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此時釋放流動性、調降利率有何深意

昨日(5日),央行發佈公告,宣稱開展中期借款便利(MLF)4000億元,與當日到期量(4035億元)基本持平,期限1年,中標利率3.25%,較上期下調5個bp。此外,進入11月份,截至目前1日、4日、5日、6日央行均表示當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

央行此時釋放流動性、調降利率有何深意

到期再次釋放4000億元流動性,並接連幾日不再開展逆回購操作,充分表明央行穩定貨幣政策,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態度。

經濟數據不及預期 央行此舉回應市場期待

10月18日,中國經濟數據出爐,三季度(7—9月)中國經濟增速6%,1—9月經濟增速6.2%,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凸顯,市場對於央行降息以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不無期待,疊加10月31日(北京時間)美聯儲宣佈年內第三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至1.75%~2.00%,市場對於央行跟隨降息再次予以期待,但是央行再次以篤定的“不跟”表達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

連月來,隨著豬肉價格不斷拉昇,加大CPI上行,9月cpi同比上漲3%,受10月份豬肉價格明顯上漲影響,不排除在本週六即將發佈的10月CPI數據落在更高的水平。在通脹壓力下,再期望央行降息,顯然已經失去了理論上的支持。

央行此時釋放流動性、調降利率有何深意

而從10年期國債收益率看,最近2個月利率顯著上漲,從3%反彈到3.3%,整個債券市場基本出現了1個點的回撤。

央行此時釋放流動性、調降利率有何深意

種種情況表明,央行降息的可能性已經將至冰點。

然而,昨日(5日)央行突然使出回馬槍,在續期MlF4000億1年的同時,調降了中標利率5個bp。8月25日,央行在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中,決定以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MLF)利率加點方式作為LPR的錨,此次MLF利率被調降,最終傳導到商業銀行的報價利率,將會作出何種反映,在接下來的11月20日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背後“玄機”知多少

MLF續期,顯然給市場增添了流動性支持;利率水平調降,又再次從實質上形成“降息”效果。看似貨幣政策從寬,但背後表現出央行實施穩定的貨幣政策的不變立場,那就是貨幣政策的取向須以穩定宏觀經濟基本面為依歸,貨幣政策的取向需要服從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央行對於經濟穩增長的需求大於控通脹,而如果對通脹的背後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通脹的形成主因在於豬肉價格的顯著上漲,而豬肉的價格上漲,是出在供給端上,與貨幣政策關係不大。因此,採取緊縮措施沒有任何意義,無論貨幣政策怎麼樣,由於生豬供應短缺導致的豬肉價格上升推動物價上漲形成的CPI拉昇與貨幣政策的鬆緊沒有任何關聯。

另外,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11月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第44周(即10月28日—11月1日),16省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52.93元,環比跌0.9%。這是國內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自8月份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下跌。

綜合以上,央行審時度勢,在釋放流動性的同時,調降MLF中標利率,穩增長需求開始高出控通脹壓力。

首次下調MLF利率,意義凸顯

此次MLF利率下調,是繼2016年初以來,央行首次下調MLF利率。此前,央行相繼於2017年1月、3月、12月以及2018年4月分別上調1年期MLF利率10bp、10bp、5bp、5bp,累計上調1年期MLF利率30bp。

隨著我國以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MLF)利率加點方式作為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進一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在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期疊加金融開放的背景下,作為資金的價格——利率,如何因應市場形勢,在不斷加大利率場化,並契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政策要求,將是未來我國利率市場和利率改革的長期課題;適時適度合理引導利率水平調降,也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貨幣政策開啟新一輪寬鬆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取向的重要考量和緩解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應有之義。

2014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簡稱MLF),是央行對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通過招標方式開展的採取質押方式——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發放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從而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過調節向金融機構中期融資的成本來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和市場預期產生影響,引導其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實體經濟部門提供低成本資金,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