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被孩子懟哭,你永遠不知道,愛頂嘴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的家庭

01 孩子頂嘴 父母權威被挑戰

“一叫你,你的屎尿都來了,快點啊,不要拖拖拉拉……”

“人呢?眼睛往哪看?不要以為我每天忙,就沒時間管你,你看人家韓梅梅的家長,再看看你……”

這幾句話,家長們是不是特別熟悉?簡直跟我們訓孩子的口吻一模一樣啊。

然而,這卻是九歲小學生天天,在模仿家長語氣瘋狂懟爸爸。

視頻中,天天說到激動處,翻著白眼,不時拿筆尖敲擊桌面,搓著雙手。一幅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令人捧腹。

網友們紛紛點贊:哈哈哈,神還原。說出了我小時候想說不敢說的話。

不得不說,現在的小朋友越來越伶牙俐齒,懟起家長來,有理有據,絲毫不比大人遜色。

更是有網友評論:提到熊孩子,我就扎心啊,天天被熊孩子懟的沒話說。

爸爸被孩子懟哭,你永遠不知道,愛頂嘴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的家庭

愛頂嘴的熊孩子,渾身長滿了刺,你說一句,他有十句在那裡等著。

大多數父母都會怒火中燒,忍不住還擊,甚至想來一頓“竹筍炒肉”,掐滅孩子囂張的氣焰。

曾經就有一個小學生,因為頂嘴害怕被爸爸打,選擇撥打110報警。

父母之所以不希望孩子頂嘴,其實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不被侵犯。

在《化脾氣為勝利》這本書中提到,許多父母面對孩子頂嘴,怒火中燒,是因為感覺“權威被挑戰”!

然而矛盾的是,我們既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做一個乖寶寶,可是當孩子太過聽話,我們又害怕孩子沒有主見、長大後會吃虧。

其實,孩子頂嘴這件事,父母應該理性對待。

02 孩子“懟人”的背後,是自我意識的快速增強

頂嘴是大部分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尤其在孩子自我意識高度發展的時期。

美國一項兒童發展統計顯示,愛頂嘴的孩子約佔70%。 軟軟糯糯的小嬰兒是不會頂嘴的,孩子只有在三歲以後,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才會頂嘴。

懂得甚至敢於頂嘴,正是孩子長大的一個信號,當孩子們頂嘴時,他們想得到的,是大人的關注和回應,想傳達的,是自己的獨立意願。

爸爸被孩子懟哭,你永遠不知道,愛頂嘴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的家庭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他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孩子註定會經歷和父母“對著幹”的階段,這表明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並嘗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們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分寸,給予必要的保護,同時又不能過分干預孩子。

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爭執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孩子能夠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

在《幻樂之城》節目中,伊能靜曾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兒子喜歡上剪輯課,而她卻覺得編劇課比較有前途,剪輯課太累,母子倆為此爆發了第一次爭吵。

兒子毫不示弱,怒懟伊能靜:“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來你沒有去過。”

被兒子駁斥的伊能靜,感到很意外,但是她沒有訓斥兒子,而是自我反思,認為自己應該努力學習,跟上兒子的腳步。

孩子的每一次說“不”,都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如果孩子在這一階段經歷了太多的疑慮,那麼很可能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缺少自信。

爸爸被孩子懟哭,你永遠不知道,愛頂嘴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的家庭

美國教育學家傑恩.梅傑在《雙向養育》中說:假如我們對家人抱有無條件的愛,知道即使犯錯也不會受到不公對待,我就能徜徉愛河不再恐懼。

那些從不頂嘴的孩子,因為害怕,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把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底。

相反,父母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孩子才會感覺自己受到接納,親子之間才能夠成為彼此的支柱和港灣。

03 孩子敢於頂嘴 其實是信任你啊

梁文道說:任何幽默感都源於寬容。只有在平等、民主的關係裡,孩子才有底氣敞開心扉。

天天小朋友之所以敢公開“懟爹”,也正是因為他有一個寬容的爸爸。在天天的社交賬號裡,我們可以看到,天天的爸爸不僅詼諧幽默,父子倆飆戲互懟更是日常。

孩子英文作業不會,向爸爸請教,答案明明是:“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

可是爸爸卻不放過這絕佳的調侃兒子的機會,“自然拼讀法”脫口而出: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罐頭,你就是一個罐頭。引得兒子一陣白眼。

就在天天拍“懟爸爸”的視頻時,網友們直呼天天該捱揍了,可是沒想到,結局反轉,二人反而互相親親表白:我愛你。

爸爸的理解、支持與寬容,才造就瞭如此樂觀開朗的孩子,看似懟爸爸的背後,其實是對爸爸無限的愛與信任。

鄧超就曾因為被一雙兒女懟哭,獲得了網友五萬個贊。

爸爸被孩子懟哭,你永遠不知道,愛頂嘴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的家庭

人們在嘲笑鄧超家庭地位低的同時,也是赤裸裸地羨慕,原來別人家的親子時光可以如此有趣,親子關係可以如此和諧。

每個敢於“懟”父母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溫暖、平等的家庭,這樣的氛圍才能給與孩子更多的表達自由。孩子們感受到了愛,才會敢於表達自己。

弗尼吉亞大學曾組織150個13歲的孩子,讓他們描述自己和爸媽之間的矛盾,兩年後,再對比他們與爸媽的爭吵方式,等他們長大後,再對比他們與同事的相處方式,最終發現,那些在家裡跟爸媽經常爭論的小孩,能更輕鬆地應對同事之間的意見分歧,更冷靜地承受來自外界的壓力。

04 好好對待那個愛頂嘴的孩子

德國心理學家曾說:能夠同長輩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更具有潛質。

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頂嘴的孩子放任自流,相反,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辯解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中提到:只有孩子感受好,他們才會與父母合作,而這前提是,父母要先接納孩子的感受。

有時候,孩子懟父母是希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希望得到尊重與理解的表現。

前段時間,湛江小女孩頂嘴家長的視頻上了熱搜,小女孩像小大人一般,例數動畫片和電視裡,其他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教育”自己的爸爸:“你就不會用好的句子和古詩來罵人嗎?你這樣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爸爸被孩子懟哭,你永遠不知道,愛頂嘴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的家庭

其實,小女孩說的不無道理。如果父母無法以理服人,那麼就不要責怪孩子會頂嘴。

而父母只有相信孩子,允許孩子辯解,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的意見,反思自己的言行。

教孩子學會正確“頂嘴”

父母除了接受孩子的情緒外,還要教會孩子辯論,從“頂嘴”到“辯論”,孩子就能完成從“表達自我”到“讓你聽見我”的本質轉變。

“頂嘴”不是一味蠻不講理。讓孩子學會合理地說“不”,就需要讓孩子知道,只有無懈可擊的邏輯,毋庸置疑的理念和令人動容的情感,才能打動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天氣突然變冷,小男孩執意要穿短褲上學,媽媽列舉了各種穿短褲的弊端,小男孩都不為所動。

他這樣反駁媽媽:“我覺得穿短褲不蠢(堅定的理念),而且這是我的腿(邏輯),我不介意它們被凍裂,你不用擔心(情感)。”

小男孩沒有大哭大鬧,而是嘗試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完美地說服了媽媽。

最後,校長甚至宣佈把男孩的生日定位學校的“短褲短裙日”。

孩子享受到成功說服別人的快樂,就會喜歡為自己的權益爭辯,而且,孩子在試圖說服別人的過程中,也會權衡利弊,認清問題的真相。

當孩子再次反駁我們時,可以試著接受孩子的反駁,鼓勵孩子用充分的理由說服我們,而不是一味胡攪蠻纏,當孩子真的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不妨給孩子一個大大的讚美。

做成長型父母,和孩子一起進步

托爾斯泰說:99%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和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父母對待工作,對待生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好的“身教”。

爸爸被孩子懟哭,你永遠不知道,愛頂嘴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的家庭

微博上曾有這麼一個段子:孩子因為成績差,被媽媽罵笨鳥。

孩子不服氣地回懟: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還有一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窩在家裡下蛋,要下一代使勁兒飛…….

孩子的話,非常扎心,但是卻很真實。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拿著畫筆作畫的人,孩子會成為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父母。

與其逼迫孩子優秀,不如和孩子一起成長。

養育孩子的過程,終究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過程,縱然我們有許多不捨,但還是要學會放手。只有這樣,才能讓那個懵懂無知的孩子,變得獨立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