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育兒這條路上,沒有母親是孤獨的。

不同的娃,不同的生長環境,卻擁有同樣恐怖的2歲!

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可怕的兩歲”不是簡單指24個月的那個月,指的是一個時期。多見於18—30個月當中的某一段,有個別甚至會延長到3歲半。

這個階段,本想著寶寶會慢慢懂事,爸爸媽媽該輕鬆了,可是沒想到的是,天使一朝變惡魔,寶寶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叛逆的不得了,什麼事都想跟爸爸媽媽反著來,真的像是炸彈,一碰就爆,一惹就炸!

“罪行”的具體表現

◆喜怒無常,說翻臉就翻臉!◆逆反,什麼都是“我不!”◆有自己的主意,固執,任何事都喜歡自己做◆領地意識強,不經同意不得碰他的東西◆不接受失敗的結果

為什麼寶寶會在2歲表現如此可怕呢?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將兒童從出生到快兩歲的這段時期稱為感覺運動期(sensory-motor period)。

他的意思是說,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總是如飢似渴地收集外界信息。他們開始變得“獨立”,可探索的範圍變寬了,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了。他們也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依附於某個人的依附體,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他們需要讓別人也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們此時此刻還沒有足夠多的語言能夠表達自己,因此只能用“反叛” “反抗”的方式向“世界”宣告。

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專欄作家、在美國擁有眾多讀者的育兒專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指出,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真正的育兒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在孩子兩到三歲時我們唯一能為孩子做的就是塑造他們的性格了。所以,只有我們和孩子一起“覺醒”,抓住孩子成長關鍵期,運用我們的智慧,自然能優雅的、有目的渡過孩子成長的第一個關鍵期。

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怎麼做才能讓寶寶順利度過可怕的兩歲呢?爸爸媽媽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理解和尊重孩子

理解與尊重是解決一切爭端的利器,哪怕對象是個孩子也不例外。

兩歲的寶寶很執拗,爸爸媽媽們可以試著從寶寶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如果他們的對立行為沒有什麼危險和危害,那就不必強求他們順從自己。

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舉個例子,你想讓孩子穿黑色的鞋,但他偏要穿白色的鞋,雖然你覺得白鞋搭配衣服不好看,但又有什麼所謂呢,你不需要強制孩子的穿著打扮一定符合你的審美觀。

多一次尊重就少一次爭吵,理解萬歲呀。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交流

很多父母習慣用大人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改換故事書或者動畫片裡的語言,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孩子一來會覺得很有趣,二來也能明白任何物品都需要被尊重和愛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引導孩子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比如孩子哭鬧後,我們可以問問他,是不是“生氣、難過”。再之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這種情緒就是不開心,難過,下次你可以用語言告訴別人“我很生氣”。

當雙方都可以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的時候,引導和教育的目的也就很容易達到了。

用“選擇”代替“命令”

很多人被孩子氣得七孔生煙的時候很容易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父母的語言》這一本書裡面提到,如果父母整天用命令型的語氣跟孩子講話,孩子的自控力會變得很差。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其實後果很嚴重。

所以,媽媽不要以自己的邏輯去“命令”寶寶,而是可以試著給他更多自主的選擇權。

把“要不要穿衣服?”換成“你要穿紅色還是藍色的衣服呢?”。把“要不要吃飯?”換成“想吃飯還是吃麵呀?”。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這樣行動力也更強。

接納孩子的情緒和不完美

孩子有時候也不容易,也會充滿了各種無力感和挫敗感。接納孩子的情緒,就像我們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也希望被人理解。

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想哭就讓他哭,想打滾就讓他打滾(安全的地方),拒絕孩子的要求前可以先這麼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吃冰激凌,冰激凌很好吃,吃不到你很難過……”

孩子會覺得“媽媽雖然拒絕了我,但是還是愛我的”,還可以趁機教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多棒。

愛和規則並存

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並不意味著毫無原則地妥協。

孩子的一切反抗情緒都是為了試探父母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妥協的結果就是永無休止地妥協,所以適當尊重的前提是要有原則。

讓人聞風喪膽的“可怕的兩歲”,你需要這份保命指南…

然而當孩子觸及到原則性的問題時,爸爸媽媽也不能過於強硬,此時冷處理或者平靜而堅決地應對是最好的方法。當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以暴制暴!


蒙特梭利博士說過:“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不會做任何事情。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孩子的信任感。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制的評判員。”

其實執拗期叛逆、青春期叛逆都是偽命題,只是我們成年人沒有做好準備和孩子平等對話,沒做好準備去理解孩子的世界,所以覺得孩子格外的不可理喻。

不管孩子情緒或表現多“糟糕”,媽媽一定要保持冷靜,控制自己情緒,平和對待,合理引導。

可怕的兩歲,不但不可怕,還可以是一個很好玩的過程。

笑著準備迎接“horrible three”的來臨。

希望就在前方,同志們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