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階層把400萬的房子賣了存銀行養老怎麼樣

工薪階層把400萬的房子賣了存銀行養老怎麼樣


我一發小,工廠普通技術人員,年薪5W,老婆帶小孩沒工作,有唯一住房,賣掉可得現金400萬。

如果賣房存銀行,5%年息,存5年,即得利息100W,租房5年用20W,還剩80萬,80萬足夠他上班16年,我的天,16年後都50歲了。

他打算存個20年銀行,拿400萬利息,到時50多歲了,拿著近800W到一個小城市買幾套房子養老。

他打算這樣做,我本來覺得不太好,但這樣算下來,我也疑惑了。賣房存銀行,真的不能接受嗎?

黎明潛伏

不好說對錯,但說賭上一輩子的就誇張了。首先他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年薪5W老婆沒工作,本身也就是溫飽狀態。留住這個房子,他也不過是解決了居住問題。而沒有房子,唯一擔心的是以後連租都租不起。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如果他租不起,跟他等工資的人也租不起。大量給城市提供廉價勞動力的體力勞動者也租不起,那城市不需要這些勞動者了?其次,他還年輕才34歲,如果賣個房就算賭一輩子,從反證法來看,是不是同樣條件34歲還沒房的一輩子就算完了?再次,他的孩子畢業之後,居住需求再次降低,就兩口子,真的住得差點就差點吧。反正本來也就是溫飽狀態。綜上所述,對於溫飽狀態的人來說,有沒有自己的房子並不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

而賣掉房子,恰好對他現在拮据的生活有很大幫助,還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在這個階段也許錢對他的作用比房子對他的作用大。

我們應該有個觀念,在不同階段,同一筆錢的對於人的價值(理解為對人的重要性)並不相同。年輕的時候什麼美食都想嚐遍,好吃的能塞飽肚子。年紀大的時候怕肥胖再好吃都要管住嘴。再老點牙都掉了好吃也未必啃得動。年輕時想周遊列國,年老了走不動了只想呆家裡。所以同一筆錢,在年輕時的“價值”是年老時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所以我們不但應該考慮錢本身的增值問題,還應該考慮如何分配不同人生階段的消費比例。

kongxin

但凡類似的話題,總有一個聲音“想想80年代的萬元戶”。

的確,曾經的萬元戶無限風光,但是也僅僅是在改開之初的大陸,彼時的萬元戶放在港臺和發達國家呢,估計也就人家一兩個月的工資吧。而此時的大陸四百萬元現金戶呢,即便是放在發達國家,也算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國內GDP即將破6,社會無風險利率水平逐步下降概率挺大的,人民幣的變毛速度自然會降下來。如果GDP增速逐步降到5,大家還會覺得4個點的無風險利率低嗎?

一扔大師

過去不代表未來,過去20年是中國高速發展的20年,是中國從低收入國家發展到中等收入,部分城市已經超英趕美的20年,但是,1999年的一碗早餐羊肉面,也就是2-2.5元,現在10-12元,漲了四五倍而已,何談20年後800萬相當於80萬?現在經濟已經見頂,沒有了高增長,未來會咋樣誰都說不清楚,買房賣房都是一個賭字,談不上哪個安全哪個不安全。

正因為大家都不認同這種做法,大家都不敢這樣做,都在用30年前的萬元戶做比較,反而可能大眾的想法才是刻舟求劍,過去一直正確的東西,將來未必正確,就像在感恩節等著餵食的火雞。

萬元戶時代,人民幣對美元是3比1左右,黑市更高,即使十萬人民幣的鉅富,換成美元也不過三萬多美元,也就是在八十年代的國內能算個富人,去國外或者香港你算個屁。之所以在國內算富人,也是因為國內極不發達,各種物資匱乏,定價扭曲,比如大米幾毛錢一斤,但是蔬菜只要一兩分錢一斤,你去香港能買到這麼便宜的蔬菜?

農產品被人為壓低價格,而工業品價格高高在上,比如80年代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一般定價四五百元,14寸國產彩色電視機1000元出頭,而普通人工資才30-50元一個月,需要一兩年不吃不喝才能買臺電視。汽車根本不用想,那屬於生產資料,企業才買得起,即使到了九十年代個人車主也極少。

同樣的道理,當時的房價也是扭曲的,所謂的幾千塊能買到多少房子,只是說說而已,根本沒有正規的房產交易渠道,城鎮人口都是通過單位分配房子,或者居住祖宅。人口流動不多,沒有人賣房子,也沒有人買房子。有了商品房的時候萬元戶已經是過去式了。

而現在,各種商品價格基本正常,國內國外通道暢通,你在國內買蘋果手機和國外買差別不會特別大,在國內四百萬算個小富翁,去國外照樣不是窮人。如果未來一碗麵上千塊這種惡性通脹,那麼必然先崩盤的是匯率。匯率崩盤的話,和外國的貿易往來會受到極大影響,國內惡性通脹,同樣會嚴重影響國內的生產貿易過程,總之對國家來說,惡性通脹會造成整個社會生產經營過程失控,內需外需同時出問題,是絕對不會允許發生的。

假設不會發生惡性通脹,那麼在溫和通脹下,賣掉唯一住房改為租房的人會佔到便宜,極大改善自己生活質量,以後會有更多人效仿,房價就算不崩,也絕對漲不起來。

Herowinter

賣房對不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

小竹

  1. 賣出400萬的房子,租4萬一年的房子,肯定是降低生活質量的
  2. 5%利率的不叫存款,叫理財,是有風險的
  3. 20年後的事是預測不了的,他要是能預測20年後的房價,現在也不會只有一套400萬的自住房


zaqscxzse

完全可以,誰的人生誰自己做主

未來的可能性太多了,什麼樣誰說的準?

20年後800萬沒準在北京都能買幾套房子了

我心飛揚33

賣掉後,買兩套小的,住一套,租一套,出租一套也只是每年多個兩三萬塊,改變不了什麼。

的確,最大的問題是1.通脹-錢不值錢,2.通縮-利率超低。兩個中一個都死,一切都跟大環境密切相關。

我能想到的最優方案是。

1.賣房得400W,拿出150W到小城市買套房-以保證有恆產安人心

2.買100萬銀行股或紅利ETF,吃股息(有可能虧損,所以不能全投)

3. 剩下150萬存銀行或買債券基金

正常來說250W,5%,大約每年產生收入12萬左右

強烈不建議租房,一年4W租金,十年就可以買下小城市的一個客廳了

以上可保1.通脹-有房有股票 2.通縮-有房有現金。現在的生活應該會改善不少:房子更大了,每年多了十多萬收入。

relax1230

未來就在於無法一成不變地套用過去的經驗,充滿不確定性。

saymansun

錢不配房,不如這樣 賣掉400萬,兩個200萬,或者倆個150 住一個租一個何如?

種錢老農

討論這麼多沒用的。。。那麼多歷史例子證明,敗家子從賣家產開始。現金一在手人立馬就飄了,先能守住這400萬再說吧,就算自己能守住還有國家印錢幫你通脹,自己國家不通脹還有美國印美元幫你通脹。通脹吞噬就像饕餮,不吃光不會罷休的。

huanhappy2017

你這個算法有兩個問題:一、20年安全且穩定的5%收益不具有可持續性,拿當前的情況去預測20年後的情況無異於刻舟求劍,未來降息是大概率,等過幾年發現安全收益只剩1%的時候你咋辦?到時候怕是房租都不夠了。二、20年後的房價也不具有可預測性,你就能算準了房價不漲?萬一漲了怎麼辦?拿整個家庭的未來來賭合適嗎?

給你朋友兩個建議:一、提升自己,還年輕,收入還有進步的空間。二、老婆找個工作,提高家庭收入(即使不能全職上班,也可以考慮乾點有收入的事,孩子不是24小時需要盯著)。

優遊涵泳

樓主,要擁有資產(不動產),有恆產者有恆心,不動產價值一般是會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水漲船高的。現金不是說不可以擁有,但要有增值的能力,多數人跑贏通脹其實是有難度的。現金是平時讓你保持流動性的,差不多夠就行,大比例現金不是好的財富持有方式。

susu575

我是這樣想的:家庭年收入5w不足以支撐住400w的房子(跟房子是不是你的沒有關係),因為有邊際成本,400萬的房子可以租6000左右,一年租金收入都7-8w。既然都考慮賣房存銀行了,何不換租?保留自己資產,吃租金差緩解生活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