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工廠》中的現實與未來看美國2020大選

回到2016

奧巴馬家公司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

中美都引起了巨大的關注。這部片子讓中國人和美國人都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說奧巴馬的文宣團隊比希拉里的文宣團隊強一百倍。但也必須要指出《美國工廠》畢竟是民主黨拍攝的優秀政治宣傳片。

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宣傳片呢?因為大背景是鐵鏽帶的工人階級再也不給民主黨投票了。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2016年鐵鏽帶的工人大批倒戈共和黨,直接把特朗普送進了白宮。只有充分了解美國的傳統鐵鏽區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才能理解美國政治為什麼會突然變天,才能理解投了幾十年民主黨的選民為什麼突然會投特朗普這個人。這就是《美國工廠》這一批作品產生的大背景。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鐵鏽區的日常

美國曾經的製造業核心地帶,變成了鐵鏽區。無論是小布什時代還是奧巴馬時代,這些區域的工廠一家一家倒閉。有的企業非常誇張地把整個工廠都搬到中國,甚至讓讓美國的老工人培訓完國內的工人,然後再把美國的老工人裁掉,國際資本主義極端殘酷的一面盡顯無遺。

隨著工廠的遷移或者倒閉,一個一個的城鎮陷入了衰敗。工作機會流失之後,剩下的只有毒品與無盡的絕望與自暴自棄。所以當特朗普站出來後,幾乎偏執地,不計任何代價將工作機會留在美國的政策,深深打動了這些地區的選民。使得很多一輩子的都沒有投過共和黨的選民,支持特朗普當選。席捲美國草根的憤怒,將特朗普送進了白宮。

在這之後,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出了很多文章和紀錄片去分析,民主黨是如何失去鐵鏽帶?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樣本就是俄亥俄州的代頓市。這個市慘到什麼程度呢,有3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當一個城市或者地區大面積人口返貧之後,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PBS的Frontline 在2018年也拍攝過一部反映代頓現狀的片子《Left Behind America》攻擊特朗普的政策並沒有惠及到代頓這樣的城市,並沒有給這些鐵鏽區的城市重新帶來繁榮,但這不符合實際。所以left behind America 這個報道遠沒有《美國工廠》引起的反響大。這從另外一個側面顯得奧巴馬團隊對於選題與運營拿捏遠勝別人一籌。

中等收入陷阱: 12美元總比0要好

《美國工廠》傾向於隱晦的指出,沒有工會的工廠是災難性的,工人的安全與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這也與民主黨一貫支持工會集團的立場相符。大西洋月刊在2016年就指出了,中西部地區工會力量的削弱,是共和黨能夠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

要是工會沒領導,民主黨肯定贏不了。

其實工人是非常理性的,在福耀的招聘大會上,就有工人主動問,有沒有工會,因為回答沒有工會,工人鬆了一口氣。

福耀美國在美國創造的工作機會,並不是什麼高收入的工作機會。原來的代頓工人的收入是24美元/小時,而現在福耀給的工資只有12美元,而且工作條件,要比原來的差。但是對於那些深陷貧困的本地居民來講,12美元確實是不如24美元,但肯定要比0美元要強多了。

美國鐵鏽區現在新的矛盾已經不是剝削了,是求剝削而不得。這就是所謂的中等收入陷

阱。誠然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本質上不是規律,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於當地勞動力成本太高,喪失比較優勢,產業轉移出去,但沒有足夠高端產業吸收就業而導致高失業率現象。

美國雖然有最多高端製造業產業鏈,但由於高端製造業大多數嚴重依賴於自動化機械,並不能創造太多的就業。而金融、互聯網和其他高端服務業能容納的就業人口又非常少,而且由於美國人才培養機制的問題,這些產業吸收的就業不少是外國人。因此美國整體上出現了東西海岸歌舞昇平與美國內陸地區中等收入陷阱並存的一個局面。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如果進一步講,美國東西海岸,比如紐約,加州,華盛頓州這些地區的金融,互聯網,高端製造業等行業是吃得全球開放市場的紅利。比如Google,Facebook掙的全世界的錢。所以這些公司是堅定的globalism支持者,也是民主黨的堅定支持者。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本土主義

而美國內陸城市,不希望產業轉移出去,不希望和全球工人,尤其是中國工人在同樣的水平下競爭,為了爬出中等收入陷阱而相對比較保守。

所以你會看到美國精神分裂般的對外政策:

1. 在美國不佔優勢的實體制造業上,希望採取高關稅的策略,將製造業留在美國國內,並同時希望國際製造業迴流到美國。這是為了捍衛中部,東北部美國的利益。

2. 在美國佔優勢的信息,金融行業,美國依然希望採取開放自由的態度。比如最近美國就跟法國關於數字關稅打的不可開交。這是為了捍衛東西海岸美國的利益。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這個臉色:苦大仇深啊

2020美國姓資還是姓社?

姓資姓社,這在美國是一個很現實很嚴肅的問題。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是時候該試一下社會主義了

從數據上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這些,70年代以後美國前20%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前1%的財富佔比也在飆升,而工資中位數的提高非常緩慢,扣除通脹的實際購買力提高近乎停滯。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自70年代之後的貧富差距是逐漸拉大的,而這一情況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進一步加重了,史詩級的放水補貼了資產持有者而收割了赤貧:有股票,房產等資產的人資產翻倍了,沒股票等資產的人雖然收入穩定了,但還是月光甚至負債。

班農在回顧2016年美國大選的時候,分析特朗普這個movement的社會根基,就不斷強調,美國有2/3的人不能拿出應急用的400美元!

這種巨大的貧富差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感,被剝奪感。讓美國再次偉大是什麼呢?首先是人,窮人再次像個人。

但特朗普能否拯救美國嗎?很難,除非你提到200%的懲罰性關稅,產業一旦轉移就很難再回來。比如蘋果即便回到美國,也不可能大規模像富士康一樣僱傭勞動力,而是依賴於大量的機器人制造。隨著人工智能,自動化製造的發展,即便是製造業迴流到美國,也很難大規模解決就業問題。

所以美國甚至全球關於這個問題,出現了兩種思潮,一種就是社會主義思潮。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邊幹邊學馬克思主義

在法國,在英國,在美國,社會主義思潮又重新開始活躍起來。簡單來講,就是老子反正被你們剝削的夠嗆,現在老子求剝削都不得,那麼咱就掀桌子了。搶錢,搶糧,搶女人。比如我們西雅圖地區去年就出了很多政策,比如是收amazon 這種公司的人頭稅,補貼窮人,流浪漢。比如考慮收碳稅,收各種各樣的稅,實現財富的重新分配。或者索性搞UBI,就是不管你幹啥每月先給你發一筆錢,至於這錢從哪來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劫富濟貧。如果富豪劫不到,那就劫中產。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所以你如果仔細分析一下2020 民主黨那邊絕大多數候選人的政策,其實核心訴求就是一個:用社會主義實現政府主導的強制財富再分配。

另外一個思潮就是保守主義。核心思想就是本土主義。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買美國貨,僱美國人

寧要本土主義的草也不要全球主義的苗。一雙鞋如果是外國生產的只要20美元,但是美國生產的鞋要40美元。寧可用關稅

把20美元的鞋擋在外面,也要讓大家買40美元的鞋。因為這20美元的鞋,掙得錢全被資本家和外國人拿走了,本國人一毛錢都拿不到。加了關稅,哪怕40美元,至少肉還爛在鍋裡。那些低效率的本土工人還能分到點渣渣。無論奧巴馬時代的TPP還是現在的關稅戰,本質思路都是這個思路。

所以2020大選,這兩種主義還會產生激烈的碰撞。

結語

《美國工廠》福耀玻璃所在的代頓市已經逐漸走出了最艱難的時刻。現在的失業率在3.8%略高於美國國家平均的3.7%,但是低於俄亥俄州的平均4.0%的水平。

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只要2020年美國大選前,美國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低位,我覺得2020大選沒有什麼懸念。

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留得住工作機會就是好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