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你去過川藏線嗎?

那是無數探險家想要征服的地方

許多熱愛旅行的人曾到訪多次

但你曾注意過

怒江邊一座特殊的橋墩嗎?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無人機拍攝的怒江大橋旁的橋墩。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近日

一段關於橋墩的視頻

刷屏網絡

背後的故事讓無數人感動

橋墩裡是一位烈士

當年修築怒江橋時

一位戰士因連續作業身體疲勞

不慎掉進

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橋墩裡

混凝土迅速凝固

戰友們想盡一切辦法

也未能將他救起

最後只得含淚將他築進了橋墩

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但拆除舊橋的時候

獨獨保留了這座橋墩

它立在江邊

如同一位戰士駐守在那裡

如今

很多汽車兵

在經過怒江的這座橋墩時

都會按響喇叭

並點上一根菸

搖下車窗,投向窗外的峽谷

鳴笛和獻煙

這個頗具儀式感的舉動

成為一種特別的致敬

視頻播出後

近5萬網友留言致敬

這座橋墩

已不單單只是橋墩

而是銘記無數築路者的一座豐碑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1950年初

11萬築路大軍挺進西藏

彼時,整個西藏沒有一條公路

所有的交通運輸全靠人力、畜力完成

解放西藏

更要為西藏人民帶去現代文明

擔負解放西藏重任的十八軍

同時擔負起修築進藏公路的重任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1950年,築路大軍挺進西藏途中,官兵們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抬運石料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修路,是從徒手敲石頭開始的

當時的標準現在看來並不高:

三層路面——

一層石灰,一層黏土,一層石子

軋平後形成公路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但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

14座終年積雪的雪山

和遠比我們現在所能想到的

更惡劣的自然環境

參與修路的第一期人員

就達到了十餘萬——

包括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各族民工

這十餘萬人

用鋼鉗、鐵錘這些最原始的工具

修了4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當時,在機械施展不開手腳的高原

一切只能靠人工

幾乎每推進一米

都要造成大小不等的滑坡和塌方

施工的第一年就有不少於

2000名戰士和民工為此獻出生命——

365天中

犧牲人數最少的一天是5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資料圖:懸崖邊開山築路

當年擔任爆破任務的

小炮班班長張福林

在山間作業時被墜下的巨石砸中

傷勢嚴重

醒來後,衛生員要給他打強心針

被這位戰鬥英雄拒絕

他說:

我不行了,要為祖國節省一針藥

正在半山作業的某工兵團八連三排

腳下岩石轟然碎裂

整個排的戰士跌入滾滾江水中

排長命令年輕的小戰士順著保險繩脫險

自己則被一個巨浪掀入江中

壯烈犧牲

正在“老虎嘴”施工的一五七團六連二排

遭遇突然暴發的泥石流

9名戰士隨著塌陷的路基墜入江中

被滔滔江水吞噬

……



1954年年底

川藏公路正式通車

11萬築路人

4年零8個月

全長2255公里的公路

平均每公里犧牲2人

……

這些數字

至今讀來讓人眼眶發熱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築路戰士在怒江兩岸的懸崖陡壁上闢山築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當時

修通路是第一要務

犧牲的人太多太多

通常只能在路旁掩埋

在石頭或木牌上寫上名字

築路工程結束後

部隊仍然任務不斷

後來又歷經改編

最終使烈士的故事和姓名

湮沒在歷史深處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築路戰士在闢山開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幾千名築路烈士

許多都沒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有的留下了姓名

但只有名字和部隊番號

什麼時候犧牲、籍貫在哪裡

都沒有詳細記錄

直至今天

仍有十八軍後人

在尋找自己前輩的犧牲地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1952年,築路民工在甲皮拉山頂剷除冰雪,讓汽車通過(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慎應 攝

在一個個壯烈的犧牲故事裡

我們看到了一個

充滿激情與奉獻的時代

看到了那一代先輩

為信仰和理想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也許我們再也找不到烈士的名字

但烈士們的功績

不會因他們的無名而消失

路過此地的汽車兵,為何要向一座橋墩鳴笛致敬?

編審:任旭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