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小題大作”

教育隨筆 | 教育中的“小題大作”


【林敏專欄】

教育隨筆 | 教育中的“小題大作”

原創作者|林敏(上海市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
本文首發“第一教育”

今晚在教學樓查看學生晚自習時,學生們都在教室裡安靜地做著作業。在一樓走廊盡頭離飲水機不遠的地上,看到遺有一灘水。大概率是學生接了水後,不小心灑了出來。這確是件小事,似乎不值得“小題大作,興師動眾”。

我與值班老師交談了解情況後,還是走進了教室,分別與倆個學習成績最好的班級學生們進行了交流。我告訴孩子們,拿著水杯不小心灑水在地上,是件小事,但這件小事卻能反映出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原則。

水在地上,我們如視而不見,一走了之,過會兒如有同學走過,一旦不慎滑倒摔跤,就有可能成為一起安全事故。就算沒人滑倒摔下,我們對自己的不當行為,哪怕是無意不小心的失手,都要設法去糾正補失。這是一種從小就要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意識。同時這也是對他人、集體、社會、環境儘量不造成不便與傷害的公民意識。

人的德性從何而來?不能僅靠說教與灌輸,而是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與細節而積澱生成。教育的本質是好習慣與好習性的養成。抽象高尚的做人道理一定是要通過一件件具體細微的真實場景與事件,讓孩子們去嘗試、經歷、感悟、體驗……才能內化於心性、外化於行為規範。公德公益心、品性人格的養成都應從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的細微處著手。教育其實無大事,從校長老師到家長,每一個看上去無足輕重、常會被我們忽視而過的小細節,都慢慢地彙集成孩子成長的品性骨架。

教育隨筆 | 教育中的“小題大作”

校園與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孩子不經意間拉下或沒做好的種種小事,如丟垃圾時,沒丟進垃圾桶,也不彎腰揀起再丟一次,吃課間點心時,將酸奶吸管的外包裝也隨手拋在地上,老師批改後發下的練習卷,常常是東放西擱,從不歸類整理,寢室個人物品擺放也是丟三拉四,雜亂無序……這些表面上看似小事,無足輕重,但久而久之,這些行為會成習慣,而習慣又成自然。就會變成孩子以後做事為人的基本態度方式。

自己剛開始教書時,也總是眼高手寬,常從大處著手,總覺得教育應“抓大事”。教了大半輩子書後,才悟出“無小何以為大”的道理,越做眼越尖,常會關注這些被不少人“不屑一顧”的小事細節。教育其實就是要“小題大作”,聚沙成塔、持之以恆。觀察我們一些好老師、好家長,平時說教不多,從沒那些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教育舉措,但他們常從細節小事著手,盯著那平常的一點一滴,反覆抓、抓反覆。記得西外剛辦學時有位班主任,為了讓學生下課後自覺將椅子推到課桌下,反覆訓練學生近三個月,直至每一個學生下課後都會自動地完成這一動作。這班上的學生,由於老師對他們日常學習習慣及行為規範細節的重視與堅持,學風班風踏實嚴謹,學業成績,品性操守都不錯。

教育中的“小題大作”,符合教育規律,也是育人的最有效途徑,潤物細無聲、以小見大,是孩子最易接受和改變的方式。

教育隨筆 | 教育中的“小題大作”

林敏,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的創辦人、總校長、上海市督學。復旦大學學士、英國利茲大學博士,曾在國外大學任教多年、擔任過教授、系主任、校長特別助理。

教育隨筆 | 教育中的“小題大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