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很多父母都會說:如果不用督促,孩子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該多好?

其實,這種理想化的狀態也並非不能達到,只是要求孩子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並能在此基礎上自我要求和自我超越。

可光是正確的自我認知這一步就很困難,因為這與孩子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不只是家庭教育環境,還有學校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

普遍來說,自信的孩子更容易達成目標、獲得成功。可現實情況是,自信、自卑與自負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有時並不是家長想培養出自信的孩子,就能得償所願的。

對孩子過分讚譽,更像一種捧殺,可能使孩子自負,甚至形成自戀型人格;而對孩子過高要求,則可能使其成為自卑人格,這兩種都是認知偏差。

而其形成的原因,可能與“巴納姆效應”有關。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01關於巴納姆效應

著名的魔術師肖曼·巴納姆如此評價自己的演出:我的表演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其中包含幾乎所有人都喜歡的部分,因而無論在表演過程中的哪一個時刻,都會有人上當。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而後,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實驗驗證了這一心理現象:

他將一份非常大眾化的人格測驗,給一批學生進行測試,以5分為滿分,測試契合度,結果發現平均分為4.26。

結果表明,人們往往會將那些比較籠統和普遍性的人格語言描述,與自己對應起來。正由於其含糊不清且較為普及,因而會產生一種主觀驗證。

即人們為了相信這件事,會收集來自各方各面的證據來支持自己,哪怕這很牽強甚至毫不相關,也要使其一定程度上符合自己的設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星座描述很準確的緣故。

而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有運用,根本上屬於一種心理暗示。

就像很多家長在送孩子上幼兒園前都會這樣說:幼兒園裡有好多好多玩具,你想玩什麼都有,可以隨便玩。

於是,孩子就接收了一種“幼兒園的玩具都是我的”這樣的認知,然後和別的小朋友因搶玩具而打架。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孩子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需要藉助外界的信息對號入座,尤其是來自心目中權威人物的。之後,他們會據此進行自我調整,於是造成自卑或自負等偏差。

實際上,正確的自我認知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02自我認知到底有多重要?

從孩子萌發自我意識之後,自我認知就貫穿一生。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的認識,包括他的情緒與感受、評價與規劃、能力與慾望。

只有孩子瞭解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存在哪些優點和缺點,才能充分取長補短,發揮自己的優勢,並尋找自己成長的方向和目標。

這樣的孩子才能活成“明白人”,而不是盲目而庸碌地得過且過。

哪怕放到學習上也是如此,正確的自我認知會讓孩子產生自我要求,從而點燃內在驅動力,為了想要的成績主動付出努力。而孩子厭學、拖拉、懶散等各種行為,都是由於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導致缺乏目標的一種表現。

孩子的自我認知與父母的教育關聯很大,因而只有父母避開“巴納姆效應”,才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03如何教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1)實事求是的日常溝通

首先,孩子會本能地接受那些自己好的部分,而否定自己不好的部分。

但父母要告訴他,沒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同時存在好的部分與不好的部分,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必要自欺欺人。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從孩子產生自我意識開始,父母就要教會他辯證地欣賞自己。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帶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比如多高、多重;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況,比如當下的情緒是開心還是消極。

■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過程,讓他與過去的我進行橫向比較,瞭解自己有什麼進步和發展。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不能誇獎孩子,適度的誇獎是孩子成長的助力,也是讓他們變得有自信和有底氣不可或缺的東西。但一定要適度,可以適當美化,但不能過分誇大,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具體好在哪裡。

■與此同時,也需要適當指出孩子的缺點。但要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進行,描述客觀事實而不批評或評價孩子這個人。

■告訴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對那些有信心能改正的儘量改正,對那些無傷大雅、屬於個人特徵的缺點,無需太過執著。

只有這樣客觀的日常溝通,才能讓孩子接受到外界環境的正確信息,而不受巴納姆效應的影響。

2)教孩子收集有用信息

我們都知道,孩子成長的環境是很複雜的,他不僅要經歷家庭,還要經歷校園和社會。

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而每個人出於片面的認識,都可能對孩子做出不那麼全面的評價。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如果孩子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將所有的信息全都收納到心裡,就可能模糊自我認知,導致內心搖擺不定。

因而,家長要學會教他如何從外界的紛雜信息中,收集並辨別出可信的、有價值的那些。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下面這個故事可能會對你有所啟發。

有個孩子在一戶人家幫忙割草,有一天他打電話給那位太太問:

孩子:太太,您需要割草的工人嗎?

太太:我已經有了,不需要了。

孩子:我可以幫您拔掉草坪中的雜草。

太太:我的工人也會幫我拔掉。

孩子:我還可以幫您把道路旁的雜草也修得齊整。

太太:不用了,我現在的工人已經做到了,我不需要新的。

孩子:好的,不好意思打擾您了,太太。

掛掉電話後,坐在旁邊的哥哥問他:你不就是在他家工作嗎?

孩子仰著頭得意的回答道:我只想知道自己做得到底有多優秀。

很多時候,從自己的角度問問題可能得不到正確的信息,因為人情世故都會對其粉飾一番。但如果從他人的角度嘗試著瞭解這件事,就會清晰明瞭很多,這是比較客觀的。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3)培養孩子理智的判斷力

這一點能從早教做起,平時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討論事情時,可以創設一個環境,讓他在這樣的情景下明辨是非。

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該不該給人讓座?什麼情況下需要給人讓座的?

判斷力是後天閱歷中培養起來的,哪怕孩子經歷的事情少,父母也可以通過這種創造情境的方式,讓孩子一定程度上提前預知。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04針對自卑和自負孩子的措施

■自卑的孩子

如果孩子比較自卑,那麼父母就要先幫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還要告訴孩子,不是所有人的評價都需要聽從,有時他人所說的話也是片面的。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誇獎更多一些,幫孩子把那些可以改正的缺點明確挑出來,並一步步引導他改善。

想培養自信孩子,就要避開“巴納姆效應”的坑,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自負的孩子

這類孩子通常都被捧得太高了,父母一定要記得降低自己獎勵的標準,不要孩子取得一丁點進步就誇獎。

而後,還要記得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他知道他所取得的成就並不是因為他本身多優秀,而是他付出努力得到的結果。

綜上所述,“巴納姆效應”儘管是個很普遍的現象,但只要家長在培養孩子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擁有足夠的智慧,就能讓他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