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鄉村振興:堅持“四措並舉”激活工商資本動力引擎

魯網11月4日訊工商資本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今年以來,泰安市鄉村振興工作小組創新做實“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助力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有效激發了企業投資農業農村的熱情和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截止到目前,全市共引進鄉村振興招商項目81個,總投資385億元,其中,投資19億元的九女峰鄉村旅遊、投資22億元的新泰魯商文旅蓮花山景區、投資50億元的肥城泰山桃花源健康頤養、投資超過150億元的魯商客天下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等一大批優質項目相繼落地泰安,呈現出量質齊升的蓬勃勢頭和強勁動力。

堅持規劃先行 為工商資本下鄉把脈定向

以“1+5+8+N”鄉村振興規劃體系為指引,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加強整體謀劃、全域設計,引導不同類型、不同產業、不同投資模式的工商資本分階段進入規模化種養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鄉村旅遊業、現代農業服務業、農村電子商務等領域,為工商資本下鄉留足空間、創造條件。對培育期產業,支持工商資本發展自建基地模式;對擴張期產業,引導工商資本發展連鎖經營模式;對穩定期產業,發展工商資本聯合合作社帶農戶模式,讓工商資本“適得其所、物盡其用”,發揮最大效益、彰顯最大價值。

寧陽縣把工商資本下鄉同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相結合,做到資金進入農業領域時“按圖索驥”,找準產業定位,避免了投資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相結合,引導資本依託農業園區優化產業佈局;同農民收入增長相結合,引導企業儘可能創造就業崗位,吸納農民就近務工,增加農民收入。

聚焦“雙招雙引” 為工商資本下鄉搭建平臺

成立專門機構,集中精兵強將,靠上抓招商、引項目,靶向發力,精準對接。以“雙招雙引”活動為契機,藉助國家和省市農業博覽會、投資貿易洽談會等載體,搭建投資對接平臺,提高招商成功率和項目落地率。

肥城市組建招商談判和項目落地“兩支隊伍”,充分調動在外肥城人才和企業兩大招商主力的積極性,緊盯北京、濟南、浙江三大區域,對投資1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由市代辦中心全程代辦,其他項目由所在鎮街區代辦中心全程代辦,今年共招引工商資本下鄉10億多元,引進了現代農業產業園、潮泉鎮泰山·桃花源、孫伯鎮五埠和岈山旅遊景區等一大批項目。

泰山區成立農業招商引資專班,每年確定“四個一批”(策劃招商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運營一批、股改上市一批)項目,對全區五大主導產業、鄉村旅遊、農產品物流進行重點招商,今年已落地項目29個、總投資28.7億元。

突出政策支撐 為工商資本下鄉提供保障

針對農業基礎薄弱、產業經營規模小、農業企業存活率低等問題,制定出臺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鄉村振興的扶持政策,在用地用電、人才技術、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做大做強農業主體,不斷增強發展後勁。

岱嶽區通過出臺農業產業招商引資、以獎代補等優惠政策,吸引50餘家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集中建設道朗鎮九女峰、祝陽鎮岱嶽山谷、夏張鎮御道梨園和大汶口鎮汶口古鎮4大片區,打造了泰山茶溪谷、泰山仙草谷、樂惠農業等產業項目,為山村帶來了泰山茶、泰山黃精、草莓、維納斯黃金蘋果、陽光玫瑰葡萄、金螭霖魚等高效農產品,形成了研學、採摘、餐飲、民宿等多種新業態。泰山茶溪谷由泰山茶文化有限公司創建,引導企業和村民共同創新創業,將大棚無償返包給村民自主經營,並提供技術支持,村民採茶收入由60元/天提高到160元/天。

肥城市將農業招商引資單獨納入對各鎮街及市直部門單位的考核,按實際到位資金3倍計入年度考核,激發了農業招商引資熱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

新泰市設立1億元的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2000萬元扶持特色小鎮基金,撬動工商資本助力鄉村振興;制定鄉村旅遊貸款貼息管理辦法,對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予最長3年的貸款貼息;落實人才十條政策,搭建新泰籍在外人士交流平臺,吸引在外人士攜帶資金、技術及項目返鄉創業。全市累計引進工商資本87億元;今年新建續建優質農業項目27個,投資額23億元,安置5.2萬人就業,帶動23.5萬農戶增收。

東平縣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抵押貸款試點,推廣以農機設備、運輸工具、農產品評估折價等為標的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引導100多家龍頭企業成功入駐。

立足服務為本 為工商資本下鄉鳴鑼開道

一是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行政審批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為工商資本下鄉打造了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平臺。嚴格准入制度,做到“三審核”,對企業資質進行審核,查驗企業是否具備應有的經營能力、資金實力、技術力量和管理團隊;對經營項目進行審核,看是否符合產業政策和當地的產業規劃;對土地流轉進行審核,檢查是否依法有償自願、合同簽訂是否規範等,增強了對工商資本下鄉的風險防範。

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結合掃黑除惡專項行動,深入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行動,全市共清理資源6萬多畝。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戶採取轉包、出租、轉讓等方式流轉承包地給企業,為企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經營留足空間、提供保障,目前全市土地流轉率達45%。寧陽縣為工商資本流轉土地52.7萬畝,集中用於農村產業、生態、文化、社會治理、扶貧開發等領域,呈現出顯著的“土地生金”效應。

三是培強經營主體。支持工商資本做大做強農業龍頭,在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村電商等重點領域,培植一批骨幹龍頭企業,促進集團化、品牌化發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320家,年銷售收入440億元,帶動農戶80餘萬戶,戶均增收3000餘元;開展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家庭農場示範場創建,市級以上合作社示範社達723家,家庭農場示範場195家,提高了工商資本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