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進階丨中國融入世界 也為世界注入活力

從百年未有的世界變局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著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這是當代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

2018年,“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中國憲法序言。這一凝聚著東方智慧的理念被賦予全新含義,表達出中國將攜手世界各國為之奮鬥的堅定意志,也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莊嚴承諾。


虹橋進階丨中國融入世界 也為世界注入活力


圖說:第二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七十年中國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分論壇在上海舉行。新華社 供圖

昨天,第二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70年中國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分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分論壇由國務院新聞辦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承辦,共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智庫界、媒體界400餘名代表參加,共同聆聽了與會專家學者和政府代表所分享的觀點和看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共享發展治理經驗共謀幸福美好未來

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分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黃坤明指出,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提出共建世界經濟3點倡議,宣佈推進對外開放新舉措,體現了中國繼續擴大開放的信心與決心,彰顯了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黃坤明認為,中國70年的偉大實踐證明,中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為中國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相信有對社會主義的堅持堅守,有70年積累的基礎和寶貴經驗,有與世界各國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互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不斷彰顯強大的生命力,為人類探索建設更好的社會制度貢獻中國的智慧。

黃坤明認為,新中國70年來的偉大成就,也是不斷擁抱世界,融入世界來取得的。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帶來繁榮,封閉禁錮發展。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各國平等相待,良性互動,共謀發展,從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到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用實際行動,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目前,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7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先後發起創辦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絲路基金等等,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地惠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我們相信,一個發展質量更優、開放水平更高的中國,一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將給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注入更多的活力。

黃坤明說,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適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高瞻遠矚地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這一理念繼承了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理想,揭示了各國相互依存、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客觀規律,找到了人類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黃坤明指出,智庫和媒體是連通世界各國民心的紐帶。希望智庫和媒體做世界和平發展的倡導者、合作共贏理念的傳播者、改革創新方案的貢獻者、人類共同進步的促進者,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馬建堂:開全球化倒車不可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馬建堂認為,當今世界雖然整體在向前發展,但也遇到不少挑戰,全球化進程遭遇波折,國際貿易面臨保護主義的威脅,全球政治受到民粹主義和地緣政治的衝擊,經濟增長再度陷於低迷。“在這樣的時刻大家齊聚上海,圍繞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為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分享經驗,意義十分重大!”

馬建堂說,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近年來對世界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與世界繁榮休慼與共。中國發展不僅造福中國,也有利於世界。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進博會開幕式的重要講話指出,“從歷史的長鏡頭看,中國的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中國作為世界大家庭的一員,在努力推動自身發展,不斷增進中國人民福祉的同時,一方面盡其所能推動南南合作,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另一方面,中國的自身發展本身也為世界發展提供著機會。

在馬建堂看來,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經濟體,近年來中國始終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國正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釋放巨大的國內需求潛力,未來5年中國貨物進口可能超過10萬億美元。“我們將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繼續精簡外商投資准入的負面清單,打造更多的對外開放新高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投資的便利化水平。”

馬建堂表示,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中國將堅定支持全球化,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繼續推動形成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民主的國際治理體系,全球攜手推動世界發展、進步和繁榮。

馬建堂認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開全球化倒車,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並不可取”。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各國應該正視挑戰,拿出更大的勇氣,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制,不斷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被稱為“敦煌的女兒”。近60年來,她與風沙為伴,將敦煌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視為自己的使命和宿命,先後獲得改革先鋒和國家榮譽稱號。

樊錦詩在昨天的發言中指出,敦煌有“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之稱,敦煌的歷史印證了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文明因多元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敦煌文化遺產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匯的見證。她以“經變畫”為例,介紹了宗教的傳入,在敦煌與本土文化碰撞,以及進一步向中國東部、朝鮮半島的傳播的過程。

樊錦詩說,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善於以總體文化為基礎,以廣闊的開放胸懷,博採眾長學習其他文化。從4世紀到14世紀的1000年間,敦煌文化通過持續不斷的創造創新,融匯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派。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輝煌燦爛的文化,若沒有其中的中國創造,就沒有現在聞名於世的敦煌。

在樊錦詩看來,加強文化交融,促進人類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之間,雖然有很多差異,但也有很多共同之處。特別是今天的互聯網,其實就是東西方之間新的、無形的絲綢之路,應該在這些“新絲綢之路”上融匯互通,構成嶄新的人類文化版圖。

樊錦詩認為,這需要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突破狹隘的利益格局,著眼於人類整體的美好未來,增進民心相通,這也是敦煌文化給予現代文明的啟示:只有通過平等的交流,兼容幷蓄,汲取中國文化遺產和千年文化交流的歷史經驗,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信共贏,攜手並進,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為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馬丁·雅克:中國改革開放是巨大公共產品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的學者馬丁·雅克在大會發言中認為,中國是世界的榜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馬丁·雅克說,在1949年,大概沒有人能想到,中國在接下來的70年中,將完全改變世界。他說,聯合國成立時,只有51個成員國,現在變成193個成員國,這說明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變化是全球化的趨勢。在此前差不多200年的時間裡,世界基本是由西方主宰的,現在這種情況正發生變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將變成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因素。

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崛起是現代化的榜樣,說明了創新不僅僅是西方的專利,尤其是“一帶一路”的倡議。而隨著新時代的開啟,越來越多新的機制會被創造出來,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會發現中國創造的是一種更包容、更民主的世界治理模式。

馬丁·雅克認為,21世紀將是中國世紀,不止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明和其特點、治理制度等都將開啟新視野。現代化是多元的,不是單極的,中國創新地解決了自己發展中的問題,在世界上創造了發展的奇蹟。“改革和開放,就是一個巨大的公共產品,對發展中國家都有其參考價值,是一個獨特禮物。”

美國彭博新聞社首席內容官馬丁·申克:更加重視信息可達和可信

美國彭博新聞社首席內容官馬丁·申克的發言,從媒體角度來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全球合作的新機制。

據馬丁·申克透露,彭博新聞社現在有很多專業化的團隊,試圖從更全局、更廣泛的角度來展現各產業的新機遇和挑戰。比如,聚焦能源車的發展,通過關注、追蹤這個行業的發展來反映世界的變化。

馬丁·申克特別提到了中國市場的政策透明度和數據透明度,他認為,數據透明便於市場配置資源時得到更高的效率。“以數據驅動這樣的透明方式來實現增長,中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路線圖清晰,便於全球商業投資者更好地佈局未來。”為此他建議,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信息的可達和可信。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潘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