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瑞士的勞動力成本奇高,但仍處在全球製造業的金字塔頂

很多人將中國製造競爭力下跌歸咎於勞動力成本走高。

如果這個邏輯正確,那德國和瑞士這種勞動力成本奇高的國家早就不應該有大規模工業生產了,這兩個國家勞動力成本比美國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們在製造業的金字塔頂端遊刃有餘。

—— 1 ——

高薪之下德國如何發展製造業


多年前曾有位美國學者做過一個對比,發現當時中國工廠的工人薪資不足美國工人的1/20,同時生活成本是美國的一半。當美國工廠工人時薪23.32美元,另加僱主還要支付每小時8.47美元健康保險時,中國工人的時薪只有1.36美元,社保成本未知。

德國和瑞士的勞動力成本奇高,但仍處在全球製造業的金字塔頂


以不足美國工人1/20的薪酬如何負擔接近美國1/2的生活成本?這種嚴重的分配不均讓中國工人薪酬上漲成為必然趨勢。到2014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和美國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在美國每花費1美元的勞動力成本,在中國也大概需要96美分。這還並沒有考慮到物流成本。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藉助高度自動化和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後歐洲製造不僅會繼續把控高端精密技術生產,還可能收復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部分江山。勞工價格本身對未來製造業而言,本身就已經不再是決勝要素。

—— 2 ——

誰在反擊中國製造?


前段時間和一位中國企業家聊天,他在德國買了家高精機械企業,還在中國建了工廠,借力德國的技術和技師。私下裡說到中國製造業的未來,他的觀點是,中國很多工廠的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甚至已經實現“工業4.0”中的物聯網概念。

但他反問說,若是從機床開始質量就不行,即使實現了高度互聯,產出的產品質量和性能能好得了麼?說白了,“工業的母機”都不好,何談下游?

他說,以往中國製造講究“短平快”,中國工廠買中國製造的便宜機床,5年回收設備投入並賺錢,設備報廢直接更新。但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家願意買德國的機床,雖然價錢可能貴幾倍,但產品質量得到提升,而且從機床的使用壽命來計算單位成本投資,反倒更合算。

德國和瑞士的勞動力成本奇高,但仍處在全球製造業的金字塔頂


成功的歐洲製造企業在反擊中國製造時,主要靠的是產品品質和技術創新,還有一種不浮躁的心理。這種製造業的短板不僅體現在金字塔頂端。

製造業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工業生產的高度自動化,以及高附加值服務,讓各種類型的製造企業對廉價勞工的依賴都在減少。

1995年到2005年10年間,英國190年曆史的製鞋品牌Clarks關閉了所有在英國的工廠,生產基地全部轉移至海外,用第三方工廠。當時這家企業聲稱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遠東是生存下去的唯一路徑。

一二十年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1949年由德國人創立的阿迪達斯品牌1993年就在德國關閉了最後一家工廠,徹底轉向亞洲製造,尤其是中國和越南。

德國和瑞士的勞動力成本奇高,但仍處在全球製造業的金字塔頂


還沒到30年,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技術進步已經讓阿迪可以將產品線搬回德國,迴歸“德國製造”。

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起名“速度工廠”(Speed factory),他們的技術合作方也是一家德國科技公司。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明年卻可以實現100萬雙鞋的年產能。

他們很快將在美國建第二家機器人工廠,之後在歐洲各地還會陸續建成類似工廠。德國機器人鞋廠產出的阿迪運動鞋價格不會高於中國工廠。的確,阿迪達斯在亞洲的年產能3億雙鞋,相比而言目前德國工廠產量根本不足以取代亞洲的100萬工人的手工。但,也只是“暫時”不會取代而已。

阿迪達斯的老對手耐克也走的類似的遷徙之路。二三十年前耐克鞋廠先是建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之後轉移到中國,很快就變成了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現在僅在印度尼西亞,耐克就有超過10萬工人,工廠都在貧困偏遠的地區,這些工人一週工作六天,只有大概21美元薪水。

即使勞工廉價到如此地步,耐克也在嘗試做機器人工廠。因為單純拼勞工成本,是沒有底線可言的。

—— 3 ——

高薪之下如何發展製造業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在過去10年,歐洲僅有德國和瑞士的工業增加值佔GDP比例沒有下跌:瑞士工業增加值佔比GDP在過去20年都穩定在18%到20%之間。德國則是23%,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增加值佔GDP比例的兩倍。

所謂“去工業化”的概念,在這德國,瑞士,以及瑞典和奧地利都是不存在的。在歐洲,製造業板塊40%的工作都和服務產業相關,製造業的繁榮極大拉動了服務產業。寶馬慕尼黑工廠引入一個人體力學隱形板凳,都是蘇黎世一個創業兩三年的公司的創造發明。

德國和瑞士算是全球最高薪酬的兩個國家,這其中,瑞士公司的挑戰更大,他們貨幣堅挺,勞動力短缺,監管嚴格。

但在工業領域佔領高地的制勝法寶一直沒有發生變化:創新,生產效率以及高附加值服務。

有一家瑞士的管道生產商,他們工廠和總部都在瑞士,主營業務就是塑料管道。這個行業技術含量並不高,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都在中國。但這家瑞士管道廠以比中國製造高出一大截的價格,保證每年5%的純利潤率。

秘訣在哪裡?首先還是產品質量,他們甚至保證管道50年不滲漏;其次,他們將管道這個低技術含量產品作為一個“解決方案”推出,針對不同類型的工廠和廠房,都量身定做符合產業需求的管道安裝方案,並在管道里裝感應器,以對管道實現中央控制。這就讓普通的塑料管道變身成了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

就連“去工業化”最徹底的英國也在努力以“品質”在製造業領域搶回點失地。

德國和瑞士的勞動力成本奇高,但仍處在全球製造業的金字塔頂


倫敦有一家幾十年歷史的手工自行車工坊Brompton,在過去幾十年,受到中國大陸和臺灣自行車廠商的衝擊,英國只有兩家自行車廠倖存。這家是倖存者之一,專業生產高端摺疊自行車。

至今,他們依然採用傳統“銅焊技術”及“學徒制”,但技術很先進,是F1的飛輪儲能技術。如是產出的自行車起步價785英鎊,直到一兩千英鎊,甚至實現了自行車“定製生產”,顧客可以選擇各個部件的顏色和設計方案。之前他們的摺疊自行車80%出口到44個市場,發展最好的市場就是德國和南韓。

這家工廠的勞工成本一點也不低,每名焊工年薪起步約3萬英鎊,需要培訓至少18個月。工廠250名員工,創造2750萬英鎊年銷售額,去年稅前利潤200萬英鎊。他們準備從明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電動”摺疊自行車,中國被列為重要出口目標市場之一。

如Nueno所說:“作為優質的製造業企業,有自己的設計創新,他們完全有能力將工廠留在歐洲。”

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