夫妻關係和睦是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首要原則。

  • 原則二:杜絕專制父母

專制型的父母,從來不會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的父母只會造就孩子獨行專制,性格孤僻不考慮他人感受,杜絕專制型父母是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必要原則。

  • 原則三:重視孩子心理

重視孩子心理的需求,進入孩子的世界看看,用孩子的視覺去思考,這是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重要原則。

父母和實行的3部曲:

  • 一箇中心——夫妻關係

父母兩個人之間搞好關係,處理好夫妻關係是給孩子營造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基本的一步,也是形成良好健康原生家庭氛圍的核心。

  • 兩個基本點——平衡和彈性

兩個基本點指的是家庭關係的平衡和教育方式的彈性。

夫妻雙方關係的平衡模式,是給孩子關於愛最好的認知,不出現“父強母弱”也不出現“父弱母強”,而是一種“平衡狀態”,這樣的原生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會有父親的剛強硬朗,也會有母親的暖心善意。

《少年的你》: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照妖鏡”

在教育的過程中,採用彈性制度,不過分施壓,也不過分放縱,對孩子的內心多予以關注,彈性教育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 三個行為準則——讚揚、同步、聆聽

行為準則一:讚揚:多給孩子鼓勵和讚揚,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激發孩子的潛能。

行為準則二:同步:父母應該和孩子同步成長,做孩子的朋友。

行為準則三:聆聽:用心聆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可以給出建議但不可強制。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家是孩子成長的堡壘,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領路人,為孩子提供良好健康的原生家庭環境,做一個負責、端正、有原則的父母,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幸福地長大。

能碼字,能追夢,治癒系90後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癒最孤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