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作者簡介】張會民,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書法協會會員、陝西金融作家協會理事、渭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我是穿著老布鞋長大的,對於那時候腳上的布鞋,有著濃厚的感情和深切的回味。

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也許是自小時候起,一雙腳就與布鞋相互磨合適應習慣了,從穿布鞋到穿膠鞋、運動鞋、皮鞋的過程都經歷過後,現在只要不出席正式場合,都樂意穿雙布鞋,讓長期裹挾著的雙腳不再受約束,盡情舒服起來。


我也是看著村裡人做布鞋長大的。那個年代農村生活普遍清苦膠結,幾乎大大小小的人腳上蹬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老布鞋。這一點,婦女們的貢獻和作用功不可沒。


除了和男勞力一樣下地幹活、上水利工地掙工分外,她們還要負責全家人的吃喝穿戴。紡線織布,做飯納鞋,都是擠出時間抽空來做的。

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男人們農閒時吃煙喝茶,天南海北,吹牛聊天,女人們圍在一塊嘴裡邊閒話再多,手裡納鞋底的針線總在不停地舞動著。

要說對於女性崇高地位的認識和尊重,絕大部分來源於觀看她們做老布鞋的繁瑣艱辛過程。

抹袼褙是做鞋的第一環節。選擇晴好天氣,和好糨糊,把穿退下來的舊衣料布褳片片排放齊整,逐層用糨糊抹勻沾帖,沾滿四五層後放置在太陽光下進行晾曬,待到乾透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合腳鞋樣進行裁剪,將裁剪下來的袼褙鞋底重疊三至五層,每層外沿用白布包切好,形成了俗稱的"千層鞋底"。鞋底子要根據家人需要,一次做很多雙,存放在炕頭的針線笸藍中。

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納鞋底最費時費力,需隨手準備錐子、頂針、針和線繩子。手指上戴著頂針,手持錐子在要納的鞋底位置上戳穿小眼,針在頭髮上順勢蹭幾下,借用頂針扎進去,拽出來,抽動線繩,用力勒緊,按照規劃好的圖案逐排納拽。


一些心靈手巧的年輕女子,還會將線繩子在鞋底部結成寓意吉祥的小疙瘩花形,做好後送給自己的心上人,以展示技巧和愛意。還有人手上練就硬功夫,借用頂針直接穿針引線,果真應了一句俗話:"納鞋底不用錐子——針好"。


那時候只要大隊、生產隊召集開會,一群婦女總是拿著鞋底不停地埋頭納著,任憑隊長口泛白沫,滔滔不絕地大聲嚷嚷,納鞋底的活計怎麼也停歇不下來。


鞋底納好後,要據鞋樣大小在袼褙上剪做鞋幫子,用條子絨布包面,白布沾邊,鞋口處兩邊各鑲上一塊鬆緊布,對應住鞋底進行縫合,一雙布鞋就大功告成。

張會民:穿著現在的布鞋,再也找不到當年老布鞋的感覺了

再好的新鞋起先都要夾腳,在準備穿用前,要用鞋楦子楦鞋,把適當大小的鞋楦子塞入鞋中,噴灑些清水,後邊用木楔子夯實,過上一個夜晚,第二天早晨就能神情愉悅地穿上合腳舒適的新鞋了。


聰明賢惠、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們用巧手納出了鬆緊鞋、方口鞋、棉窩窩鞋和小娃們的虎頭鞋、豬頭鞋等各式各樣的鞋子,每雙鞋子的背後都凝結著滿滿的愛心呵護和艱難的辛勤勞作,至今回味起來,仍然是銘記著的無限感慨。


現在街上又時興穿布鞋,用現代科技製造出的各種布鞋款式新穎,美觀大方,大家都樂意穿。


無論現在的布鞋怎樣舒適耐用,我曾多次試圖尋找那種帶著家裡人一針一線暖暖愛意的老布鞋感覺,卻始終感受不出意境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