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數字經濟助力廣東發展,科技驅動製造業升級

11月2日,由廣東省區域與產業創新研究會主辦的題為“數字經濟助力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專家研討會在廣州成功舉行。

廣東省內數字經濟領域的學者專家、阿里研究院及廣東社科院部分青年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並就如何推動廣東省製造產業與數字經濟、平臺經濟融合發展,助力廣東省品牌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踐分析。

阿里研究院分享了對於廣東數字經濟發展的觀察和產業升級的案例。包括互聯網平臺促進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支持珠三角企業品牌快速發展,以及通過速賣通、Lazada等跨境電商平臺促進跨境貿易業務的發展。2019年天貓618,成交額前50品牌中珠三角佔了12席,是長三角的兩倍。消費電子行業成交前100品牌中,珠三角超過半數。同時,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也在助力廣東製造業走向智能製造,包括數據驅動的產品創新、產業帶智能升級,C2B產業模式創新等。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平臺企業幫助廣東品牌擴大國內外市場,實現增長的作用。廣東經濟學會會長、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羅必良表示,“數字經濟在實務上很重要,但是理論研究不夠重視。今天來講,數字化是降低交易費用,交易量會擴大,市場規模會越擴大,同時進一步深化分工”。羅教授也同時指出,“數字經濟還需要進一步支持生產製造的分工深化,使得生產製造更細化,更個性化。如何從市場撮合到支持生產服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教授結合豐富的實地調研經驗,提出數字經濟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王教授以廣東的專業市場為切入點,以廣州為例,目前就有700多個專業市場,其中又以服裝市場最為發達,有完整的服裝生態鏈。圍繞發達的商流形成了數字化的原材料採購平臺,設計師平臺,服裝款式版型平臺,以及物流體系,在產業鏈上形成了數字化的交易閉環。同時也產生出很多新模式、新職業,生產、流通、消費的邊界模糊掉了,形成一種新的商業格局。

華南理工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朱桂龍認為,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所有企業未來10年的主旋律,到2022年,中國GDP的65%將與數據有關,廣東數字化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給科技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世界級灣區還存在一定差距,數字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很大。朱桂龍教授還指出,數字化轉型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要注意四個方面,一是要和企業經營結合,圍繞效率和成本,解決企業和客戶的痛點;二是要注重軟硬結合,以及線上系統和線下網絡的結合;三是新老系統如何銜接轉換非常關鍵;四是要注重融合和協同,注意與新資源和新力量的協同創新。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勝蘭對數字經濟推動廣東的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五點認識。一是要樹立製造業企業的數字經濟意識,使企業瞭解和認識到數字化帶來的好處和市場機會,以價值驅動轉型升級來帶動企業的積極性。二是加快研發掌握髮展數字經濟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基礎研究,加快研發面向新興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積極創建一批國家數字產業創新中心。三是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投入,提升上游產業數字化水平,降低數字化成本。四是保護數據產權,加強市場培育,探索兩種數據開放(利用)模式,也即數據可以被自由獲取、分析和使用的“自由開放”模式和承認數據擁有者享有數據產權的“受控開放”模式。五是引進和培育適應於數字經濟發展的複合型人才,鼓勵高校與行業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共建學院和專業,並完善人才引進政策。李勝蘭教授還希望阿里研究院發揮自身優勢,大力開展數字化推廣工作,助力珠三角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

廣東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偉萍指出,“數字經濟的崛起跟廣東產業升級是一個相互帶動的作用。目前正是發展數字經濟,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期“。同時她也提出互聯網平臺需要針對廣東的產業集群,制定定製化的解決方案,比如阿里雲跟汕頭的玩具集群有比較深的合作。根據不同行業的融合水平禪意,選擇不同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可以更切實有效的幫助到企業。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廣東省區域與產業創新研究會會長向曉梅最後進行了總結髮言。她表示,廣東的產業發展到了跟數字經濟融合的階段,需要更多的數字經濟平臺參與進來,通過數據和技術打通供給和消費端,產業端和消費端真正聯動。向所長提出,“數據是一種新的生產資料,算力是新的生產力。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是一個從舊路徑到新路徑的轉變”。數字經濟要幫助解決企業的幾大痛點,首先還是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的問題,其次是跟消費端互動的問題,最後技術本身要有應用場景。希望能夠結合各方面的資源,實現從單個企業升級到企業集群以及產業集群升級。

最後,與會專家也對數字經濟平臺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一是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從軟硬兩個方面來推動相關技術和應用的落地;二是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推動更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三是完善數據治理的規則,確保數據安全有效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